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国歌剧发展与思考

关于中国歌剧发展与思考

关于中国歌剧发展与思考
摘要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和精神需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族传统艺术以及民族音乐,尤其是中国民族歌剧受到来自流行等多元化音乐的巨大冲击和挑战。

关键词民族歌剧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歌剧产生于20 世纪初,在新文化的“五四运动”影响下,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歌剧艺术形式和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国经过近百年的风风雨雨,一路艰辛走来,最终形成了有独特风格的中国歌剧艺术——中国民族歌剧。

1 中国民族歌剧的兴起与发展
20 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它的启迪下,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产生的,为20 世纪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起点。

黎锦晖共创作了20 部儿童歌舞剧,如《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葡萄仙子》等,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30年代,随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田汉和聂耳在上海共同创作了反映码头工人抗日斗争的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开创了“话剧加唱”的表演形式。

此后《秋子》的出现堪称西洋歌剧在中国发展的代表之作。

秧歌剧是在陕北秧歌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以民歌、地方戏曲和民间歌舞等为要表现手段,区军民的新生活为题材真实感强风格轻快活泼。

《兄妹开荒》、《周子山》是具有代表性的秧歌剧作品。

1945 年
4月歌剧《白毛女》在延安的成功演出,为我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阶段。

为了力求准确生动地反映当时的农村生活,在艺术形式上一方面继承我国传统戏曲中可以利用的表现手段,另一方面则运用更贴近生活的话剧的表现方法,同时也吸取西洋歌剧的艺术经验,这样才完成了最后在舞台上演出的《白毛女》。

继《白毛女》之后,1946~1949 年间先后出现了《全家光荣》、《赤叶河》、《刘胡兰》等歌剧作品;这些剧作在题材上更注重表现英雄形象,但是在创作手法上以及音乐构成上并没有太多的突破,仍以《白毛女》的模式为主。

主要表现为“话剧加唱”的创作手法贯穿其中,在音乐创作中加入民间歌曲或戏曲唱腔元素,以板腔体的音乐元素表现戏剧冲突的居多。

这种创作局面在建国后有所突破和改变。

2 中国民族歌剧的借鉴吸收和继承
中国民族歌剧从产生之日起,就受到西方歌剧的影响。

如早期的《秋子》和20 世纪80 年代的《伤逝》、《原野》、90 年代的《苍原》等,都使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改良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如在歌剧《原野》的创作中,作曲家金湘先生大量运用西方的调式调性,并加入了无调性音乐。

在无调性音乐的烘托下,突出了西方歌剧咏叹调的浓重的抒情性。

同时,他大胆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容多种风格技法于一体。

剧中用音乐来展现人物的矛盾冲突,让音乐揭示人物之间情感的对立和冲突,给观众的思维留有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民族歌剧在发展过程中,歌剧《江姐》以四川民歌为主要创作素材,大量吸收了川剧、越剧京剧等音调,表现和刻画了不同的
人物性格。

其他歌剧《刘胡兰》、《红珊瑚》、《党的女儿》等,其创作都吸收了有代表性的民歌和地方戏曲的音乐素材。

民族歌剧对传统戏曲音乐元素的吸收,成功地解决了一些中国歌剧创作上的难题,且赋予传统戏曲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方向。

3 对目前发展优势的分析
其一,中国歌剧在历史上曾掀起过两次高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今在社会上仍有较大影响:当年的“歌剧迷”然深深地热爱着中国歌剧,而他们的后代,在“文革”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歌剧观众,同样也衷心期盼着中国歌剧在新形势下能够以崭新姿态走进每一个现代家庭的日常生活。

其二,歌剧是一种由戏剧、音乐、舞蹈、建筑、美术等独立艺术综合而成的舞台艺术形式。

人们常把它称之为戏剧的音乐形式或音乐的戏剧形式。

对这门综合艺术的鉴赏并非易事,需要经过一个自身欣赏趣味提高的过程,它往往要大量地欣赏或通过教育方可达到。

中国教育的迅猛发展,使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和在校学生成为中国歌剧艺术的“后备军”和忠实的观众,成为新一代的“歌剧迷”。

其三,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步步深入,中西歌剧交流也越加频繁。

新时期以后,金湘的《原野》先后出访美国和港台地区,作曲家刘振球为韩国创作的《安重根》在汉城演出,吕远为中日友好创作的《歌仙》分别在东京、北京两地演出。

瞿小松为瑞典国民歌
剧院创作的《俄狄浦斯》与郭文景创作的《狂人日记》同时在1994 年荷兰艺术节上演,足以说明中国当代歌剧创作已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和广泛的国际影响。

4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的思考
纵观民族歌剧的音乐创作实践,回顾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20世纪20 年代的上海萌芽,40 年代延安的第一个高潮,50年代的平稳发展,60 年代的第二个高潮,十年浩劫的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的复苏。

中国民族歌剧基本上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从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到《白毛女》《小儿黑结婚》《江姐》和《党的女儿》,取材于民歌、戏曲、民间音乐素材,走的是参照借鉴中国戏曲的形式、风格和结构的歌剧创作道路,首开中国民族歌剧的先河。

二是从黄源洛的《秋子》到20 世纪80 年代的《伤逝》、《原野》,90 年代的《苍原》,走的是参照借鉴西洋传统大歌剧样式的道路。

在内容上采用民族题材,形式上借鉴西洋传统歌剧,大量运用西洋传统歌剧的创作技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在中国歌剧的发展走向问题上,既要放弃单一类型化和模式论,又要提倡多元化,中国歌剧完全可以有多种类型而并非一种类型。

哪条创作道路更适合中国国情、更适合中国广大民众的审美心理与审美情趣,需要时间的检验,应由普通的民众来评定和认可。

我们希望中国民族歌剧既能在世界歌剧舞台占有重要位置,也能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和喜爱。

5 结语
中国歌剧既然能适应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也一定能适应现代文明的新时代。

我们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了新的市场,了解创新与发展的观念使之相融与共生,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创作出适应新时期需要的中国歌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