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政策文献综述

社会政策文献综述

就业社会政策文献综述引言: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公众维持生计、实现人生价值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就业是安国之策,就业不仅关系到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同时也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能否把庞大的人口规模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决定我国能否保持资源比较优势以及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一、何谓就业政策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进行的活动。

就业的反函数是失业,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人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实现就业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拥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二是具有用人需求的用人单位;三是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形成雇佣关系的“纽带”,例如信息交流、法律保障等。

就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就业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满足劳动者就业的需要,维护与就业有关的各种合法权益。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通过适当的就业政策去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更加有效地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要。

就业社会政策的内容包括:(1)促进就业机会增多的社会政策;(2)合理分配就业机会政策。

就业政策的对象是社会中的所有劳动者,它不能只考虑部分劳动者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劳动者的利益,因此,就业社会政策必然要涉及就业公平的问题;(3)增强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的政策。

在世界各国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很多劳动者虽然有劳动能力,但是他们却不能够利用就业机会获得工作岗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利用就业机会的能力。

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能力的缺乏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劳动能力低下,满足不了现代社会中日益提高的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同时,还由于这些劳动者缺乏求职技巧,不懂得展现自己,获取用人单位的信任,从而无法实现就业。

针对这些情况,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是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4)对劳动者的就业保护政策。

就业保护方面的政策包括就业权利的保护,劳动者获得基本工资和基本福利的权利以及在劳动场所基本的安全和健康方面的保护。

(5)与劳动者就业有关的其他政策。

二、我国就业制度改革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劳动者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稳定,就业制度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进程对于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了与当时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统包统配制的计划就业制度,文革结束后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不得不在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先行进行就业制度改革,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为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逐步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与双轨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形成了双轨制的就业制度。

就业制度改革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1年:就业制度改革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改革框架内推进。

主要是为解决当时极为严峻的就业问题,双轨制作为一种过渡性的就业体制计划就业仍是配置就业的主要形式;第二阶段,1992-2001年:深入推进市场化就业改革。

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大,计划就业仍占据一定地位;第三阶段,2002-2007年:加速推进市场化就业制度改革积极就业政策是就业制度的核心。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当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收入超过农业部门收入的30%时,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存在着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的原始动力,并且只要城市部门不断地扩大资本积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现代部门就业,一旦剩余劳动力完全被城市部门吸收,失业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三、就业社会政策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改革开放30年,中国就业制度发生了极大的变革。

要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中国的就业增长和结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其本质,并且在新阶段继续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对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就业社会政策的研究也是成果丰富,接下来便举例论述。

(一)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研究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进城谋取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的社会现象。

农民工,是指那些户口仍然在农村但已完全脱离或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在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打工、经商以及从事其他服务行业为生的一类人群。

在对民工的失业问题进行调查中发现,由于就业环境和自身素质等原因,农民工在城市面临比城镇居民更大的失业风险。

大量的失业农民工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回到农村,而是滞留城市。

由于其非农非工的身份,他们往往被排除在城乡居民失业及社会保障体系以外,工作和生活没有任何的制度性保障。

这不仅使农民工的基本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而且城市的稳定和发展也受到冲击。

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就业社会保障,不仅是关注弱势群体和体现社会保障公平性的需要,而且是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那么政府作为社会保障这一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组织者,在农民工的就业社会保障中担当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是解决失业农民工的基本生活和促进其就业的先导性问题。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研究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就业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并且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仅关系到经济能否持续高增长,关系到工业化和城市化能否顺利实现,而且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三农”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依赖于农村自身的内生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能成为农村内生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另一方面依赖于外生性发展,即依赖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历程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村和农业发展更具有根本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迅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手段。

但是,近几年来,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扩张迅猛以及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却面临着新的困境,“农民工回流”和“民工荒”的出现就是这种新困境的真实反映。

(三)妇女就业问题的研究研究表明,与妇女就业率不断提高的国际趋势相反,在经济市场化和劳动就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妇女特别是城镇妇女更多地承受了结构重组和体制改革的负面影响,不仅就业率明显降低、而且下降的幅度明显高于男性。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15-60岁全国城乡合计女性人口的就业率为75.6%,比1990年下降了6.0个百分点;15-60岁城镇女性人口的就业率为60.8%,比1990年下降11.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由于女性就业率的下降幅度更大,与1990年相比,劳动年龄人口在业率的性别差距也明显扩大了,全国和城镇两性在业率的比值分别降低了2.7和6.6。

(四)大学生就业社会政策研究已有的研究都将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迁分为三个阶段,即计划经济下的统包统分时期(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供需见面向双向选择的过渡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下的自主择业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如果从大学生就业问题来看,这种三分法可以直接分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毕业分配时期(新中国建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经济体制改革后的自主择业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这种分法对应的是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两个不同内涵。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是供不应求的问题,该时期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是计划配置政策。

而与之相反的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呈现出了另外一种内涵。

自1987年第一次出现5000大学生毕业生被接收单位退回学校的就业问题的出现,我国出现了大学生毕业生不适合岗位要求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随着1999年我国开始的大学扩招,这种结构性失业问题又叠加了表面“总量过剩”的问题,其中还夹杂着一定程度的摩擦性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尤其在大学扩招和大学收费并轨后,大学生毕业后收益率的下降给大量的学生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是一个关乎民生的重要社会问题。

结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为更好地扩大就业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加强社会建设,有必要通过发挥政府、劳动力市场、企业与劳动者的共同作用,努力创造宽松良好的就业形势,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创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不断完善创业环境;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重大作用,进一步完善就业托底机制,积极健全完善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督促企业肩负社会责任有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者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创业与职业转换能力,自我解决就业,真正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主体,为最终实现充分就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袁志刚、方颖.《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2]高书生.《中国就业体制改革20年》(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3]刘社建.《就业制度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反思》(J).社会科学.2008[4]陆跃祥.《就业、就业政策与经济增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5]麻宝斌、董晓倩.《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9[6]蔡昉.《中国就业制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理论前沿.1998[8]陈佳贵、王延中.《中国就业岗位开发与创业扶持政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