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一年级语文实验教材汉语拼音教学听课偶得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实验教材汉语拼音教学听课偶得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实验教材汉语拼音教学听课偶得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新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赋予了汉语拼音教学全新的理念。

汉语拼音与识字、写字,与阅读,与口语交际各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在汉语拼音教学的编排上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相应有一些词语,句子或儿歌,学生可以根据插图发挥想象,编故事,讲故事,把学习拼音和识字,积累语言,发展语言结合起来。

这样初入学的儿童能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

这样先进的理念与教师在课堂上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之间还有一段艰难的路,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

下面是我听的一些拼音课的思考,这些实践中的例子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好拼音教学的特点,拓展汉语拼音教学的新视野。

重视第一节语文课听了2节一年级的拼音课,执教者都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

上的内容都是aoe。

先不说老师上课怎样,只说学生的表现。

这是学生上的第一节语文课,从上课的情况来看是老师讲老师的,学生玩自己的,认真听讲的没几个。

老师也想了很多方法组织教学,但收获不大。

其中有一个班学生有几分钟的时间都很专注,那是老师拿着小汽车带他们玩声调游戏,这时,每个孩子的眼睛都盯着黑板,闪着一丝光亮。

仅此而已。

aoe可以说是孩子们上的第一节语文课,这一节课也许在他今后十几年的学生生活中的无数语文课中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我认为这第一节语文课至关重要。

如果第一节语文课我们的老师就能用语文的魅力深深吸引孩子,让孩子觉得语文很好玩,很有趣,那么对他今后对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有积极的影响。

孩子是怀着美好的向往和憧憬来到学校的。

如果第一节语文课就让孩子觉得枯燥乏味,不想学,以后花几倍的努力都很难弥补。

孩子们对这一课不感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

刚入学还不适应学校生活;有的孩子早已学过,会了,再听,觉得没意思;没有拼音基础的孩子又觉得跟不上等等。

面对这样复杂的状况,怎样想办法让这第一节语文课有趣一点,能吸引学生呢?孩子们的第一节语文课,教师在心理上应该重视,把它作为孩子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的起点。

在这一节课上,要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的语文课有趣,语文有用,语文老师可亲。

让他听得津津有味,学得兴趣盎然。

盼着下一节语文课快快到来。

要做到这一点是有难度的,我想能否从下面几方面做点努力。

1.开学前了解全班孩子拼音掌握情况。

学前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拼音知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

也有的孩子没有接触过拼音。

如果教师不做到心中有数,改变教学方法,针对性开展教学,必将使新入学孩子对学习的的兴趣断送在萌芽状态。

因此教师要给学过的孩子以展示的机会,让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成功的感受可以更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而对没有基础的孩子多一份耐心,给他信心,让他觉得经过努力自己也能学好。

2.教师语言要有儿童情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往往会像磁石一样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

3.教学形式要多样活泼。

在活动中,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会了,让学生始终不知下一步老师会安排什么好玩的活动等着他,让他始终有美好的期待。

少一点限制多一点发现汉语拼音第2课的编排很有创意,把声母yw和整体认读音节yuwu跟韵母i u ü一起学。

可以让孩子们利用迁移和规律学好这2个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及早拼读。

书上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个方块,把这些字母按颜色分类排列。

老师们教学时也都领会编者的意图,在黑板上画出3块地方,写上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孩子们也都很乖巧,几个班都准确无误地按老师的要求区分开来。

有一个班的老师没有画方块,拿来三个篮子,让学生把这些字母分别送回家。

没有明确说按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分类,但老师是希望孩子们按书上的颜色提示分类的,让老师意想不到的是有个孩子按读音把这些字母放到了三个篮子里。

机灵的老师马上肯定这个孩子的放法也是对的。

再引导孩子们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放法。

幸亏是个有经验的老师,否则会扼杀了孩子多么可贵的独特的思维啊,这个孩子没有受书上颜色的影响,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这是很可贵的。

这种现象在其他班却没有出现。

为什么?因为老师和编者都用自己大眼光和思维给孩子们过多的限制。

抛去这些限制,给孩子思维的空间,孩子们会有许多令我们欣喜的发现。

这些都是动态的,可贵的课程资源。

让我们的课堂吸引孩子开学以来,听了十几节拼音课,总的感觉我们的课堂没有吸引孩子们,孩子们学得比较枯燥。

我们的语文课堂没有吸引住孩子。

确实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有很多事情要处理,班级建设也很麻烦。

老师们都感觉忙的不行。

一个六年级下来的老师说,以前带毕业班还有时间翻翻当天的报纸,现在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了。

我相信她说的一点也不夸张。

两个六年级下来的老师上班一周后嗓子已经哑了。

语文老师很多精力花在教学以外的事务性上去了,真正用到教学上的时间不多,没有时间一起研讨,没有时间准备教具。

但是这些都是客观原因。

我们如果意识到我们的语文课在孩子今后的语文以及其他学习中的重要性,我想改变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可以的。

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不能吸引孩子,让孩子留恋忘返。

怎能让孩子在今后语文这片浩瀚的大海中自由、愉快地遨游呢。

我想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做些努力1.组织孩子们参与到非常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来,教学活动本身要能吸引孩子,学习的力量来自孩子的主动性。

