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中班音乐)我们的身体会“表演”(附活动方案)

案例:(中班音乐)我们的身体会“表演”(附活动方案)

我们的身体会“表演”——环境材料支撑幼儿的艺术表现背景:在《3-6岁儿童发展指南》艺术领域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指南》指出幼儿在艺术领域的学习更注重幼儿内在的情感体验,在获得审美感受的过程中达到精神满足,而不再把技能技巧的训练摆在首要位置。

于是,在“我们的身体”主题背景下创设个别化学习的情境和材料,来探讨教师提供何种教学策略支撑幼儿的艺术表现。

实录一:区角活动开始了,孩子们像往常一样来到表演区准备选择材料。

刚开始时,我并没有介入孩子的游戏。

小美熟练的将麦克风放在了舞台的最前端。

天天和斯斯开始穿戴他们钟情的小短裙。

乐乐环顾四周,似乎是选一样她需要的乐器,但我并不确定。

我正思考着如何开始介绍新材料,在旁的乐乐一边用手指着表情歌的节奏卡,一边用她惯有的慢悠悠的语调问我:“老师,这是什么啊?”我心中一阵欢乐,刚想一股脑全告诉他们。

想起《指南》里贯彻的让孩子自主发现的思想,我定了定,饶有架势的反问:“你觉得这个是什么丫?”乐乐上下打量了一番,这小家伙真像个小大人我想。

“是各种各样的表情”乐乐说,“嗯,还发现了什么?”我追问。

“还有一个大架子,表情有大的,有小的。

还有几个篮子,里面也都是表情。

”我刚想,乐乐一下子也说的差不多了,要不要介绍节奏的方法呢?一旁的天天和斯斯被乐乐的一番言语吸引了,探头探脑的移动到了展板前。

“咦,这个不就是表情歌吗?,呵呵”斯斯说。

我惊叹于这孩子的机敏,但我仍装作不解的样子“是吗?这个要怎么玩啊?”“嗯,要这个样子,就是做这样子的表情”在一旁的天天挤出了一个笑脸对着我,小家伙和她的名字一般可爱,像个天使。

“嗯,我们需要音乐”斯斯说,呵呵,这才是斯斯惯有的思考方式吧。

“好咧,music放起来咯。

”我边暗自高兴,边感叹拥有审美情趣的材料的确能够激发孩子表现的意愿呢。

附着着音乐的提示,孩子们准备就绪。

当传出他们熟悉的《表情歌》时,孩子们的情绪很愉悦,因为熟悉歌曲很快都哼唱了起来,唯独打节奏的部分的表现凸显不出,只有在最后“哈哈哈”的部分我听明白了,他们唱准了节奏。

分析解读:从幼儿第一次与表演区的材料互动情况来看,他们熟悉表演区的活动环境,能迅速发现活动区域新增的材料并好奇探究。

从乐乐发现节奏架子后开始提问并自己回答可以看出中班年龄段的孩子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正逐步增强。

他们很对外界充满着好奇,并能够通过简单的观察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后进行推测。

从斯斯与天天的一番对话中可以看出,4-5岁的幼儿的独立表述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他们能够彼此倾听对方的意见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在集体中达成共识,在需要帮忙的时候也知道寻求老师帮助。

就从孩子在表演区这个特定功能的区域的游戏中,孩子与材料的互动是比较单一的。

首先,孩子并没有发现摆放在柜子里的表情头饰。

缺少了材料的刺激,孩子就不容进入到《表情歌》的情境中去。

其次,对于表情歌的歌曲理解,孩子是理解了歌曲内容还是但熟悉了歌词本身?孩子的表演很单一,所以他们可能只是熟悉歌词吧。

最后,当我提议孩子们,我用手里的视频仪器记录下来给爸爸妈妈看的提议后,他们虽然都同意了,但是表现的远没有刚开始的时候轻松自在,很变扭。

反思调整:在《指南》中指出:儿童艺术教育既要关注其作为手段的“辅德与益智”等价值,更要关注其本体性的审美感受与艺术创造价值。

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走出来,我们更应该关注艺术学习内容与幼儿原有经验的契合,让幼儿对教师需要其关注的对象产生审美感受后通过各种教育策略激发孩子的想象与创造。

