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币汇率波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人民币汇率波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第6期人民币汇率波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梁露李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湖北武汉430060)摘要:中国的汇率制度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与调整中,汇率制度的选择必须要与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符合我国的国情。

本文在分析人民币汇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说明人民币汇率在渐进、双向波动、小幅升值过程中将继续保持基本稳定的走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稳定走势;政策建议一、中国的现行汇率制度中国的汇率制度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与调整中。

汇率制度是否变动,关键是看国内经济在这种汇率下的运行状态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正如Frankel(1999)所说的,没有任何一种汇率制度会适应所有国家和所有国家的任何时期。

[1]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改革的具体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

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Eichengreen and Masson(1998)认为,退出盯住汇率的最佳时机是外汇市场相对平稳的时候。

[2]Kathryn (2001)认为,中国退出固定汇率制度,首先应该选在资本流入的时期进行,其次就是当时应该有货币升值的压力。

2005年以来,宏观调控取得显著成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对外贸易顺差迅速扩大,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

2005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7110亿美元。

同时世界经济运行平稳,美元利率稳步上升。

这些都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顺利推出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于汇率调整幅度和时机选择适当,且事先精心准备了实施预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实施。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人民币总体小幅升值。

由于外汇市场持续供大于求,在改革当日升值2%的基础上,至2005年10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交易收盘汇率累计升值255个基点,升值幅度为0.32%,市场供求初步发挥了在人民币汇率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人民币汇率现状1994年至2005年7月,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1= 5. 80的官方汇率,实行$1= 8.70为起点的浮动汇率。

而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在1997年后基本上被固定在8.28的水平上,实际上已蜕变为传统固定汇率制度。

如图1所示:作者简介:梁 露(1983),女,湖南衡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李 方(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

图1 1994-2005年7月20日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注:1994年-2004年是根据人民币基准汇价汇总表整理而成的年均值。

最后一栏为2005年1月1日-2005年7月20日的汇价平均值。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http://www.s 。

图2 2005-7-21至2006-4-12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如图2所示,从2005年汇率改革至2005年年底期间,人民币汇率走势虽是稳步升值,但上下波动不大,处在十分狭窄的空间内运行。

2006年后人民币汇率一周的上下波幅明显加大,平均被放大到了100多点。

从2006年三月份开始,人民币汇率隔夜波动开始放大,最大到了100点。

然而,一个交易日内人民币汇率波动相对稳定,大多在20-40点区间内波动。

双向波动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4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一度达到8.0040,而盘中价最低则下探到了8.0022,但随后人民币连续三天以较大幅度回调。

而4月13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8.0248,较前一交易日上升了128个基点,波动幅度达到了0. 15%。

2006年5月15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7.9982突破8.0关口。

[3](P10)随着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并正常浮动,人民币升值预期初步呈现弱化迹象:境内人民币远期市场1年期远期交易价格基本上稳定在7.85元左右。

境外无本金交割人民币1年期远期外汇合约(NDF)贴水由2005年7月22日最高时的4000点(即1美元兑人民币7.7100元)左右收窄为10月31日的2920点(即1美元兑人民币7.7920元)。

[4]通过参考一篮子货币,人民币汇率波动体现了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的变化,弹性逐渐增强。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截至2005年10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贬有升,最高达到1美元兑人民币8.0840元,最低为1美元兑人民币8.1128元,其中41个交易日升值、28个交易日贬值。

人民币汇改目标是,建立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

一般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特征是:人民币汇率实现双向自由浮动;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反映市场的预期。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向波动,弹性明显增强,是市场走向成熟的表现,也是我国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体现。

三、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因素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汇率水平是各种影响因素力量综合叠加的结果,归纳起来,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根本影响因素汇率的根本影响因素是相对的通货膨胀率和一国的经济增长率。

1994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出现持续下降,从1994年第一季度的12.7%下降到1997年第二季度的7%,但并没有出现大幅震荡的情况,下降也是缓慢的;2000年后,经济增长率持续平稳,表明我国已经克服了内需不足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12%,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3%,比上年回落116个百分点,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的理想结合。

高速增长的经济和平稳甚至略有下降的价格总水平,促使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

[5](二)直接影响因素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的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如果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顺差,本国货币需求增加,通常会引起本币汇率上升;反之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本国货币需求减少,往往会引起本国货币汇率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国际收支的总规模不断扩大,表1是我国1997年至2005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表119972005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单位:亿美元年 份经 常 项 目资 本 项 目1997297.17229.561998293.24-63.211999156.6776.422000205.1919.222001175.05347.752002354.22322.912003458.75527.262004686.591106.62005160.82629.64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整理由表1可见,19972005年间,除199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小幅逆差以外,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均保持顺差。

进一步从结构上分析,2000年以前,贸易顺差在中国国际收支顺差中占了绝大部分比重,但是,这种情况在2000年以后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中国加入W TO以及国内证券市场向外资适度开放,2000年以来中国吸收的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开始明显增加,金融账户顺差在国际收支顺差中所占的比重也在稳步提高,2004年,流入中国的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规模达到728亿美元,金融账户顺差超过1100亿美元,占国际收支顺差的比重达到了61.7%。

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使我国外汇储备大幅提高,截至2005年底,我国外汇储备总额达到8189亿美元,占GDP的36.8%。

(如表2所示)。

在外汇储备急剧增加的压力下,外汇占款已经占到总货币发行量的70%。

虽然央行可以采取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来进行冲销,但也只能冲销60-70%左右,仍然有大量的货币涌入市场。

表2中国外汇储备以及占GDP比重单位:亿美元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外汇储备1547165621222846403360998189占GDP比重(%)15.615.318.122.528.637.036.8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根据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一国金融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其国际收支平衡表上金融账户的资金流动就会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目前中国显然已经初步显现出了这个趋势。

在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国内金融市场对外资进一步开放以及人民币自由兑换程度进一步提高将吸引国际资本持续流入中国,金融账户的顺差规模逐渐扩大将是必然的趋势,这同样会成为推动人民币长期升值的一个重要力量。

我国外汇储备多元化投资也具有重要影响力。

一旦外汇资产多样化实施步伐加快,亚洲国家效仿跟随,届时人民币面对的升值压力不言而喻。

(三)其他影响因素1.中美两国利差根据汇率决定的利率平价理论,汇率由利率差异所决定,即一国货币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差异近似等于该国的利率和所兑换国利率的差异。

利率是资本的价格,是借贷资本的成本和利润,也是金融资产的价格。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率的变化通过作用于资本流出入而影响汇率的变化。

当一国提高利率水平或本国的利率水平高于外国利率时,意味着本国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更高,对投资者更具有吸引力,则资金流入增加,外汇市场上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增加,本国货币汇率趋向上升;相反,当一国降低利率水平或本国的利率水平低于外国利率时,意味着本国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降低,则资金流出增加,外汇市场上对外国货币的需求增加,本国货币汇率趋向下降。

中国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银监会加强资本充足率等银行经营审慎性要求货币调控机制改革尤其是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调整邮政储蓄系统改革等,导致中国货币市场利率一直走低。

更重要的是中国实体经济中产能供给过剩压力渐现,企业利润增长幅度减弱物价上升速度减缓,市场上出现了对整体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担心。

因此走低的市场利率趋势难以急速改变。

尽管中国人民银行于2006年4月28日将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这一调整也只是属于微弱的加息。

[5](P88)而美国为了吸引海外资本回流,提高国内储蓄率防止通货膨胀,连续提高短期利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