老师开动脑筋,多想点办法,让活动有趣,能抓住孩子,比如变魔术、手指操、摘苹果、找朋友等,孩子们都是很喜欢的。

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2.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引导孩子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摸索,去体验。

这也是新教材编写中体现的新理念。

比如,写,老师的范写,讲解,学生往往爱听不听的,你讲你的,我玩我的,如果引导孩子自己观察字母的位置,写的顺序,自己去描一次红,去仿一次影,再到黑板上展示,大家评价,效果会好的多。

还可以让孩子观察后教老师写,多了不起,可以当老师的老师了。

又如,gkh一课,看图说了图意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他们可以发现鸽子衔的橄榄枝像g,小蝌蚪游到水草边像k……3.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对小孩子来讲,机械记忆能力强,就要有效地利用他的优势。

而不要过多地分析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比如,学f的读音,孩子们已经会读了,老师一定要引导孩子看图找到那个佛,她哪里知道我们这里把佛念做fu,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知道f就是佛的音读轻短一点,其实孩子们反而糊涂了,不知该念什么了。

又如,d的字形,学生很容易和才学的b联系起来记忆,老师却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看图分析鼓和鼓棰的形状,学生兴趣索然,老师讲的很累,何苦来哉,这些无效的劳动都要避免。

课堂是老师的,也是学生的,不要过于囿于教材的束缚,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灵活处理。

4.学前要做细致的调查工作,到底哪些孩子掌握了拼音,掌握到什么程度,心中要有数。

研究一下面对孩子之间的差异怎样调动好孩子的积极性,又使没有基础的孩子觉得学习不是那么困难。

5.课堂上要照顾到全体学生,教学构成的交往、沟通是教师对学生个体,学生对教师个体,同时教师对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对学生群体,形成网状的交流关系。

才能抓住每一个学生,比如老师让学生创编儿歌,很好,编的好的应该让他带领大家读一读,学生不仅对教师个体,也是对学生群体的活动,而且这和表扬他啪啪啪”对孩子的鼓励和激发作用是无法比的,这种激励是内在的孩子精神和学习上的需求,而不是简单的外在形式的热闹。

这种刺激作用持续的时间更长,影响也更广。

用心上课最重要今天听了区里的一节拼音研究课,这节课准备的时间很长,上周还在市里展示了。

设计上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老师很努力地想体现新课标的精神,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也看到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体现。

但是最致命的缺点是老师是在做课,是在走教案,没有用心在上课。

看不到师生之间真诚的交流,看不到老师认真的倾听,看不到学生的会心微笑。

我比较欣赏的做法有:1.课前用绳子变魔术,变出学过的一些字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完新字母后,让学生自己用绳子玩变魔术的游戏,变出今天学过的字母。

在玩中学生不知不觉记住了字母,而且亲自体验过不容易忘记。

2.教师注意了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很多学生会读gkh这几个声母,请那些学生先读,老师以学习伙伴的形式说:老师也想读一读,示范后再请基础差的孩子读。

3.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比如看图,说图意后,问学生:你们再仔细看图,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发现鸽子衔的橄榄枝像g,小蝌蚪游到水草边像K……又如,学习三拼音节时,让学生和刚才学的2拼音节比较,有什么不同。

几点想法:1.方法真那么可怕吗?老师在教拼读时,感觉在有意识回避拼读的方法,实际效果是孩子们拼读不准,我想不要走另一个极端,有些方法告诉孩子们确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拼读时老师强调一下,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是能帮助孩子们尽快掌握拼读方法的。

2.教师没有用心和孩子们交流,读的好的孩子没有得到老师的鼓励,读错的孩子老师也不指出,纠正,这样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上的评价是很重要的。

孩子回答后不知自己对还是错,好的孩子可能渐渐失掉发言的兴趣,错的孩子依旧错。

3.教师的教学机智问题。

比较三拼和两拼时,教师表述不清,让学生说gua和以前的音节有什么不同,刚才学生读过的音节有ga,也有gu,所以学生说多了一个a,教师不置可否,学生又说多了一个u,得到老师的肯定。

其实2个孩子的回答都是对的。

教师这时如果机智一点,应该都给予肯定,并马上在gua下面写上ga让学生比较,发现才能真正起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自己发现三拼音节和两拼音节的不同。

4.教者想一节和实在的课,没有过多的所谓的有趣的形式,这个想法是好的,反璞归真。

但是读的形式单一,毕竟枯燥。

一年级的孩子还是要想办法用多种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吸引他,毕竟刚入学,一堂课这么多内容,不想办法时时刺激一下他的兴奋点,效果是不会好的。

游戏要能走进孩子的心有个老师在教学b p m f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很有创意的游戏,准备了一些音节(pu pi ba pa mo)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上来翻开读出来,然后根据音节做一个动作,照说是很有趣味的游戏,可孩子们不买帐,上来的孩子半天才拼出来,动作却怎么也做不出来。

大都是摸着小脑瓜想啊想直到老师让他回座位去也没想出来。

下面有少数孩子在有兴趣地做动作,大多数学生心不在焉。

为什么这么好的活动达不到应该有的效果呢?学生拼音不熟练,好不容易拼出来,又要想是什么动作有一定难度,加上在上面毕竟有点紧张,而且有的动作确实很难一下想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