其中的教育策略可以第一、是强调尊重幼儿自发性的,个性化的表现与创造。

给孩子的要求与束缚少一些,尊重鼓励的语言多一些,静静的观察等待多一些,限制表现的规则少一些。

第二、创设和主题有关的情境,通过材料将孩子引入到喜欢的情境中。

材料可以是孩子自己加工制作的,可以是自己发起收集的,然后教师加工好后放在孩子易发现的地方。

第三、在艺术表演的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弱化各种要求,弱化技能要求。

用语言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感受。

实录二:这次乐乐和斯斯仍然选择了表演区,他们一眼就发现了表情头饰,进过短暂辨认后,他们讨论开了。

哎,我以为没会讨论自己要带什么表情呢。

结果他们关注的话题是,“笑脸的这个是小美做的,哭的表情是斯斯做的,嘿嘿。

”一旁的乐乐不乐意了,“那老师,我做的表情呢?”我哑然,说什么好呢?看来孩子喜欢用自己熟悉的、制作过的、带有自己印记的东西。

“我总不能说你的表情做的不好看所以没有放在这里吧?”我心理飞速的想着理由,“在美工区呢,张老师需要用到你的作品”。

“哦,好吧”得到答案后的乐乐,开始选择别人的表情头饰了。

我马上反思到,在制作材料的过程中就已经犯下了审判孩子作品美丑的错误了呢。

《指南》不是要我们尊重孩子的表现,理解孩子的表现。

不要用成人的观点强加在孩子的作品之上来轻易的审判是好是坏。

“老师,这个是什么?”我的思绪被斯斯的提问打算了。

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是修改过了的表情节奏卡片。

在第二次的研讨中,将有大小表情的节奏卡片的创编环节修改成了创编动作。

“就是创编动作啊?”我看着她仍睁着大大眼睛看着我,我把语句扩充到“就是,你可以选择创编表情,和上一会一样,也可以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歌曲中的情感。

比如果,唱到高兴的时候就拍拍手、拍拍肩膀都可以。

”“哦”斯斯点点头。

就一声“哦”吗?不觉得这个游戏好玩吗?我思考着,仍旧不理解吧。

我又说“想想什么事情让你开心啊?开心的时候你是用什么方法告诉别人的?”我企图通过扩充情境的方法来带领孩子进入情境中。

这样一问,斯斯、乐乐、小美果然开始思考了。

小美抢着说,“我开心的时候喜欢和朋友拥抱一下。

”我点点头,“我开心的时候喜欢和晓滋拉手,玩玩具”。

“嗯,带上了好朋友,玩玩具是什么动作?”阳阳比划了下,我没怎么看明白的动作。

“这里还有许多动作图片呢?”我指了指篮子里面实现准备好了的动作图片。

“把你想要创编的动作图片贴在底板上,然后开始表演吧。

”他们开心的去选了,然后贴在地板上了。

然后,音乐响起来了,然后只有小美跟上了音乐并跳了她选的动作。

我看着他们,觉得又有哪里不对了。

刚才的讨论是那么开心,为什么表演的时候又拘谨了呢?分析解读:我又回到了《指南》中,寻找答案。

从孩子们看到表情头饰第一个关注的话题是,为什么不是我制作的表情上可以看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大概用自己的东西能让他们有安全感、满足感。

对于自己创造过的,或加入制造的东西有着强烈的兴趣。

那么我提供的动作卡片是不是也应该先询问他们再制作。

问题情境的引入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的想象,他们开始通过回忆开心的事情来将自己的情感带入高兴、悲伤等情绪中,契合了歌曲需要孩子做的。

