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外护理查房
• ⑥拔管:开颅术后脑室引流管一般放置3~4日,此时脑水肿期已 过,颅内压开始逐渐降低。拔管前一天应试行抬高引流瓶或夹闭 引流管24小时。以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有否颅内压再次升 高的表现。若病人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应立即放 低引流瓶或开放夹闭的引流管、并告知医师。拔管时应先夹闭引 流管,以免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内引起感染。
• 注意事项:注意平稳控制血压,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变化,骨窗张力及引流情况。 • 现患者意识模糊,生命体征平稳,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GCS评分13 分。
辅助检查
影像科检查: • 9-7 头部CT示:左颞叶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 实验室检查: • 9-9 血常规:白细胞(WBC)12.96×109∕L , 血红蛋白Hb144g∕L , 红 细胞比积(HCT)44.0, 红细胞(RBC)4.92×1012∕L。 • 生化 钾(K)3.66mmol/L, 钠(Na)139.6mmol/L。白蛋白41.6g∕L • 9-10 血常规:白细胞(WBC)11.0.×109∕L , 血红蛋白Hb113g∕L , 红 细胞比积(HCT)34.9,红细胞(RBC)3.88×1012∕L。 • 9-10 血常规:白细胞(WBC)15.12×109∕L, 红细胞 (RBC)4.05×1012∕L, 红细胞比积(HTC)35.4。 • 9-10生化: 钾(K)3.43mmol∕L,钠(Na)136.0mmol/L。
查房目的
1.掌握颅脑外伤患者观察重点及护理要点。 2.掌握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护理。
3.熟悉术后恢复期的健康宣教 。
病例简介
• 姓名:鲁国潮 性别:男 年龄:47岁 床号:15床 • 住院号:333156 入院时间:2017- 09-07 • 入院诊断:重型颅脑损伤;左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 • 腔出血;头皮血肿
观察要点
• 1.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 • 2.观察颅内压的变化。 • 3.观察各种引流管是否固定通畅,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 4.观察患者呼吸形态,血氧饱和度变化。 • 5.观察患者尿道口皮肤粘膜情况。 • 6.观察患者出入量情况,尿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 7.观察患者皮肤情况。 • 8.了解患者心理需要。
• 7.体位 予气垫床使用,抬高床头15-30º,以利于静脉回流、降低 颅内压,头部予垫冰枕、冰帽,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脑耗氧量, 最大限度保护正常脑组织,予定时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由大到小活动肢体各关节,以防 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变形。
8.加强基础护理 : 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头部抬高 15-30促进 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保持床铺平整、清洁,按时翻身、干燥、拍背,一般每 2小时 1 次, 必要时每 1 小时 1 次,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 做好晨晚间护理,加强口腔及会阴护理,防止口腔溃疡和尿路感染; 保持大便通畅,三日无大便时,予以开塞露通便,注意动作要轻柔;
意识障碍的判断
• 嗜睡:此时意识的清晰度水平降低较轻微,此时,吞咽、瞳孔、 角膜等反射均存在 。 • 意识模糊:病人对外界刺激的阈限明显增高。因此,除强烈刺激 外,很难引起反应,病人多处于半睡状态,此时,吞咽、角膜、 对光反射均尚存在,但可出现一些原始动作如舔唇、伸舌、强握、 吸吮等。这种状态可过渡到昏睡或昏迷状态。
硬脑膜下引流
• 慢性硬脑膜下积液或硬脑膜下血肿,因已形成完整的包膜和液化, 临床可采用颅骨钻孔、血肿冲洗引流术,术后于包膜内放置引流 管继续引流,以排空其内血性液或血凝块,以利于脑组织膨出, 消灭死腔,必要时可冲洗。术后病人取平卧位或头低脚高患侧卧 位,注意体位引流。引流管应低于创腔30cm。术后不使用强力 脱水剂,亦不严格限制水分摄入,以免颅压过低影响脑膨出。通 常于术后第3日拔除引流管
护理问题或护理诊断
• 1. 脑疝
• 2. 脑组织灌注异常 3. 烦躁、焦虑、紧张
