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文学常识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
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
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的特点它在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
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阕(片)像对联一样相对)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段的在词上的学术语为“片”或“阕”。
“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词虽分片,仍属一首。
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
词的分类⑴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⑴中调: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⑴长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牌词有词牌。
例如满江红,西江月等等。
所谓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调子的名称,清代万树的《词规》中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实际上词牌比这个数字还要多。
词牌的来历,大约有下面四种:一、本来是乐曲名称。
词的前身是配曲的歌,如菩萨蛮,相传是唐代宣宗时,女蛮国进贡,她们高髻金冠,一身璎珞(;身上佩带的珠宝),形如菩萨,于是,时人有作菩萨蛮一曲咏之的,以后就成为词牌。
西江月、沁园春等也是如此。
二、取词中几个字做词牌的。
如忆江南,即因白居易的“江南好……能不忆江南”而来。
而念奴娇亦名大江东去,即因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句而来。
三、原来是词的题目。
如渔歌子是咏渔家生活的,浪淘沙是咏大浪淘沙的,更漏子是咏夜的。
凡是词牌下注明“本意”的,那词牌也就是题目了。
词人自度曲。
如姜夔的《扬州慢》、《惜红衣》;柳永《乐章集》里用调达一百二十个,仅有七个同于敦煌旧曲。
大多数词牌不是词的本意,而只是一种词谱的代号,词题和词牌不发生关系。
一般人填词要另立题目或在下面注引小字以言其所咏之志。
四、一些民间俗语、方言一些词牌是由一些民歌、俗语和方言等演化而来的,不过这类词牌已经不过见了。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词牌及其来历渔歌子:又名《渔父》。
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潇湘神:又名《潇湘曲》。
唐代潇湘地带祭祀湘妃的神曲。
长相思: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原唐教坊曲名。
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谒金门:原唐教坊曲名,敦煌曲辞有“得谒金门朝帝廷”句,疑为此词调本意。
苍梧谣:通称《十六字令》。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创制,因词中有“如梦,如梦”而定名。
青玉案:调名出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八声甘州: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念奴娇: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曲名本此。
天仙子:原唐教坊曲名,本名《万斯年》,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句而改名。
水调歌头:唐大曲有《水调歌》,是隋炀帝开凿汴河时所作,此调是截取其开头一段另制的新曲。
菩萨蛮: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
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乐工因作《菩萨蛮曲》。
钗头凤:取无名氏《撷芳词》“可怜孤似钗头凤”为调名。
西江月: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最初是咏湘灵的。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张衡《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
一剪梅:因周邦彦词“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定名。
水龙吟:调名取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
沁园春:沁园本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唐诗人用以代称公主园。
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破阵子: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出自唐初秦王李世民所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相见欢:原唐教坊曲名,又名乌夜啼,详见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此外还有浣溪沙、清平乐、渔家傲、凤栖梧等关于词学的名词【领字】:在词意转折处,使上下句结合,起过渡或联系作用的字。
【词题】:宋以后,词的内容、意境和题材都繁复了。
有时光看词的文句,还不知道为何而作。
于是作者有必要给加一个题目。
与词作内容相关。
(重要点)【词序】:用一段比较长的文字来说明作词缘起,并略为说明词意,这就称为词序。
【填词】:先有乐曲,然后依这个乐曲的声调,配上歌词。
宋元以来一般人则通称“填词”。
词派唐五代词主要有花间词和南唐词两大词派。
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并称“温韦”),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该派的两种风格,其他人的词作多蹈袭温韦余风。
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流派: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词风雄浑开阔奔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和柳永,词风缠绵细腻,多写儿女风情,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狭窄。
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词风:豪放、粗犷。
典型意象:名胜古迹、金戈铁马、英雄豪杰、高山大江等题材:多样,国家大计、民族兴衰、人民疾苦、个人抱负等。
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秦观、李清照词风:婉约、柔美。
典型意象:风花雪月、才子佳人、梧桐芭蕉、杨柳细雨。
题材:单一,多写相思、离愁。
鉴赏知识一、象、意象、境、意境:(一)象、意、意象:“意”指人的思想;“象”是指物象或者事象。
表述这两者的物质媒介是“言”,即语言。
把握意象的时间、空间关系。
诗人选取意象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关系,多个意象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排列起来,其内涵往往大于单个意象之和,换言之,时空关系创造了新的意象。
如时间关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空间关系“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把握意象的动静关系通过意象的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
如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词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婉约风格1、描写女子曼妙的身姿,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应。
新贴绣落襦,双双金鹧鸪。
”就描写了一个女子晨起梳妆的情景。
2、描写空闺的幽怨:李清照著名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对远方丈夫的思念。
欧阳修的《诉衷情》:“清晨帘幕卷清霜,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一个风尘女子压抑着“离恨”,在人前咽泪装欢。
3、描写对佳人的爱慕想念,或者惜别之情:柳永的《雨霖铃》。
范仲淹的《苏慕遮》,一些人认为是思念远方的妻子。
4、其他的一些伤春悲秋的闲情愁绪:这类作品很多,如晏殊的《浣溪纱》:“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李清照的《声声慢》,欧阳修的《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盛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感慨时光荏苒,有一种无可奈何的迁逝的伤感。
豪放风格5、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但往往受到现实的束缚,壮志难酬,出现了悲壮慷慨的情绪。
如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苏轼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等。
6、凭吊怀古之作,感慨朝代的更迭,时代的变迁。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
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当然很多时候婉约和豪放风格的词很难区分,如李煜后期的词既有婉约词的哀婉动人,又有豪放风格的悲壮,这就要结合这两方面的思想内容特点来看一首词的意思。
还有一些词含有耐人寻味的哲理,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句子都值得人细细品味,体会它的深意。
另外有一些咏物词,就要求我们先弄清所咏事物的特征,它的意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作者想借这个“物”来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如张炎的《解连环?孤雁》咏的就是孤雁,因为写得太好了,人称“张孤雁”。
雁本来就是羁旅客的意象,而张炎把雁之孤和自己之孤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了表层意思和深层思想的统一。
诗有“起承转合”,词也有。
一些双调或三叠四叠的词,每一层内容的侧重点都会不同,都会比前一阕的思想更深一层或者有所转变。
如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上阕写景,下阕就转而书写“人生长恨”了。
这种内容的转变,在欣赏时要注意。
有些词前有作者小序,一般都会写明填词的目的、原因、时间地点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词的内容。
如姜夔的《扬州慢》前有一段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诗?风?黍离》:“彼黍离离”)了解一些常用的典故也有助我们理解。
比如辛弃疾的词就喜欢用典,而且很多我们现在都不是很熟悉,所以读他的词常常会有一些障碍。
平时要注意典故的积累(西洲老师空间那里有每日一典,大家可以去看看)。
像一些常用的典,如灞桥折柳、锦书回文、远山梅妆等等,如果能掌握对于理解词义有很大的帮助。
把握词的境界,体会境界的美.对于境界的解释,我就简单理解为情与景的统一,情景交融。
这种情景的交融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不能无病呻吟,否则读起来就味同嚼蜡。
所写的景物,要让人感觉似乎就在眼前,而不能让人感觉总是隔了一层,不容易产生共鸣。
比如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