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集约与节约利用

土地集约与节约利用


国土开发利用规律
“胡焕庸线” 反映了我国 国土空间开 发、经济活 动和人口集 聚的基本格 局,这一最 基本的国情
东部过密,西部承载力低
“胡焕庸线”东南侧(户籍)人口密度为294人/平方公里, 总的趋于“过密”;西北侧人口密度15人/平方公里,在 表面上近乎“过疏”,但由于绿洲过饱和、天然草原超载 过牧以及持续性生态衰退,实际上已接近土地承载能力。
相关理论
• 可持续发展理论:
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发布了《关于可持续发展 的声明》在声明中强调:
土地利用要由土地的粗放利用过渡到集约利 用,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合理布局、提高容积 率、调整产业结构等手段进行。
《节约集约约集约”新定义 是指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
1.节约用地突出用地量的减少,重在用地方案的 优化.
2.集约用地突出用地效率的效益的提高,强调用 地效果, 重在用地模式的选择。
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4R原则
1.“减量化”(Reduce) 就是要节流,要控制新的土地粗放利用和浪费。 2.“再利用”(Reuse) 就是要挖潜,要充分发挥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 3.“再循环” (Recycle) 就是要加强土地整理,把集约化水平提高以后,多余的建 设用地整理为耕地或其他农用地,实现资源再生。 4.“再思考”(Rethink) 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强化促进土地节约集 约利用的途径、方式、手段,追捕形成自觉的节约集约利 用意识。
鼓励线性基础设施并线规划和建设,集约布局、节约 用地。
现有城镇用地内部结构调整优化,控制生产用地,保 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态用地的比例,加大城镇建设使用存 量用地的比例,促进城镇用地效率的提高。
城市建设用地因地制宜采取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 式布局,避免占用优质耕地。
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相关规定
土地节约集约用 地面临的挑战
土地节约集约用地面临的挑战
• 1.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 城市内部土地利用严重不合理,铺张浪费和过度密集并存 – 老城区过度拥挤,密度大,容积率低。 – 新城区贪大求洋。 – 开发区铺张浪费。
• 2.城乡之间用地水平落差过大 人均城乡用地182平方米 – 每一城镇人口平均占有城镇工矿用地为130平方米, – 每一农村人口平均占有农村居民点用地为220平方米 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用地效率落差,并呈扩大趋势。
2.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保 障新时期 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 择。
3.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是加强土地参与宏观调 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手 段。
4.加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问题的研究,是提高 规划科学性、改进规划操作性的重要方面。
2 Chapter
第二章节
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 土地需求的总体态势
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需求的总体态势
• “十二五”以来,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步 伐明显加快,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得到 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带 动了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需求扩大
• 预计未来各方面用地需求都将显著增加
随不同发展阶段新增建设用地需求量不同
• 2019—2019年全国城镇化率提升了23个百分点 – 京、津、沪>70%,广东> 60% – 还有17个省城市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需要 提高
• 国际上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城市化率达到70% 以后,城市化的速度才会减慢。
工业化和制造业基地的地位需要用地支撑
• 工业化进程加快,仍需要一定数量的 建设用地。特别是: – 能源原材料工业 – 新型装备制造业 – 进入发展时期的新兴产业
相关理论
• 边界报酬理论:
在技术条件不改变的前提下,一个可变的生产因素同 其他投入量不变的固定的生产因素相配合进行生产时,随 着这个可变的生产因素的投入量的增加,生产活动的报酬 最终会从逐渐增加转变为逐渐减少。
相关理论
• 规模经济理论: 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
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 重要指标。
土地节约集约用地面临的挑战
• 4.低效利用土地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以优惠的政策盲目的把企业引进,
大部分就在搞房地产开发,存在重点环保项目企业偏少, 没有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 5.规划跟着项目走的现象 为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失去严肃
性,缺乏配套完善的用地和建设发展规划大力引进企业发 展,为了尽快让大型企业落户,造成规划跟着项目走的局 面。
中国的人口密度虽只 相当于尼日利亚,但 由于人口偏居东南半 壁,这区域人口密度 已相当于印度、日本, 跃居世界“密”之前 列。
我国的基本国情——节约集约面临挑战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突出特点就是各类建设用地量大,土地资源供需 矛盾日益尖锐,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任 务极其艰巨。这样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在土地利用 上必须实行节约和集约用地原则。
3 Chapter
第三章节
节约集约用地相关含 义、理论和规定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
