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6日星期五培训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吸取其他人的经验,而用到自己的身上,物流是一个新的行业,这个特点尤其明显,今天申请了ILT3的培训,但被拒绝了,预料之中的事情但又有点失望,不过今天还是把这个培训对自己工作的帮助的六点写了一个报告,到时候再递交吧,感觉ILT的最大魅力就是那种吸引力啊,让你可以不折不挠为他去奋斗。
同时,我也梳理了下自己的之前的培训心得和相关教训,主要是细节重视不够,很多地方很粗,到了考试的时候空着急,这一次不一样,不管成与不成,都要预先制定好详细的学习规划,写好读书笔记,个人认为做为培训,写读书笔记实在是太重要了,不管有什么读书心得,一定要好好记录一下,否则到了复习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学到什么比较实际的东西,那样就不划算了,其他很多东西已经侵入到自己的脑海中,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的一些作业观念。
物流,重要的是一个“流”字,在流动中而不是静止地去分析问题,运输车辆的调配,人员的调配,物资的调配,不正体现了一个“流”字吗,物流,资金流,货物流,把这些理顺了,就能发现现在物流两个字已经不是5年前了,那么虚浮而空洞的理论了,经过这几年在中国快速的发展,物流已经充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和实际工作结合得很紧密了,物流这个泊来词,已经在我们生活中体现地淋漓尽致了,很多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部门来规划运营这个事务,足见其重要性,虽然我们公司目前没有这个单位,但我相信有一天可能会意识到这个的重要性,设立专门人员来规划物流的。
毕竟现在已经是2009年了,经过奥运的洗礼,现在没有人敢说,市面上的物流培训已经是空洞而浮华的一个泡沫了,而在5年前,有这样观念的人大有人在啊。
2009年6月27日星期六运输管理是ILT3的学习的重点,虽然只是一门选修课程,但重要性不是因为其选修而无足轻重,毕竟运输也是物流7大系统中的重点啊,可能是ITL课程自己设计的时候的一个细节吧,上半年仓储管理,下半年运输管理,其实两者要并重选择。
运输管理和货运代理资格考试的区别,主要在于运输管理理论与实际操作并重,而货运代理资格考试作为资格认证类考试侧重于操作的基本知识,比如海运空运的流程等,难度上要稍微低一点。
我看过了相关的教材,觉得货运代理资格考试的细节是太多了,需要记忆的很多,不过关键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摘抄一段关于国外一本有名的《运输管理》的介绍,作者是(美)爱德华 J. 巴蒂;约翰 J. 科伊尔;罗伯特 A. 诺瓦克。
第1章运输、供应链与经济1.1 20世纪:充满挑战的10年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有许多行业都被迫重新审视自身开展业务的方法,被迫将重心转移至诸如客户服务、质量管理以及通过服务和生产率实现的增值服务等业务。
导致它们重新审视此类业务的外部影响因素包括激烈的全球竞争、全球市场一体化、不规则运输、企业的兼并与收购以及利润率的减少。
20世纪初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子商务对各行各业的运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使得客户对企业在20世纪末所从事的基础业务(包括客户服务、质量管理和增值服务)的期望呈指数级上升。
例如,订单周期过去是以周或日计,而今客户希望能“弹指即就”(click to receipt)并以日或小时计。
客户的需求直接导致企业“暗室”业务(如运输和物流)重要性的增加。
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能提供无论动态还是静态库存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可视性。
这些变化使得企业对供应链的关注不断增加。
对诸如通过客户服务实现增值(value added)等基础业务的关注使得管理层更加关注物流运作,并将物流运作作为企业重生和重获竞争力的潜在因素。
企业已经意识到物流运作对供应链卓越表现的重要性。
虽然自20世纪60年代,物流逐渐在一些企业的管理中崭露头角,但坦白地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数美国企业中的物流管理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并没有现在这么高。
