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函授专升本)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获得地质工程师训练,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后主要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及矿山地质部门的生产、科研和管理工作,同时能参与经济活动、科技开发等工作。
此外亦能从事相关领域如旅游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等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儿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理化、基础地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应用地质和现代资源勘查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2、掌握进行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勘探的室内外工作方法;3、具有对区域地质、矿床地质、成矿地质条件、矿产分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现代勘探的结果进行地质解释和运用的初步能力;具有对资源环境做出评价和规划的初步能力;具有矿产资源经济分析、综合评价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矿产资源及环境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掌握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地质学的理论前沿及现代资源勘查技术的发展动态,具有进行地质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6、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顺利地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书刊。
7、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修业年限与学位修业年限3年,基本学制3年,弹性学制2-6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英语、高等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普通地质学、结晶矿物学、岩石学与晶体光学、古生物地史学、构造地质学、矿床矿相学、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遥感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矿产勘查学、计算机地质、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专业英语、矿产资源经济学等。
主要课程介绍如下:1. 《大学英语》:授课时数:180本课程为公共必修课,目的在于对非专业的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为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或更好地提高工作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教材:《大学英语》,瞿象俊等,上海外语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复旦大学出版社参考书:《大学核心英语》,杨惠中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 《高等数学》:授课时数:160本课程为公共必修课,主要内容有:函数、极限、一元函数、多元函数微积分、常数项级数、幂函数、常微分方程的一般概念,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
参考教材:《高等数学(第四版)》,同济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参考书:《高等数学习题课教程》,李文生,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高等数学试题汇编》,王荷芬,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微积分》,赵树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授课时数:50本课程为公共必修课,主要为提高同学的计算机开发使用能力。
教材或参考书:《C语言程序设计》,谭浩强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C++语言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宛延闿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 普通地质学:授课时数:70本课程主要介绍地球的圈层构造以及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地壳的物质组成,常见的矿物和岩石,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过程及产物特征,岩石圈的运动规律。
教材或参考书:《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编,地质出版社,1995《动力地质学原理》,李叔达、胡承祖编,地质出版社,1994《普通地质》,徐成彦、赵不忆主编,地质出版社,1988《地球科学概论》汪新平编,地质出版社,1999《动力地质学原理》,成都地院普地教研室编,地质出版社,1989《基础地质学》,叶俊林等编,地质出版社,1986《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谢宇平,地质出版社,19944. 构造地质学:授课时数:70本课程主要介绍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构造现象如褶皱、断层、节理、劈理等,并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组合形式、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教材或参考书:《构造地质学》,徐开礼编,地质出版社,2002《构造地质学》(附本),徐开礼、朱志澄编,地质出版社,1989《构造地质学自学指导与练习》,段嘉瑞、何绍勋,地质出版社,1989《构造地质学简明教程》,郭颖,李智陵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5. 结晶矿物学:授课时数:90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结晶学与矿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会肉眼鉴定矿物等基本技能,了解各类矿物的一般通性和学习约100个矿物种(重点要求掌握70-80种)。
教材或参考书:《矿物学简明教程》,戈定夷编,地质出版社,1998《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罗谷风,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结晶学与矿物学》,南京大学地质系岩矿教研室,地质出版社,1978《结晶学导论》,罗谷风,地质出版社,1984《矿物学原理》,T.佐尔泰,地质出版社,19926. 岩石学与晶体光学:授课时数:120本课程系统的介绍岩石本身的特征(包括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岩石的分类命名,以及岩体的产状、分布、共生、组合,或成矿的关系等特征,并且介绍当前最新的研究成因和成因理论。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岩石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岩石的手标本和镜下鉴定的基本技能,为后继专业课打基础,为以后从事岩矿工作打好基础。
