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研究研究时间:201110–201201年年级:高一年级指导老师:***组长:郭姝含课题成员:刘珺佩、肖雨荷、周思瑶、上官知立、贺迎欢、陈彦、刘斯琪、郭姝含、杨文婷结题时间:2012.2摘要:饮食文化是社会活动的缩影,体现了人们的社交理念。

了解中西方饮食差异,对发扬各自饮食文化的特点及促进其融合有着积极作用,对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本文以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为切入点,从饮食观念及习惯和对象、烹饪的随意与规范、用餐方式及餐具以及用餐礼仪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差异、下午茶的由来、各宗教的饮食习惯正文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研究(一)中西方饮食文化各方面差异的比较分析1.饮食观念及习惯和对象:饮食观念的差异: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

重科学即讲求营养。

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饮食习惯的差异:从烹饪过程来看,中国人爱加醋、姜、蒜、葱辣椒等佐料,可以杀菌、消脂、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作用。

西方人虽佐料单调,可也不乏优点,他们烹饪时不爱放味精,因为味精含钠,摄入过量有损健康;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西方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

中国人炒菜时多用大火,因而油烟多,加上多不注意厨房的通风设备;而西方人不爱用大火炝锅,且厨房通风条件相当注意。

因而烹饪人员及家庭主妇中患肺癌率中国人明显高于西方人。

从饮食结构上看,中国人每天进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虽每天进食大量蛋白质,但肠胃功能却因进食纤维素太少而受到影响,因此消化系统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过中国;中国人喜爱粗粮,而西方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

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天还摄入大量黄油。

怪不得美国人心血管发病率特别高:中国城乡居民都喜爱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西方人却往往“敬而远之”;中国人尤其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的居民爱食猪肝、肠、肺等动物的内脏,西方人则无此爱好。

动物内脏含有大量的胆固醇,不宜多食;清蒸食品营养物破坏较少。

西方人喜清蒸食品(营养物破坏较少),而中国则偏爱热炒(营养物破坏较多)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

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佛教便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好像没有这么好的习惯,他们秉承著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也是从动物身上摄取提炼而成的。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

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

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2.烹饪的随意与规范:西方人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

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此外1995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一文中还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

”中国的烹调与之截然不同,不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其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

就是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虽有其一己之成法,但也会依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调整。

此外还会因厨师自己临场情绪的变化,做出某种即兴的发挥。

因此,中国烹调不仅不讲求精确到秒与克的规范化,而且还特别强调随意性。

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性,首先导致了中国菜谱篇幅的一再扩大:原料的多样,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调方法的多样,再加以交叉组合,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十数种、数十种菜肴。

譬如最常用的原料鸡,到了粤菜大厨师手中,做出数十道以至上百道菜式都不在话下。

其他原料也是如此。

因而在盛产某种原料的地方,常常能以这一种原料做出成桌的酒席,如北京的“全鸭席”,延边的“全狗席”,广东的“全鱼席”、“全蚝席”,长沙李和胜的“全牛席”,北京一些清真饭馆的“全羊席”以及北京砂锅居的“全猪席”,比比皆体现了中国烹调的随意性派生出琳琅满目的菜式。

3.用餐方式及餐具:在用餐方式上。

在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

在餐桌上,中国人都喜欢互相劝酒,夹菜,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

而西方就不同了,当他们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时,劝酒,夹菜并没有中国人那么热情,并且客人与主人之间也没有那么客气。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吃各的,没有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趣。

中餐上桌的菜讲究丰盛多样,一般是8或10碟、12碟,品种多样,从主菜到汤,到甜品,到水果,次序也讲究。

而西方人宴客则是以牛、羊、猪排等为主食。

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

众所周知,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呢,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筷子古时候单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礼记》、《荀子》、《史记》都提到箸,在《韩非子》特别提到以荒淫奢侈闻名的纣王,使用“象箸”进餐。

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

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

”则恰好验证了这样的结论。

筷子的特点是“以不变应万变”,料想方的扁的,长的短的,硬的软的,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确实神奇。

这一直很让中国人骄傲,并将其视作先进的象征。

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

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

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

但大约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

所以西方使用刀叉不过四五百年历史。

同筷子的简单相比,刀叉种类较多,属于专用工具,但由于这种“专”往往表现出“大巧若拙”而被国人忽视。

回到餐桌上,也许应对炖得稀烂的黄豆猪蹄,筷子还能游刃有余,一旦碰上牛排,恐怕筷子就要自惭形秽了,刀叉这时表现出它们的专业特长。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筷子和刀叉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很难得出结论。

不过关于使用筷子更有利锻炼思维能力的说法却着实有科学依据。

科学家们曾从生理学的观点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认定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让人动作灵活、思维敏捷。

而筷子中暗藏科学原理也是毋庸置疑的。

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

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

真是高明极了!”4.用餐礼仪:在礼仪方面,中西两者更显不同。

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

《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毋固获,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撒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

”这段话大意主要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

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

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

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

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

吃东西时,也不要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

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交谈。

(二)西方下午茶的由来1.下午茶的由来下午茶起源于17世纪。

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早餐都很丰盛,午餐较为简便,而社交晚餐则一直到晚上八时左右才开始,人们便习惯在下午四时左右吃些点心、喝杯茶。

其中有一位很懂得享受生活的女伯爵名叫安娜玛丽亚,每天下午她都会差遣女仆为她准备一壶红茶和点心,她觉得这种感觉真好,便邀请友人共享。

很快,下午茶便在英国上流社会流行起来。

红茶传进欧洲时,由于是遥远东方来的珍品,“喝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

后来红茶在伦敦的咖啡屋、红茶庭园开始流行。

咖啡屋是名流聚集交流、饮茶的场所。

红茶庭园则出现于伦敦郊区,大多数英国人借此才开始接触红茶。

18世纪中期以后,茶才真正进入一般平民的生活。

英国贵妇人之间风行的时尚便逐渐平民化,下午茶风俗开始盛行于饭店和百货公司之间。

、英国贵族赋予红茶以优雅的形象及丰富华美的品饮方式。

下午茶更被视为社交的入门,时尚的象征,是英国人招待朋友开办沙龙的最佳形式。

享用下午茶时,英国人喜欢选择极品红茶,配以中国瓷器或银制茶具,摆放在铺有纯白蕾丝花边桌巾的茶桌上,并且用小推车推出各种各样的精制茶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