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用于防治为害农作物及农副产品的病虫害、杂草及其它有害生物的化学药剂的统称。
急性毒性:药剂一次进入人体后短时间引起的中毒现象。
慢性毒性:药剂长时间作用于有机体后,引起药剂在体内的积蓄,或者造成有机体机能损害的积累而引起的中毒现象。
LD:致死中量,或半致死量。
50:一次口服急性中毒死亡死亡半数的剂量。
经口LD50:通过皮肤摄入极性中毒死亡半数的剂量。
经皮LD50农药残留: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后一部分农药直接或间接残存于谷物、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品以及土壤和水体中的现象。
农药代谢:农药的代谢是指作为农药进人生物体后,生物体利用自身的多种酶,对这些外源化合特产生化学作用,以达到排泄目的的过程,这类作用也称为生物转化。
初级代谢:一般将微生物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称为初级代谢农药选择性:是指仅对某种或某几种病、虫、草害有防治效果的农药。
杀虫剂的主要类型:按作用方式可分类为:①胃毒剂。
②触杀剂。
③熏蒸剂。
④内吸杀虫剂。
按毒理作用可分为:①神经毒剂。
②呼吸毒剂。
③物理性毒剂。
④特异性杀虫剂。
制备反应:有机磷杀虫剂合成,吡虫啉合成化学除草剂的发展过程:19世纪末:无机除草剂;1932年:有机除草剂二硝酚;1942年:第一个内吸性的有机除草剂2,4-D;1980s: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发现,掀起了超高效除草剂研究的热潮。
这是除草剂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抑制植物氨基酸生物合成的除草剂。
目前,主要有两类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过程已经被开发为除草剂的作用靶标:(1)支链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2)芳香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色氨酸、酪氨酸 为什么杀虫剂马拉硫磷 会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杀虫剂马拉硫磷具有选择性, 马拉硫磷在昆虫体内转变为更 毒代谢产物, 温血动物体内的转变为无毒代谢产物 说明杀虫剂马拉硫磷选择性原理?马拉硫磷具有生理选择性, 具有在害虫和温血动物(人体)之间代谢的差异. 干扰植物激素型除草剂:干扰植物激素型除草剂就是破坏了植物体内激素的平 衡,从而造成植物形态畸型,如茎加长、次生根及愈伤组织生长但却阻碍叶 片的发育等,严重破坏了植物的正常生理过程,最终导致植物死亡。
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吲哚乙酸、乙烯。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 2,4-D 嘧啶胺类杀菌剂作用机制:1. 抑制细胞壁降解酶的分泌。
2. 干扰甲硫氨酸(蛋氨酸)的生物合成。
防效:对灰葡萄孢引起的多种病害,尤其是灰霉病有特效。
如嘧菌胺对苹果黑腐病、黑星病、灰霉病有优异的防效,对白粉病、柑橘树脂病、黑斑病、叶斑病有很好的防效。
嘧霉胺(施佳乐)可有效防治蔬菜、果树、草莓、豆类等作物灰霉病,黄瓜、苹果、梨黑星病及苹果斑点落叶病。
芳氧苯氧类除草剂的立体选择性合成O OCH 3N NCl Cl NO 2NH 2OO NH CH 3O ONO 2Cl +C 6H 6NaOHN H NOO Cl N N OH Cl N N Cl Cl SOCl 2KBH 4COOCH 3HOH HO O HO CH 3COOCH 3H+CH 3SO 3CH 3COOCH 3H HOCH 3COOCH 3HCH 3SO 2Cl L-乳酸O CH 2COOH Cl Cl构效关系Ar :为苯环时,应该为2,4-二氯取代或2-氯-4-三 氟甲基取代,活性最高,无取代时无活性;为杂环时,活性往往高于苯环,并且需含有吸电子取代基;手性中心:R-异构体的活性高于S-异构体;R :可以为多种基团;桥链苯环: 对位取代时活性最高,其他取代无活性。
商品化杀菌剂三唑酮(粉锈宁)的合成:A B 氟嘧菌酯特点:(1)广谱性;对藻菌纲、卵菌纲、子囊菌纲、半知菌纲的各种病害均有很好的 活性。
如嘧菌酯几乎对真菌所有类别的病害都显示出很好的活性,对麦类白 粉病、麦类叶枯病、大麦网斑病、苹果黑星病、麦类赤斑病、水稻纹枯病、 水稻稻瘟病、番茄疫病、葡萄霜霉病、马铃薯疫病等具有很高的活性。
其在 25g/ha 剂量下对目前难于防治的藻菌纲病害-霜霉病呈卓效。
(2)高效,用量一般为20-500g/ha ; (3)与现有的杀菌剂无交互抗性;(4)低毒,如嘧菌酯、苯氧菌酯、肟菌酯(Trifloxystrobin )对大鼠、小鼠的 急性毒性均为:LD50>5000mg/kg 。
光合作用除草剂的主要结构类型:均三嗪类、苯基脲类、吡嗪类、氰基丙烯酸酯类。
芳香氨基酸生物合成抑制剂:草甘膦:EPSP 抑制剂 EPSP : 5-烯醇式丙酮酸基莽草酸-3-磷酸合酶 ALS 酶的辅因子包括:磺酰脲、咪唑啉酮、磺酰胺、嘧啶(硫)醚要的抑制植物脂肪酸生物合成的除草剂有:芳氯苯氧类、环己二酮类。