以上是一段摘选,具体的目录因为太长挂在另外附件上了,觉得这本书值得一看,是运输管理中写得比较好的,比国内一些学者写的运输管理的教材好多,国内教材看多了,感觉都是在写几大运输方式的优点缺点,仅仅而已。
运输的后续学习中主要是注重案例分析,把案例分析透彻,注意通过分析案例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重点。
之前学习了复旦大学出版的《运输管理学》,今天又回头大致看了下,主要是在讲述国家的运输政策这一块,对具体实际操作中的一些内容讲解地太少,毕竟做为国家级重点211学院肯定在这方面涉及得比较少,不足怪。
虽然如此,但还是有一些地方值得好好研究:第一,引入的一些案子都还比较新颖,而且很有启发性,可以映照之前的内容,同时可以引申开来,比如教材中引入的宝供物流的案子,美国治理超载的案子都可以一读;第二,涉及的方面比较多,比如集装箱多式联运,承运人管理,运价关系与服务管理等等,这些也是ILT中涉及到的一些重点,需要相互参照阅读,可以提高自己对运输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具体认识。
另外,还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应该注意运输管理与船务之间的关系,船务覆盖的知识面广,包括了运输管理,但两者又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运输管理在有些方面又超出了船务的范畴,我们现在讨论的运输管理要从供应链的角度去考虑,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解透彻。
而船务做位一个职业,需要从业人员不仅仅具有深厚运输管理的功底,还需要有文件处理,单据审核,信用证,国际结算,关务安排上方方面面的知识,是一个大杂烩,而且这项职业更重视细节。
后续的学习中要时刻注意两者之间关系,统筹好时间安排,从细节中把握,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
比如运输管理上,要对国内车辆,越境车辆,国际交通工具的规格等了如指掌,其他一些必须的信息也需要信手拈来,这样才能将职业水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009年6月28日星期日香港仓库管理模式和大陆的仓库管理模式有点不一样,但从目前的一些教材上就可以看出端倪。
大陆的教材或相关培训资料一般都以制造企业的仓库为重点,如何去理解库存,如何去管理库存,如何去规划,有点务虚的味道,比如经常在仓库管理中提到JIT,VMI实际运用不多,比如仓库成本管理,也太高调,仓库安全管理也没有实际的思路,等等,不一而足。
而我看过香港生产力管理局组织的一些培训,都很务实,可能这是香港人的做事作风,或则香港以物流中转为中心,物流是香港的支柱产业,比较重视如何去管理中转仓,比如仓库的分类就很注重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分类法,而在仓库安全这一块他们比较在意的是TAPA模式的要求,从而检讨仓库管理和世界一流标准之间的差距。
同时,比较重视文件管理在仓库中的作用,和我们平时说的单据差不多吧。
这是我对两个之间的一点体验,但没有真正上过香港课程培训,不知道到底如何,单看提纲,是不错的。
从目前的一些制造型的工厂仓库管理来看,有很多工厂都是根据历史的经验在管理,缺乏真正的制度化流程化文件,没有标准操作规则,以前怎么做的,现在就接着怎么做吧,看自己人员的发挥。
制度性的东西有时候你看不到他们的作用,但其实都已经深化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中去了,只有真的出现了一些比较重大的异常状况,你才发现真的是那么一回事情。
另外一个,就是上系统的问题,高端仓储管理需要有好的,合适的WMS管理软件来控制。
目前很多工厂都是直接在ERP系统中仓库管理模块中做二次开发后直接运用,有不少公司就用的进销存系统,关键看什么系统最适合公司的模式,好用的就是最好的。
个人的意见是,还需要辅助一些EXCEL表格来管理一些异常状况,多设计一些模块,并行使用,同时要多提高下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能够将系统发挥到及至。
仓库管理,需要有实际经验,不是看看书就可以掌握的,就如同在股票市场上买卖股票,不是看几本技术操作的书就可以精通的,不下海只在岸上永远不可能学会游泳,同样仓库管理也是一样的道理,公式都很熟练了,系统思路也很扎实,可实际管理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情,因为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状况,不是说自己的理论水平高就可以解决的。