教材或参考书:《晶体光学》(第二版),李德惠主编,地质出版社,1993《晶体光学》,陈芸箐编,地质出版社,1987《岩浆岩岩石学》,邱家骧主编,地质出版社,1985《火成岩岩石学》,孙鼐、彭亚鸣主编,地质出版社, 1985《沉积岩石学》,曾允孚、夏文杰主编,地质出版社, 1986《沉积岩石学》,余素玉、何镜宇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变质岩岩石学》,贺同兴主编,地质出版社,1988《变质岩岩石学教程》,游振东、王方正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87. 古生物地史学:授课时数:60古生物学主要研究生物的发生、发展、演化、形态、分类、生态及地史和地理分布,其研究对象是化石。
地史学主要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包括地球的沉积发展史,生物演化史和构造运动史。
教材或参考书:《地史学教程》,刘本培、全秋琦主编,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地史学简明教程》,傅英祺、杨季楷编,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地史学教程》,刘本培主编,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化石生态学》,W.S.麦克鲁主编,杨式溥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碎屑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孙永传、李蕙生编,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碳酸盐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贾振远、李之琪编,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8. 矿床矿相学:授课时数:90本课程主要包括矿床学和矿相学两门学科的内容。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各教学环节使学生正确理解矿床学的基本概念、成矿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不同成因类型矿床的特点、成矿条件,并能正确使用显微镜鉴定金属矿物等不透明矿物,研究矿石特征,结合野外地质资料和地质热力学理论分析成矿条件,解决矿床成因问题,为找矿评价服务。
教材或参考书:《矿床学概论》,任启江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矿相学》,尚浚编,地质出版社,1993《矿床学》,袁见齐,朱上庆,翟裕生,地质出版社,1988。
《矿床学》,胡受奚等,地质出版社,1983。
《矿床地质学》(中译本),B.N.斯米尔诺夫,地质出版社,1981。
《矿床学原理》,冯钟燕,地质出版社,1984。
9. 应用地球物理:授课时数:80本课程介绍各种地球物理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和应用效果。
内容包括:重磁勘探、电法勘探、核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勘探和地下地球物理勘探。
教材或参考书:《工程与环境物探教程》,陈仲侯等编,地质出版社,1999《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探教程》,长春地院编,1980《普通物探教程》,于绪荣,地质出版社,198410.地球化学:授课时数:80其任务是在阐明地球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主要的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应用条件、勘查效果、工作成果的整理和地球化学异常的解释评价,使学生在今后矿产勘查的工作中能较好地运用勘查地球化学的知识进行找矿预测。
同时对地球化学资料在地质、环境、生态等科学领域的应用也作适当的介绍。
教材或参考书:《地球化学》,赵伦山、张本仁编著,地质出版社,1988《地球化学找矿基础》,王崇云等编,地质出版社, 1987《地球化学找矿》,阮天键、朱有光编,地质出版社, 1985《地球化学找矿》,陶正章主编,地质出版社, 198111. 矿产资源经济学:授课时数:70它主要是研究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等各种自然资源的特点、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及合理开发与保护的理论与方法。
其任务是运用经济学原理、自然资源理论,解决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经济问题。
教材或参考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陈大夫,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矿产经济与管理》,李万亨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马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资源经济》,宗寒,人民出版社,1994。
12. 矿产勘查学:授课时数:80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矿产勘查各个阶段(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的设计、施工、技术经济管理、各种采样、地质编录、图件编制、储量计算及矿产开发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目的是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提高矿产勘查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果。
教材或参考书:《矿产勘查学》,侯德义、刘鹏鄂、李守义等编,地质出版社,2001《矿产勘查学》,侯德义、刘鹏鄂、李守义等编,地质出版社,1997《找矿勘探地质学实习》,白士俊编,地质出版社,1990《找矿勘探地质学》,侯德义编,地质出版社,1984《勘查学》,李石景、刘石年、戴塔根等编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QB / 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 储量分类199913.地理信息系统:授课时数:60《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是在信息时代资源勘查专业必修的一门以计算机和信息为核心的专业限选课程,是在学生具有了一定计算机和资源勘查专业知识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是作为加强学生“3S”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课程通过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一至三种GIS软件(如ArcInfo/ArcView, MAPGIS, MapInfo等),并能够应用GIS软件处理矿产资源勘查和评价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教材或参考书:《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实用教程》,秦其明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空间分析》,郭仁忠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MAPGIS地理信息系统使用手册》,中地软件,2001《矿产资源GIS评价系统》,肖克炎等编著,地质出版社,2000《地理信息系统教程》,邬伦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及应用》,朱光等编著,测绘出版社,1997《地理信息系统导论》,陈述彭等编著,科学出版社,1999《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张超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遥感地质学:授课时数:60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遥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应用;遥感的基本原理;航摄资料及立体观测;陆地卫星图像特征;遥感图像的解译标志和解译方法;遥感图像的地貌解译、岩性解译、构造解译、矿产解译、灾害地质及水文地质解译;远红外图像和侧视雷达图像特征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