抑制植物色素生物合成的除草剂有:二苯醚类、环状亚胺类、三唑啉酮与四唑啉酮。
【环状亚胺类:氯肽亚胺、丙炔氟草胺、氟胺草酯、吲哚酮草酯;三唑啉酮类:唑酮草酯、磺酰唑草酮;吡唑类:异丙吡草酯、吡草醚;嘧啶类:氟丙嘧草酯、双苯嘧草酮】HPPD(对羟苯基丙酮酸酯双氧化酶 )抑制剂有:三酮类、吡唑类、异噁唑类、二酮氰类、二苯酮类。
(HPPD 抑制剂同时起着光合作用电子传递抑制剂的角色;又起着八氢番茄红素去饱和酶抑制剂的角色) 除草剂(解毒剂、安全剂、拮抗剂):解草酮,解草喹,解草唑,解草啶【2,4-D ,萘二甲酸酐(NA )】OHCH 3COORArO O Cl Cl ++N N N HCl OH K 2CO 3(s)OOCl NN NOO Cl NN N K 2CO 3(s)NN N HO O Cl Cl OClCl OH K 2CO 3(s)OO ClSO 2Cl 2HOP HOCH 2NHCH 2COOH O无机杀菌剂:石硫合剂多硫化钙分子式为CaS.Sx,由石灰、硫磺加水煮制而成。
其化学反应如下:6CaO + 21S →6Ca2+ + 2S2O3-+ 3S42- + S52- CaO + H2O→Ca(OH)2S + H2O→H2S + H2SO3H2S + Ca(OH)2+ xS → CaS.Sx+ H2O配比:生石灰:硫磺:水=1:1.5:1.4:13 防效:石硫合剂可防治多种病害,为保护性杀菌剂,它对叶斑病以及由锈病菌和白粉病菌引起的病害,防效尤佳波尔多液:组成: xCuSO4.yCa(OH)2.zH2O配比:硫酸铜:石灰:水=4:4:50硫酸铜:熟石灰:水=10:15:100杀菌成分:碱性硫酸铜 [Cu(OH)2]3.CuSO4防治对象:霜霉病、绵腐病、炭疽病、幼苗猝倒病三唑类杀菌剂:特点:①强内吸性。
兼具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对菌的作用方式多表现为抑菌;②广谱性。
四大菌纲中,除了对卵菌无活性外,对担子菌、子囊菌和半知菌类等多种真菌均具有很高的抑菌活性。
此外,不少三唑类杀菌剂还具有植调活性;③长效。
用三唑酮(粉绣宁)进行土壤处理,防治禾谷类黑粉病,持效期达16周,叶面喷洒防治小麦白粉病,持效期可达80天;④高效。
每公顷用药量1.5-15g即可有效防治多种植物病害;⑤立体选择性。
不少化合物的分子具有几何异构和光学异构等立体结构,因而不同异构体之间表现在抑菌活性和植物生长调节活性方面有很大的差别;⑥共同的作用机制。
均是菌体内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抑制剂。
嘧啶胺类杀菌剂:甲菌定:主要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也可防治甜菜、烟草、草莓等的白粉病,对麦类、苹果白粉病防效差,对葡萄白粉病无效。
乙菌定:主要用于防治谷物如大麦、小麦的白粉病,对黄瓜白粉病防效差,对谷物锈病无效。
β-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氟嘧菌酯、唑菌胺酯、UBF307 韩国LG、orysastrobin(具有保护、铲除,良好的传输和内吸作用,能抑制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高效、广谱,几乎可以防治所有真菌)化学诱导剂的特点:(在很低的浓度下(10-9mol/L或更低)即可被植物识别,诱发植物自身的免疫系统,使得植物获得抵抗病害的能力)1.不易产生抗药性:植物抗病诱导剂对病原菌没有或几乎没有直接的抗菌活性,因此,不会对病原菌产生选择压力,不易产生抗药性;2.广谱性:内吸性杀菌剂的抗菌谱一般比较窄,而植物抗病诱导剂是非专一性的,它可以有效防治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害;3.持效性:植物抗病诱导剂的抗病反应类似于抗病品种,其抗性的持效期长,即能够持久有效地抵抗多种病毒、细菌和真菌等病原物的浸染。
4.环境友好性:植物抗病诱导剂是通过提高植物的抗病性来防治病害的,它们对不具有致病性的腐生菌、拮抗菌无影响,使用它们可以克服常规杀菌剂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维持生态系统中微生物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平衡。
具有诱发植物SAR作用的化合物:水杨酸、2,6-二氯异烟酸、烯丙异噻唑、苯并噻二唑类植物免疫激活剂其他杀菌剂:二硫代氨基甲酸衍生物、丁烯酰胺衍生物、酰苯胺类衍生物、R-甲霜灵(精甲霜灵)、苯并咪唑衍生物(氟吗啉是我国第一个真正实现工业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品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作用的几类微量有机物质。
1928年发现生长素,1934年经Kogl确定为3-吲哚乙酸(IAA),1926年日本人黑泽首次发现,1938年确定为赤霉素(GA) ,1962年—乙烯,1964年—细胞分裂素(CTK),1965年—脱落酸(ABA),1970年—油菜素内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