对于将表情图片放在展板上以后再进行表演是不是抑制了孩子想象的连贯性?如果,让孩子自己在设计动作展板中的动作就可以变成他们熟悉的材料。

如果把所有的动作都展示在展板上,让孩子边听音乐边创造或选择动作才是一气呵成的吧。

展板只是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在《指南》中指出,教育者需要鼓励幼儿手机自己认为美的东西来布置自己的活动场所。

展示有情感色彩的艺术作品,常放一些悦耳的音乐,允许幼儿随意来做一做动作,进行即兴创编表演。

从这点可以分析到幼儿的创编大多是即兴的,目的性不强的。

当他们喜欢的、热爱的东西刺激到他们的某个神经时,他们会出现即兴的创编表演。

是非任务目的性的。

当老师强调孩子要创编时,是有目的性的干预,孩子是不容易产生创编行为了。

反思调整:即然是个别化学习的时间,教师的干预肯定要少。

对材料的介绍也要少。

《指南》鼓励教师和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幼儿自主的感知、想象与感受。

鼓励并尊重幼儿的语言的、身体动作的、表情的表达方式。

在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变现自己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成功感,通过感受到快乐而建立自信心,从而艺术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和更强的创作欲望。

所以,在语音提示中,加入带入引导幼儿进入表演情境的语言,带有尊重鼓励性质的话,将展板的动作让孩子加工好后直接展示在展板上等策略来促进幼儿自主表现。

实录三:这一次,孩子们来到表演区,很开发现里面有他们熟悉的东西。

他们在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

当然,这些材料都是他们自己制作,教师加工的。

都在集体面前展示过带有个人情感的东西了。

然后他们选择了一些常规性的装饰材料,比如小裙子、乐器等等。

表演区中音乐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将以前指向性强的语言改成了提示性的,“孩子们,欢迎你们来到欢乐大舞台。

”“你们是今天的小明星哦,小明星要表演什么节目呢?你们有遇到过开心的事情吗?”等等,在提示语的配合下,给孩子充分装扮的时间。

“你伤心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发生难过的事情时呢?”小美说,“我开心的时候我要大笑”,含瑜不说话,她做出不开心时候翘嘴巴的表情。

她平时比较内向,能配合着提示做动作说明她进入情境了。

录音里并没有可以提动作展板的内容,因为他们熟悉的,自然有人会站在展板前玩,也就自然而然的带动了其他孩子玩。

音乐又想起来了,这一次只是在旁边看着她们玩的很开心。

没有我他们玩的更畅快淋漓,在这种畅快中才有小美提议的动作,才有阳阳自己的想法,才有了后来含瑜开怀的笑声。

所以,孩子天生就是创作家,前提是老师创造了适合他们的环境。

分析解读:在第三次活动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与前期的材料准备是分不开的。

利用自由活动或午睡前谈话的时间先发起了共同完成表演区材料制作的任务。

告诉孩子需要表情卡片、需要表示高兴、快乐、悲伤等的动作图片。

可以回家与父母共同搜集,可以主动找老师帮忙拍下来,可以同伴之间相互讨论。

在这种情境线索中,孩子水到渠成的理解了表演区的材料和玩法。

再配合激发情境想象的录音,鼓励幼儿自主的艺术表现,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学习能力和态度。

反思调整:录音提示可以再反复修改后达到适宜的时间。

即让有充分的时间装扮自己,选择材料,又不会让孩子等待的时间过长。

我的思考:《指南》中的思想,有些能解释现有的教育现象。

比如,为什么没有教师干预孩子能玩的更好。

比如,孩子的创编活动是在即兴情感的刺激下的瞬发行为。

比如,幼儿的艺术行为是以想象为主要方式,以情感的激发为主要特征。

幼儿的审美感受,是建立在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基础上的。

幼儿的艺术教育应顺应幼儿发展的特点,与教育于美的享受中。

在研读《指南》与分析自己教育的过程中,仍有许多理不清的思路。

回忆各种教育情境,在那时自己的指导有多少是契合了《指南》的精神,顺应孩子的发展特点了?再多读几遍《指南》,再多观察些孩子,会多一些理解和领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