没有经历过各种异常状况的洗礼,永远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冷眼多看,细心留意,你才能发现其中的诀窍,管理是一本深奥的书,需要长期去翻阅,去体味,才能在实践中成长。
所以到现在,看的书是不少,可是还是很迷惑,问题多而自己无法回答上来,老祖宗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真的是一点也不错,思考,很多时候也要靠实践,不去实践,你就不知道如何去思考。
虽然很多时候,你没有这样的机会,没有这样的机遇,但只要留给你一线机会,就好好去把握。
这里说的仓库管理,主要是技术面的,如何去管理一个仓库,还不涉及到人员管理这一块,不涉及到ILT3中人员管理,因为那需要你在管理学上有比较高超的水平,目前还需要不断去实际的工作中锤炼。
领导力,领导口才,管理艺术,慢慢积累,熟练了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管理管理,管人理事。
八个字,精确概括。
仓库管理,是个体力活。
要天天盯着,查看异常,追溯个案,巡查岗位,盘查安全,而且还不说培训人员,要下很多苦力才能做好。
当然好的管理着可能不会这样,有好的下属去协助可能会更轻松,但如果是一个烂摊子,天天出状况,那样就可能要去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系统建立起来,否则就一直累下去,一直烦恼下去。
一个工厂最大的资产都交仓库打点,没有点体力肯定是不行的。
虽然同运输管理一样,在ILT3中仓储管理作为一门非必考科目,看上去不那么重要,但需要从供应链角度上看,少了这一环节肯定有大问题,经常出现让人焦头烂额的时候往往在这里,把选修科目当必修科目来学,才能真的把培训课程学好。
最后,我觉得仓库管理绩效指标设计很重要,只有设计好的考核指标,才能提高仓库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一旦设计的考评指标不恰当就有可能会挫伤其工作积极性。
比如仓库单据管理,仓库数据准确性等等,都是需要在培训学习中掌握如何去设计好的考核指标,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
一线作业人员很辛苦,要好好去呵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其争取更多福利,公平对待每一个从业人员,把标准定好尤其重要。
个人觉得,应该将仓库管理几方面:1.仓储管理:库位设计,库位核查,2.收货管理:收货入库,收料退库3.出货管理:出货安排,出货分析4.库存管理:库存安全,库存分析5.人员管理:人员培训,人员提升6.安全管理:消防防盗,防灾保险仓库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1.具有丰富的商品知识:本行业本厂内的库存商品要相当了解,熟悉商品的特性,保管要求,理化性质等等,2.掌握现在仓储管理的技术:熟练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提高仓储管理水平,熟练运用信息技术,ERP,WMS等操作平台3.熟悉仓储设备:高效,合理,安全运用各种仓储设备,机器等,出现故障能够查找其原因,以及后续避免措施4.处理事情的能力:能够分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能够分辨事情的主要根源,对症下药,处理得当5.具体扎实的财务管理能力:仓库和财务联系相当紧急,能查阅财务报表,进行基本的经济核算,成本分析,正确掌握仓储的经济信息,进行价格管理与合适决策6.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能够处理日常事件或其他突发事件,并处置得当由此值得去思考的几个问题就出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去得到答案:一,为什么仓库会经常出现料件短少而造成产线的停工待料;二,为什么仓库的人员部分时间段可能显得参次不齐;三,收料点数后为什么经常出现货物和实际对不上,是收料人员责任不清还是流程本身问题所在;四,仓库为什么屡屡和产线发生纠纷和争吵,是本身制度问题还是责权不清;五,保税材料管理和非保税材料混杂放置,是否存在很大的查厂风险,帐目不清,海关帐如何去处理更为妥当;六,如果去规划计算库容,对各项材料了然于心,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仓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