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一儿童节专题节目

六一儿童节专题节目

六一儿童节专题节目
六一儿童节专题节目
朋友大家好,
今天是国际儿童节,至此我们为大家制作了一个专题节目,主要
就儿童的合法权益,权力与职责、父母对子的教育和责任,以及防治
外部因素对儿童的不良影响与大家展开讨论。

希望我们的这一节目能
赢得广大朋友的满意,下面请看这一内容。

第一:保护孩子的合法权
益是每一个做父母的责任。

众所周知,儿童的问题是全世界密切关心
的问题,因为他们将是未来的建设者。

塑造儿童是家庭、学校、社会
的共同责任。

对儿童影响终生的是家庭,这是由家庭教育的长期性和
密切性决定的,而整个未成年期(即0~18岁)又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是在父母的监护下完成的。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
尤为重要。

一个人受到18天的教育可能关系不大,受到20XX持之以
恒的教育则大不相同,一定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
第二:应明确孩子应有的权利和职责。

所有的父母都应该了解和
懂得孩子们在生活中应有的权利和职责,以及所希望于孩子的是什么。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父母可以坐下来,把认为孩子应有的权利和职责,以及对他们的祝愿和期望列出。

在长远的目标中,父母抚养的孩子还应该是在社会中能够起很好
作用的人。

他们应该和善,讲道理,体谅别人,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独立,自给自足,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往。

要知道,你所期望于孩子的越清楚,孩子们对他们的职责也就越
清楚。

一定要及早反复地和孩子交谈什么是你希望于他们的。

有些父
母的实际做法常常与他们所要求于孩子的不相符合。

例如,他们期望
孩子长大一些有更多的自主权,但在实际做法上,又不允许他们有更
多的自由,而且在并不需要的时候,还继续不断地向他们提出忠告。

当你把你的期望告诉孩子时,一定不要提高要求,使孩子面临一
个你提高了的标准,因为这种做法是尽善尽美的追求,可能会使孩子
感到泄气和不安。

如有的父母,当孩子拿回家的成绩单上都是A,只有一个B,他们却把所有的A都忽略了,而对一个B严肃地进行批评。

要求尽善尽美的父母,通常是期望太多,批评太多,总挑毛病。

他们往往忽略孩子较小且积极的行为,而集中于他们的不足之处。

第三:父母应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粗暴型
与溺爱型最危险。

一位家长说:“我的性格比较急躁。

当孩子犯错误
而又倔犟不认错时,我会上火,甚至动手打他,有时打得很重。

事后
看到孩子委屈、痛苦的神情,心中又很不安。

”性格粗暴的父母往往
因一时心急气盛,而造成难以收拾的后果。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切
记要冷静、理智,要彻底摒弃“孩子不打不成器”的陈腐观念。

溺爱则是杀人不见血的“家教安乐死”。

被盲目的爱子之情所蒙
蔽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的“脓疮”也看得美如“桃花”,丧失了应有
的教育判断力。

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调控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向父母预
期的方向发展。

这就是家教控制论的基本思想。

如果孩子的发展像天
上的浮云一样是不可控制的,那么家都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就会失去应
有的魅力。

当然,家教控制应该是说服引导式的控制,不应该是压迫式的控制。

教子的方法和技术,背靠家教理论,面对孩子实际,旁倚家庭关系,是家教研究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父母对孩子的调控力产生于两个方面。

一是家庭生活部分给予孩
子潜移默化影响,二是对孩子的训练、管理和要求。

后者也可以产生
很大的调控力。

父母每一项调控措施都应该以孩子的自觉行为为目的,以愉快接受为中介,力争做到让孩子心服口服。

言教在于先使孩子产生自我约束力。

许多父母利用言教在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给孩子买玩具之前,要求孩子爱惜
玩具,用完后收拾好等。

这种事先的要求和约定,可以使孩子产生自
律力。

偶有违犯,孩子自知输理,一经提醒也能改正。

即使孩子因为“背信弃义”而受到父母的处罚,也会心服口服。

言教在先和言而有信结合使用才能生效。

言而有信是树立父母威
信的核心要求,它关系着家教的成败,古代“曾子杀猪取信”的著名
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言而无信的父母不可能令孩子口服心服。


要轻易向孩子许诺,一经许诺,就要努力兑现,实在无法兑现的,也
要说明原因,争取孩子的谅解,并与孩子协商,给予一定的补偿。


布置,有检查,奖惩兑现,说到做到,日久天长,孩子自然会感到父
母言语的力量,而重视父母的要求,使父母建立起必要的教育威信。

总之,要让您的孩子健康活泼地全面发展,应该尊重儿童,善待
孩子。

第四:父母应保障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在孩子降生人世之际,作
父母的,第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营造一个能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
展的“家”。

家庭是幼儿成长发育的摇篮,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频繁
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生
老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
地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在家庭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形成幼儿良好性格的基础,大文豪
托尔斯泰曾经
六一儿童节专题节目第2页
说过:“夫妻间的和睦关系是成功地教育孩子的首要条件。


因为夫妻间的互相关怀、互谅互敬常常和教育子女的过程、参加
劳动的过程交织在一起。

幼儿正是从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父母对
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开始他们认识一切人际关系的起步。


和谐幸福的家庭中,幼儿感到温暖、快乐、有安全感,情绪稳定,性
格活泼开朗,易形成尊老爱幼、礼貌待客、善良诚实等优良品质。

相反,在夫妻感情不和、纠纷不断的家庭中,幼儿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缺乏安全感,归属感,甚至产生羞愧感,往往变得性格孤僻、胆怯或
暴躁,对人冷漠,受到刺激就会担惊受怕,心灵受到创伤。

这样会阻
碍身心的正常发展,严重的会产生心理疾病和身体发育不良。

总之,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夫妻和家庭成员之间应互敬互谅,
注重沟通,合理分工,民主理财,互勉互助,营造一个整洁,安全的
家庭环境,幸福、和谐的情感氛围,让幼儿在温馨的家庭沃土上健康
成长。

第五:父母应成为孩子的榜样。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在家庭教育中则是“一日为父,终生为师”,每一位父母,都
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就是孩子的终生老师。

不能因病换班,也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