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第一篇论文:
题目: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作者:李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
摘要:余华由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作家”转变为20世纪的“通俗作家”,由创作风格的“冷酷”“残忍”转变为“和风细雨”。
余华这种创作姿态的转变反映了中国先锋小说的解体,这其中既包含着先锋文学自身局限的不可超越性,也包含着世俗诱惑的难以抗拒性,也许,还包含着作家自己可以把握的不断创新的欲望和无法把握的创作心态的衍变。
但他关心的仍然是人的生命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小说家的转变与解体并不是在新时代中的“溃不成军”,而是“胜利大逃亡”。
关键词: 解体;转变;超越;世俗;心态;生命;存在价值
提纲:前言:对文学的阐释中引出问题,说明自己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一、余华与先锋小说的悲剧性命运
二、余华在细雨中无声的呼喊
三、先锋小说家的“胜利大逃亡”
参考文献:
[1]陈思和、李平.中国当代文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2]余华.跋[A].河边的错误[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
[3]王蒙、潘凯雄.先锋考——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先锋[A].今日先锋[M].北京:三联书店,1994.
[4]张德政主编.“先锋派”条目[A].现代文学辞典[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5]余华、张英.文学不衰的秘密(访谈录)[J].大家,2000,(2).
[6]余华.虚伪的作品[J].上海文论,1989,(5).
[7]余华.呼喊与细雨[J].收获.1991,(6).
[8]陈思和等.余华:中国先锋小说究竟能走多远[A].理解九十年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9]余华.自序[A].鲜血梅花[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9.
[10]郜元宝.世纪末中国文学的四种苦难意识[A].拯救大地[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4.
[11]余华.虚伪的作品[J].上海文论,1989,(5)
[12]王万森.新时期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3]李运抟.九十年代长篇小说:个人言说与历史浮现[ J].文学评论,2001,(4).
[14]赵毅衡.非语义化的凯旋——细读余华[ J].当代作家评论,1991,(2)
[15]陈晓明.文化溃败时代的馈赠[J].艺术文角,1993,,3).
[16]张颐武.“人”的危机[J].读书,1988,(12).
[17]马原.马原谈小说[J].大家,2001,(5).
[18]马原.跋[A].虚构[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
[19]北村.我的十种职业[J].花城,2001,(1).
[20]林舟.“靠小说来呈现”——对吕新的书面访谈[J].花城,2001,(6).
[21]徐志伟.简论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倾向[J].文学评论,2001,(5).
[22]陈晓明.关于九十年代先锋派变异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0,(6).
[23]尹国均.先锋实验——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先锋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24]余华.边走边看·前面的话[J].收获,1999,(1).
第二篇论文:
题目: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再解读
作者:胡发龙(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余华小说从冷酷残忍到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从反叛激进执着于艺术创新的先锋性拓展到关注平常人的平常人生,前后变化明显,可万变不离其宗,这一切都源自余华对“真实”的看法。
余华作品主题的前后变化,反映了先锋小说演变的趋势,而在这种变化的背隐藏的,是一个时代社会思想主潮的转型和先锋小说本身必然的宿命。
这其中既包含着先锋文学自身局限的不可超越性,也包含着世俗诱惑的难以抗拒性,也许,还包含着作家自己可以把握的不断创新的欲望和无法把握的创作心态的衍变。
他关心的仍然是生命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小说家的转变与解体并不是在新时代中的“溃不成军”,而是
“胜利大逃亡”。
关键词:先锋;余华;真实;死亡;变化
提纲:一、先锋小说从兴起到解体,留给我们多方面的思考。
二、90 年代以后,余华小说主题发生的变化。
三、余华小说主题的前后变化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尹国均.先锋实验--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先锋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2]陈晓明.关于九十年代先锋派变异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0.
[3]陈思和,李平.中国当代文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4]余华.余华作品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三篇论文:
题目: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
作者:汪勇(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余华作为先锋小说作家的代表,他的小说在叙事上前后时期的变化体现和代表了先锋小说发展的趋势、方向和必然。
他的小说在叙事时间、叙事对象、叙事态度上分别经历了由零碎模糊转向具体明确、由人物的欲望转向人物的性格、由冷漠紧张转向温和舒缓的成功转型。
关键词:余华,先锋小说,叙事方式,转型
提纲:一、叙事时间由零碎模糊转向具体明确
二、叙事对象由人物的欲望转向人物的性格
三、叙事态度由冷漠紧张转向温和舒缓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赵祖淇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洪治纲.后现代主义与先锋.小说评论.2002,(5).
〔3〕余华.虚伪的作品〔A〕.余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4〕叶立文,余华.访谈:叙述的力量一一余华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2,(5).
〔5〕余华.《活着》前言〔A〕.余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