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意义和问题摘要:近年来,国家为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及就业,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国家对高校学生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但是在资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就资助工作的意义及问题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意义;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并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
是实施科教兴国,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
长期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关心高校贫困生问题,2007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意见》,逐步建立起以奖、贷、助、补、减为一体的多元化混合资助体系,对于解决贫困生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相结合,努力做好奖、贷、助、补、减工作。
截止2013年,我校共有本科学生3.3万人,其中贫困生9400余人,占本科生人数的29.8%,特困生3300余人,占本科生人数10.3%。
因此,学校对于学生资助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从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贫困生问题的重要性。
在资助贫困生的工作中,始终坚持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积极寻求多方面的社会力量,认真做好奖、贷、助、补、减为一体的多元混合资助体系。
1、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建立和完善学生资助工作管理体制,是做好资助工作的组织保证。
学校成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财务部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员的学生资助领导小组。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国家奖助学金、社会助学金、勤工助学、国家贷款等相关资助工作。
各院系成立了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负责、辅导员参与的院系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
我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机构和运行机制的建立,为学生资助工作加强了组织领导,加大了工作力度。
2、建章立制,加强制度保障为了使学校资助贫困生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我们根据国家文件精神,充分考虑学校实际,制定了《武汉大学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条例》、《武汉大学学生学费减免和临时困难补助管理条例》、《武汉大学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武汉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实施细则》、《武汉大学学生资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
这些文件和规定成为学校各级相关组织助困工作和学生申请资助的指南,使我校的助困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加大勤工助学力度勤工助学不仅是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主要途径,也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
这项工作得到了学校各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2013年,我校设置固定岗位2500多个,校内外勤工助学活动1500人次,各种勤工助学岗位劳酬达到420万元,有效地保证了特困学生对勤工助学岗位的需求。
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帮助贫困学生度过了眼前的困难,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自强精神,使他们终身受益。
4、做好助学贷款工作2004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4部门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了以风险补偿机制为核心的新政策、新机制。
新机制颁布实施后,实行贷款学生在校期间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还款年限延长至毕业后6年,2006年9月初步启动的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等,为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07年国家开始生源地贷款工作,学生在当地银行就可以申请贷款。
这2种贷款方式同时并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
截止2013年底,我校已有17500名学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发放贷款2448万元;7000多名学生办理了生源地贷款,发放贷款4200多万元。
二、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现行的资助体系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制度不规范、观念和工作方式陈旧、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十分突出,亟待解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贫困生的认定缺乏合理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认定是学生资助中工作的难点。
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家庭条件千差万别,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地方家庭贫困标准也不相同。
高校只能依据当地民政部门或乡镇出具的贫困证明来认定。
因为学校也不能去当地对每个学生调查,所以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含有一些水分。
另一方面,部分贫困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困难,不愿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不愿接受别人给他公开的资助。
这两个方面的原因直接影响了助困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教育。
2、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学生时间难保证虽然勤工助学工作在各高校受到普遍重视,但从总的情况来看,这些岗位都是以学校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以校内辅助性和服务性工作为主要形式,因此岗位数量有限、岗位工资低、工作时间受限制。
目前学校提供的岗位主要是学生工作助理、机关部门工作助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每个月的工资一般在300元至350元之间,对于特困生来说仍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这种工资较低的工种一般来说也满足不了贫困生的需要。
以我校为例,我校共有贫困生9400多人,而勤工助学岗位只有2500个,显然解决不了大多数人的问题;另外,勤工助学工作一般需要占用学生部分学习时间,尤其是做学生工作助理都是上班时间,处理不好就会影响贫困生的学习,勤工助学就会变成“勤工误学”。
3、社会助学金项目评选程序不科学由于学校和院系资助工作人员数量少,工作任务多,任务重,往往一个项目接到通知后就匆忙分配名额到院系,辅导员然后开始收集资料、审核材料,最后上报,几乎没有时间去了解核实学生的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实际情况,往往有的贫困生得到几项社会资助,有的贫困学生一项资助都没得到,导致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
4、助学贷款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尽管国家对助学贷款高度重视,因缺乏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这项工作进展种出现不少问题。
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银行认为缺少制约学生和学校的机制,缺少法律规范信用关系,因此,为了尽量减少投资风险,对受助学生人数和资金都有所下转第页控制,银行放贷工作缓慢。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毕业后因工资收入不高,还款压力大,违约学生人数较多,缺少法律约束;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由于制度有待完善,工作还不规范,职责分工也不明确,使得组织贷款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贷款工作的进程。
三、如何解决新形势下资助工作的困难和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要把经济资助与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相结合,要坚持以人为本,帮助受助学生逐步走上“资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轨道,从而推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健康发展。
1、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学生资助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是他们安心学习,顺利成长成才。
资助工作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即育人工作。
我们必须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充分挖掘育人功能。
(1)改革社会助学金评选制度,激励贫困生成长成才。
现在很多社会助学金只看学生家庭贫困状况,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做任何要求,是许多学生产生了不劳而获的心态。
我们应该在以后的助学金评选中加上学习成绩这一必要条件,但是条件应该比奖学金评选条件低些,鼓励贫困生通过努力学习、积极进步才能获得,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助学金更好的发挥助困激励功能。
(2)以助学贷款代替学费减免,增强大学生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是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配套保障制度之一,是实施科教兴国、加速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逐步加大助学贷款力度,取消学费减免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发展的趋势。
通过贷款,学生不仅能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帮助,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能时刻意识到是在提前自力更生完成学业和减轻家庭负担,从而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增强责任意识。
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毕业后能认真履行还贷义务。
(3)以勤工助学的形式发放困难补助,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
困难补助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解决了部分贫困生的问题,但随着贫困生人数的增多,学习生活费用的上涨,它不仅不能解决贫困生资助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部分学生的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思想。
而勤工助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还可以增强贫困生劳动光荣的观念和社会交往的能力,消除自卑和自我封闭的心理。
2、资助与励志相结合在学生资助工作中不仅有经济资助,还有精神资助,积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断开拓,奋发进取的意志品质。
(1)对受助学生加强励志教育。
近年来,我校对学生励志教育开展了多项励志教育,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物质和精神帮助。
我校通过举行“大学生自强之星”评比、“自强杯演讲比赛”、诚信教育报告会等多项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管和消费观,塑造了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鼓励了学生坦然面对贫困,正视贫困,激励了学生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的品质。
(2)对受助学生加强感恩教育。
加强感恩教育是让贫困学生直面困难、自强不息、知恩图报的健全人格体现。
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通过开展捐赠单位和受助学生见面会、去捐赠单位参观等多种形式的感恩活动。
如组织丰田助学金受助学生去广州、天津轿车生产基地参观、组织中粮福临门受助学生去北京参观粮油生产基地,让他们了解捐赠单位的管理、经营的先进理念,努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对受助学生加强创业教育。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
我校在资助工作中也贯彻“三创”的教育理念,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办了家教服务中心、勤工助学书报亭基等勤工助学基地。
通过这些基地,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创业的舞台,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