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_北京如何走》_
一烧了之
据了解,北京“十一五”规划建设 4 座焚烧厂,原定 2006 年建设的六里屯、 高安屯和南宫三座焚烧厂只有高安屯在 2008 年开始试运行,而原定 2007 年建 设的阿苏卫项目目前更是没谱。
附近居民的反对大有让规划沦为一 纸空文的趋势。以阿苏卫项目为例,由于 担心垃圾焚烧所产生的致癌物质二恶 英,奥北别墅区的居民采取集体“散步” 等形式抗议阿苏卫焚烧厂的建设。
垃圾分类,北京在路上
垃圾分类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不 折不扣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求分类投放、 分类运输,还要求分类转运、分类处理、 分类加工利用等。“系统衔接就是从投 放、收集、运输、处理这四个环节要衔接。 到了小区有对应的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
圾桶;到了车辆,要分别运输到垃圾楼转 运站;在垃圾楼转运站,转运设施也应该 适应分类的要求。”陈玲表示。
显然,北京已经在制度层面开始施 行垃圾分类各个环节的工作。“北京做得 很好。”张绍基对北京在垃圾处理方面所 做的工作称赞不已“,你们的垃圾分类分 装,全民参与度很高,在源头进行垃圾减 量,这个理念很正确。”
垃圾分类的道路虽然艰难,但毫无 疑问,北京已在路上。
2010.8 决策 69
官方一再解释只要技术达标,垃圾 焚烧厂产生的二恶英含量微乎其微。北 京市政市容委副总工程师王维平表示, “从技术上看,关于垃圾焚烧厂的二恶英 排放标准,日本是 1 纳克,欧洲是 0.1 纳 克。也就是说,一个垃圾焚烧厂排放的每 立方米气体中二恶英的含量只有 0.1 纳 克。0.1 纳克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人们平 常吃的半串羊肉串产生的二恶英。这种 排放量对于周边居民的影响是非常小
目前北京主要采取填埋的方式处理 垃圾,按照每日 1.83 万吨的产生量,不 到 4 年,北京所有的垃圾填埋场将全部 被填满。
以建成于 2002 年底的高安屯垃圾
填埋场为例,作为朝阳区最大的生活垃 圾处理设施,原本设计的日处理能力为 1000 吨。但 2003 年投入使用后,日处理 量很快达到 1500 多吨,2008 年更是达 到了 3400 吨。原本规划的 30 年寿命,因 为超负荷如今只剩下两三年的寿命了。
目前,北京不仅在分类投放和分类 运输两个环节上形势不容乐观,在分类 转运环节同样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绍基对于北京分类转运工作赞赏 有加,是因为他考察了小武基垃圾转运 站。据了解,小武基站能够对垃圾进行工 业化的自动分类处理,平均每天对 1500 吨左右的垃圾进行分类,最高时每天处 理垃圾 2300 吨。正是由于小武基站的分 类工作,目前每天送往北神树垃圾填埋 场的垃圾总量还不到 100 吨。
同时,北京已启动垃圾处理立法程 序,市政部门正在起草《北京市生活垃圾 管理条例》,包括生活垃圾分类、垃圾处 理厂建设等热点问题都有望纳入法规。
自今年 7 月 1 日起,未分类的混合 垃圾和其他垃圾进入转运站处理的每吨 收费 203 元,直接进入填埋场的每吨收 费 110 元,分别比原标准提高了 50 元。 而分类收集的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进入 转运站、填埋场的,仍然执行原每吨 153 元和 60 元的标准。
尽管被媒体称为“焚烧派”的代表人 物,王维平并不赞同北京大规模兴建垃 圾焚烧厂,他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垃圾的 根治方式。“我们应该从源头上减少北京 市垃圾的产生。国际上通常都是把 2/3 的资金用在垃圾处理之前,就是垃圾的 减量化、资源化和管理上,只有 1/3 的资 金用在垃圾处理上。而我们目前 90%以 上的费用都用在收运和处理垃圾上,这 是不合理的。”
但张绍基可能不知道的是,目前在 北京城区,具有这样分选功能的处理站 仅两家。大部分垃圾转运站,都没有垃圾 分选的环节,大量垃圾依然混装,直接送 往填埋场。石景山垃圾综合处理厂工作 人员就表示,转运站当初在设计上,就没 有考虑垃圾分类。
为此,北京市计划用 3 年时间,安排 专项资金,改造现有的垃圾转运站,使其 具备一定的分类处理能力,以适应前端 居民分类的要求。
垃圾分类的道路虽然艰难,但毫无疑问,北京正在路上。
的,排放是安全的,不可能致癌。” 为了打消公众的疑虑,高安屯垃圾
焚烧厂外甚至竖起了公示焚烧尾气检测 数据的 LED 屏。张绍基对此赞不绝口, “让周围的居民清楚地知道焚烧厂周围 的空气质量,这不仅是尊重市民的知情 权,增加环境保护工作的透明度,而且还 能向市民普及垃圾焚烧知识。”
