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快乐课堂的构建策略
发表时间:2018-07-03T15:22:11.18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7月14期作者:陈瑜
[导读]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乐学”的传统。
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
”
陈瑜(重庆市武隆区接龙乡中心小学校重庆武隆 408500)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7-078-01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乐学”的传统。
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
”他把“乐学”视为最高境界。
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快乐教育更是至关重要。
根据新课标,注重从孩子已有的生活实际经验入手,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审美性和感染性。
因此,必须寓愉快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导学的积极功能。
一、创设融洽的教学课堂气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就是语文教师教学和小学生学习的互动性过程,而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用以沟通的是师生的情感,只有互动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出融洽的语文教学课堂气氛,师生才能快乐地交流,师生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催化和加强的作用。
小学生只有在愉快的教学氛围内才能真正有兴趣地开始学习,小学生的心智活动才会更灵活地随着教师的教学内容思考和变化。
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言行,以发自内心的教学热情在课堂中有理数并传递给小学生,让他们在语文的学习过程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鼓励和尊重,才能更自觉、主动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动性。
当孩子的心智和快乐情感做到水乳相融时,学生的学习爆发力才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研究证明,在教师充分的关心、爱护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提升更快。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时时注意营造一种师生平等、愉快融洽的教学氛围,在师生的不断对话和沟通中,达成情感和心智的真正交融,才能更有效推进教和学。
教学要关注课堂每一位小学生的表现是兴高采烈还是面无表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只有根据学生的状态不断调整教学气氛,并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的鼓励,才能使孩子在快乐中找到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情境加引导,乐中求知
情境教学是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生活的真实情况或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氛围,辅之以生动的文字语言描述,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教学变为具有吸引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像,开发智力具有重要作用。
以《桂林山水》为例,小学生绝大多数未去过桂林,不曾荡舟漓江,没有体会过有江水的静、清、绿。
为此,教师在抓住漓江水特点的基础上,使学生做一次荡舟演江的遐想,引学生进入情境。
学生置身创设的情景之中,仿佛听到了、看到了、感受到了浦江水的真静、真清、真绿。
这样,学生对漓江水的特点,不再局限于字面的理解,而是有了真切的感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一层。
同样,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小学生对描写桂林山的词语感到陌生,会提出“危峰兀立”是什么意思”,“拔地而起”这个词我不懂之类的问题。
对此教师可把情境教学主要用在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上。
如用娴熟的简笔画勾画挺立的孤峰,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勾画老人山、骆驼山、象鼻山,并启发学生想像,使学生眼前浮现形态万千、若静若动的山峰,以帮助学生理解桂林山的它的“奇”和“美”。
借助图画、动作帮助理解词语,能在词语和客观实物之间架起桥梁,体现了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结合,无论对学生理解词语,还是提高认识,都大有裨益。
三、快乐阅读
阅读是学生搜集信息、积累知识,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而阅读教学正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语感。
”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极具特色的语文平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该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想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
(一)教给阅读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认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老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至终身受用。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基本功,朗读就要将课文入眼,看清字形、词语、不漏字,不添字,出于口,流利顺畅,字字清晰,听于耳,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记在心,潜移默化,品味赏析。
当学生把课文中的字音朗读正确,语句读顺,语调读准,情味读出,技法读懂时,如此学生的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并用,一举多得,学生的语感便行成了,阅读能力也在无行中滋长着。
在教学中,从学生阅读片段起就注重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在阅读中“动 ”起来。
尤其是教读课文,更是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方法,自读自悟。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注重将文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注重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愉悦的氛围中,一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这种愿望可驱使学生主动学习,甚至于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享受,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条件,让学生多读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了阅读方法,这还不够,我们还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有机会、有目的的选择阅读对自己有用的书籍。
第一,教师要从教材入手,紧扣文本与生活的联系,第二,加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将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的延伸与补充,全面辐射,在此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1在课前推荐读物,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2 在课后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的方法用在课外阅读中,只要方法得当,学生自然乐读、多读。
(三)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语文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具有创造性、审美性等特点,而教学风格则是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等的重要表现。
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我认为语文教学风格要因人而异,“教学之法、本于人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博采各家之长,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长,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教育家徐特立说:“吃牛肉也好,吃狗肉也好,吃下去,把它变成我的肉,这就对了。
”博采众长重要,但也要内化,将自然生命与教育生命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充满生命的语文教育世界。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应该给学生带来充盈而快乐的享受,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继续学习,,让“乐”充满每个语文教学的环节,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在快乐的语文课堂里,师生的灿烂笑容将成为课堂永不凋零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