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段考试题(12月)(理)试卷真题

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段考试题(12月)(理)试卷真题

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段考试题(12月)(理)试卷一、单选题1.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载:“①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②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③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上述材料①②③处应分别填入()A . 儒家、墨家、法家B . 道家、墨家、儒家C . 墨家、儒家、道家D . 儒家、法家、墨家2. 一个小孩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跌入井中。

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这个小孩。

与材料伦理观主张一致的是()A . 孔子B . 孟子C . 荀子D . 韩非子3. 中国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处世格言。

这些格言体现了________思想()A . 儒家的民本B . 道家的无为C . 法家的法治D . 墨家的尚贤4. 有学者指出:中国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与下表信息对应准确的一组是()同情行将消逝之封建承认正在萌长之专制厌弃一切制度同情宗法反对宗法放弃宗法④个人观点①贵族观点②平民观点③君主观点A . ①道家;②墨家;③法家;④儒家B . ①儒家;②法家;③墨家;④道家C . ①儒家;②墨家;③法家;④道家D . ①墨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儒家5.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 .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 .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 .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 .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6. 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A . 进步史观B . 天命史观C . 循环史观D . 英雄史观7.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 . 兼爱尚贤B . 主权在民C . 以民为本D . 道法自然8.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 .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 .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 .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 .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9.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 . 礼制观念淡化B . 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 . 崇尚法家思想D .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10. 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下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A . 汉朝B . 魏晋南北朝C . 隋唐D . 宋朝11.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有不尽也。

”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A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 . “格物致知”C .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 . “存天理,灭人欲”12. 陈寅恪认为宋朝“尚气节而羞势利”,这是因为当时()A . 理学逐渐盛行B . 商品经济繁荣C . 儒学受到冲击D . 中央集权加强13. 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如“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等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 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B . 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C . 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完全沦丧D . 诞生了成熟的启蒙思想14. 学者黄仁宇曾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

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

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作者意在说明明朝()A . 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B . 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发展C . 八股取士钳制了国人的思想D . 闭关锁国导致中西文化的隔绝15.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早期启蒙”模式②“冲击——反应”模式③“侵略——革命”模式。

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A .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明中后期B .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C . 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D .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16. 《启祯野乘·徐文定传》中载,“(徐光启)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去,(专)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

”这表明徐光启()A . 强调精耕细作B . 主张发展水利事业C . 重视经世致用D . 致力于西学东渐17. 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这一思想()A . 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B . 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C . 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D . 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18. 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

这种状况表明()A . 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B . 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C . 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D . 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19. 下图是山东汉代墓室中出土的乐舞百戏画像石拓片。

作为史料,它可以用来研究古代中国()①戏曲表演的发展②绘画艺术的演变③墓葬文化的沿革④火药武器的使用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①③D . ②③20. 明代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长9.87米,高0.3米,画中各色人物超过2000个,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等生活情致,天平山、运河、古城墙等地标性建筑皆清晰可辨,整个画卷充满江南的山青水绿之美。

仇英这幅画作是()A . 古代最早的风俗画作品B . 江南工商业发展的反映C . 对西洋绘画技法的尝试D . 明末进步思潮流行的体现21. 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

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

画家要表现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

由此可知()A . 宋代风俗画盛行于宫廷和民间B . 宋代统治者治国水平和艺术才能都很高C . 宋代科举考试增加了绘画科目D . 宋代绘画反映出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影响22. 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

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

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A . 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B . 宋代理学的影响C . 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D . 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23. 张炎在《词派》中评价宋词中的某流派时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这表明该流派词作()A . 构思深细缜密,意境婉媚轻柔B . 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C . 视野雄奇广阔,气象恢弘奔放D . 题材狭隘空虚,缺乏意境创造24. 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

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的实质是()A .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 . 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C . 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 . 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25. 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

当其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

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A . 苏轼B . 辛弃疾C . 柳永D . 关汉卿26. 大约在崇宁年间(1102-1106年),瓦舍已经遍布汴梁东西南北四域。

瓦舍里所表演的游艺种类繁多,如演杂剧、影戏、杂伎、说史书、谈经、舞番曲、鼓子词、卖嘌唱等,百戏杂陈,雅俗共赏。

来瓦舍的观众,除市民外,还有手工业工人、商贾、护城的禁兵、进城的农夫。

导致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A . 政府放松对商业的管理B . 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C . 词、话本等文学体裁兴起D . 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27. 中国戏曲、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四世纪初,中国戏曲到十二世纪末也走向了成熟。

其共同原因是A . 艺术的形式趋于高雅B .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 . 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D . 知识分子阶层的兴起28. 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

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

这表明,达芬奇()A . 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B . 刻意表现奔放情感C . 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D .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29. 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

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根据题中材料“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可知,维多里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人的价值。

这是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反映。

这反映出()A . 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B . 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C . 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D . 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30. 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 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B .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 . 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D . 都宣扬了个性自由解放31. 15~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A .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B . 西欧社会的转型C . 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D . 整体世界的形成32. 马克思·韦伯认为,传统的天主教鄙视世俗劳动……但在新教那里,世俗生活中职业具有神圣的意义……是侍奉上帝的手段和荣誉……与此同时,新教徒拒绝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导致资本的积累。

作者旨在强调()A . 新教理论助推了资本主义发展B . 新教废除禁欲主张任意享乐C . 新教教义尊奉上帝的至高无上D . 新教信仰必须借助特定仪式33. 《九十五条论纲》:所以他们进入天堂,要靠经历许多艰难,而不靠人平安的保证。

据此可以推断材料()A . 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B . 打破人们对宗教的迷信C . 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D . 主张因信称义34. 1517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破赎罪券的欺诈,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A . 否定信仰上帝B . 主张废除教阶制与宗教仪式C . 挑战教会权威D . 极力宣扬《圣经》的至高无上35. 王阳明与马丁·路德生活在同一时期,但二者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