而高安屯只是北京垃圾填埋场的一 个缩影。如果不及时想出对策,发生在欧 洲中世纪因为垃圾造成大面积瘟疫的情 景甚至可能重演。那么,出路在哪里?那 就是建设垃圾焚烧厂。
相对于垃圾填埋,建设垃圾焚烧场 占地少、处理量大。王维平透露“,建焚烧 垃圾发电厂相对于建垃圾填埋场可以节 省 75%的土地。”以高安屯焚烧厂为例, 相比于高安屯填埋场 600 亩的占地面 积,焚烧厂只需要 70 亩的土地。对于北 京这样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来说, 这点显然有着巨大的诱惑。
从国外的情况看,成功案例的确均 在减量上做文章。以日本东京为例,由于 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废品回收、限制包装 等系列措施,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从 1989 年开始负增长,此后逐年递减,以至于原
有的 25 个垃圾焚烧厂停了 10 个。 从 2000 年被确定为全国八个垃圾
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以来,北京在垃 圾分类上已经走了 10 多年的道路。
理念 / 视野
Summit 高端
垃圾分类,北京如何走?
■本刊记者 邱积敏
垃圾分类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求 分类投放、分类运输,还要求分类转运、分类处理、分类加工利用等。
“高安屯的垃圾焚烧,绝对是安全 的。”7 月 21 日,澳门特别行政 区环境保护局局长张绍基在结束北京考 察之行时留下这样一句话。 在对高安屯垃圾焚烧厂先进技术赞 不绝口的背后,这位年轻的局长可能不 知道北京推行垃圾焚烧所面临的困局。
然而,官方的种种举措并未打消公 众的疑虑,居民对垃圾处理厂本能的抗 拒,让北京市的垃圾处理规划举步维艰。 按计划,北京市在 2015 年前将建成 9 座 大型垃圾焚烧厂,公众的态度让这一计 划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68 决策 2010.8
那么,北京为何执意要建垃圾焚烧 厂呢?
事实上,面对垃圾围城的严峻形势, 留给北京的路真的不多了。北京市政市 容委员会副主任陈玲表示,目前北京市 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 1.83 万吨。按照一 辆垃圾运输车载重 2.5 吨、车长 7 米计 算,每天北京所需要的垃圾运输车排一 列能够排满三环一圈。
10 年探索,效果如何? 2009 年底,环保组织达尔问的毛达 博士,计划将北京所有已实行的垃圾分 类小区都走一遍,从目前的情况看,结果 不尽如人意。在全北京公认做得最好的 大乘巷 1 号院,家委主任崔湘文也承认, “一年只做五六次厨余垃圾收集与清运, 主要是为了做宣传,平时则不分。” 北京垃圾分类的标准也因此愈加简 化。2007 年,北京街头的标准垃圾分类 桶,由原先的四类(塑料、金属、纸张、其 它)悄然变为三类(厨余、可回收、其它), 2009 年底,分类标准再次变脸为两类 (厨余、其它)。 即便在一些居民分类做得比较好的 小区,也因为运输环节的混装让居民的 工作成为一种无用功。王维平承认,北京 走过了一段弯路,分类投放,却未分类运 输,“垃圾车一来,一股脑的把所有的垃 圾都堆进去了。”而“先分后混”的怪圈无 疑打击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与此相对应的是,2005 年至 2008 年间,北京生活垃圾产生量年均增长率 约 8%。显然,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 北京将面临垃圾围城的窘境。 而在 《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 的工作意见》中,北京市明确提出生活垃 圾产生量增长率今后每年要降低 1 至 2 个百分点,2012 年下降至 5%,生活垃圾 分类达标率达到 50%左右;2015 年力争 实现生活垃圾产生量零增长。 北京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吗?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周正宇说,北 京市在垃圾处理上达成共识,确定了以 焚烧为重点的综合处理方式。在北京市 委市政府发布的 《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 圾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工作的意见》中,垃圾处理结构调 整有了明确的目标:2012 年垃圾焚烧、 生化处理和填埋比例为 2:3:5,2015 年 这个比例为 4:3:3。
垃圾分类曲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