节约集约利用,简单地说,就是 怎样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就是如何以最小的土地成本,得 到最大的土地效益,来满足经济社会 发展建设的需求。
1.体现减量化原则 2.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消耗 3.尽量少占或者不占耕地以及农用地
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 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 各项行为与活动。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相关规定
• “加强规划引导” 通过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用地的规模、
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 制。
集约用地内涵
• 集约用地即在节约用地的基础上提高用地 效率,增加土地投入,最终得到土地上产 生利益的最大化。
• 1.体现功能最大化原则 • 2.注重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 • 3.包括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集约利用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联系与区别
• 联系: 都强调更有效利用土地,以尽量小的土地成
本发挥更大的土地使用功能和效益。集约用地必 然导致节约用地。节约用地是目的,集约用地是 手段。 • 区别:
法定最高年限内实行缩短出让年期等方式出让土地。禁止 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奖励等形式变相减免土 地出让价款。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相关规定
• “存量土地的盘活利用”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当严格控制田间基础设施占
地规模,合理缩减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对田、水、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杜林轩:20190607310008 谭涵:20190607310031
吴俊晓:20190607310035 吴越:20190607310036
目录
1 2 3 4 5 6
1 Chapter
第一章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积 极 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
土地节约集约用地面临的挑战
• 6.各类基础设施之间的规划建设缺乏统筹 – 受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的影响,交通、能源、 信息、给排水等各个子系统建设之间缺乏一体 化的协调机制,造成基础设施难以充分发挥系 统整体效应,还导致用地布局不合理形成土地 资源浪费; – 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 管理缺乏一体化的协调机制,共享性较差,并 存在重复建设.
• 1979—1989
1990—2020
2021—
2050
• 用地缓慢增长 →→→用地快速增长 →→→ 用地缓慢增长
近2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期
• 从1990-201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直线上升, 从1990年的26.41%到2019年的50%,平均每年 提高1.1个百分点。
• 预测到2020年全国城市化率达到58%,平均每年 需提高1.15个百分点。
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对历史遗留的工矿等废弃地进 行复垦利用,对城乡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再开发。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相关规定
• “监督考评新机制” 对建设用地批准和供应后开发情况实行全程
监督,定期在门户网站上公布相关情况,接受社 会监督。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节约集约 用地情况进行监督,依据法律法规对浪费土地的 行为和责任主体予以处理并公开通报。
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突破上级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
相关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相关规划超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 规模的,应当及时调整或修改,核减用地规模, 调整用地布局。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相关规定
• “强调布局优化”
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 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产业向功 能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5 Chapter
第五章节
土地节约集约用地的 不足、措施和建议
土地的特性——节约集约的必要性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其最基本 的功能是为了人类繁衍提供生活和劳动场所,其 中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最重要物质——粮食, 只能来源于土地。
土地数量有限、位置固定、不可再生的特点, 决定了土地满足人类需求的稀缺性。如何合理配 置、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就成为了人类社会一个永 恒的课题。
土地节约集约用地面临的挑战
• 3.农民建房存在土地浪费现象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建住房增多,
原有宅院废弃闲置。大部分村庄逐步形成了“中 心闲散地、边缘新房子”的“空心村”景象,有 的农户占地建造了新房,旧房拆除少,保留旧房 面积多,有的甚至没有拆除旧房,农民除建大面 积的宅基地外,甚至以设施农用地(养殖业)为 由建房或圈地,占用大量的土地,存在土地浪费。
• “调整标准控制作用” 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程建设项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