• 4. 呼吸型态紊乱/气体交换受损
• 5. 清理呼吸道无效 • 6. 水电解质紊乱 • 7.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 8. 潜在并发症:肢体废用综合征 、尿路感染、便秘 • 9. 排尿模式改变 • 10.自我形象紊乱 • 11.知识缺乏 • 12.皮肤完整性受损
颅内脓腔引流
• 对于薄膜形成的脑脓肿病人,在发生脑疝或全身衰竭不能耐受开 颅手术的情况下,为挽救生命,常施行颅骨钻孔,脓肿穿刺抽脓 术,脓腔内放置引流管,引流脓液并行腔内注药冲洗。引流瓶应 至少低于脓腔30cm,病人应取利于引流的体位。为避免颅内感 染扩散,应待术后24小时、创口周围初步形成粘连后方可进行囊 内冲洗;先用生理盐水缓慢注入腔内,再轻轻抽出,主义不可过 分加压,冲洗后注入抗生素,然后夹闭引流管2~4小时,引流管 的位置应保留在脓腔的中心,故需根据X线检查结果加以调整, 待脓腔闭合时拔管。
格拉斯评分法
睁眼反应 正常睁眼 4 语言反应 回答正确 5 运动反应 遵命动作 6
呼之睁眼
刺痛睁眼 无反应
3
2 1
回答错误
胡言乱语 唯有声叹
4
3 2
刺痛定位
刺痛屈曲 异常屈曲(去皮层状态)
5
4 3
不能发音
1
异常伸展(去大脑状态)
不能活动
2
1
意识障碍
• 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以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 • 障碍 ,我们科室常见的意识障碍以兴奋性降低为特点. • 意识障碍分类:1、嗜睡 2、意识模糊 3、昏睡 4、昏迷
头部引流管的种类
• 颅内创腔引流 • 颅内脓腔引流 • 硬脑膜下引流 • 脑室引流
颅内创腔引流
• 颅内占位性病变,入颅内肿瘤手术切除后,在残留的创腔内放置引流物 的称创腔引流。目的是引流手术残腔内的血性液体和气体,使残腔逐渐 闭合,减少局部积液或形成假性囊肿的机会。 • 1) 位置:术后早期,创腔引流瓶位置放置于头旁枕上或枕边,高度与 头部创腔保持一致,以保证创腔内一定的液体压力,避免脑组织移位。 尤其是位于顶后枕部的创腔,术后48小时内,不可随意放低引流瓶,否 则可因创腔内液体被引出致脑组织迅速移位,有可能撕破大脑上静脉, 引起颅内血肿。另外,创腔内暂时积聚的液体可以稀释渗血,防止渗血 形成血肿。创腔内压力升高时,血性液仍可自行流出。 • 2) 速度:术后48小时后,可将引流瓶略放低,以其较快引流出创腔内 的液体,使脑组织膨出,以减少局部残腔,避免局部积液造成颅内压升 高。 • 3) 量:若术后早期引流量多,应适当抬高引流瓶,引流放置3~4日, 一但血性脑脊液转清,即拔除引流管,以免形成脑脊液漏。
• 对躁动不安的患者给予约束带约束(注意观察约束处皮肤),床 旁加护床栏,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 体温过高(>38.5℃)应给予头戴冰帽、 枕凉水袋或双侧颈动脉 处置冰盐水袋等,以降低脑代谢,缓解脑缺氧,减轻脑损害。及 时更换病号服,防止感冒。
• 9.心理护理:颅脑损伤对病人家属都是沉重的打击,我们理解家 属的行为,鼓励家属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向病人及 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 多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
护理措施
1.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减少探视。严密观察体温、脉搏、血 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 告医生。 2.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给氧以改善脑缺氧,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 物,吸痰,头部抬高30度并偏向一侧,痰多不易吸出时立即气管 切开。
• 3.头部引流管的护理 摇高床头15-30º,在无菌操作下接上引流 袋,并将引流袋悬挂于床头,保持引流管通畅、不可牵拉、扭曲、 受压、并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和量,严防在搬动过程中牵拉引流管 防止引流管阻塞,若引流管被血凝块或沉淀物阻塞,应用双手顺 行捏挤至引流管通畅,或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空针轻轻向外抽吸 。 外出检查时应夹闭引流管,防止引流液倒流引起逆行感染。
• 4.保持术部敷料干燥固定,观察渗血渗夜情况,污染时及时在无 菌操作下更换敷料,术区疼痛难忍时,遵医嘱予对症治疗。
• 5.遵嘱按需抽血监测肾功及离子四项等变化,严密监测有无电解 质紊乱情况。
6.饮食护理 根据营养师的调配给予鼻饲饮食,鼻饲的温度为3840℃,灌注速度不易过快,以免造成食管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 注食时应抬高床头45º,注食前后分别予30ml温开水冲洗鼻饲管, 注意每次注食前回抽少许胃常时方能注食,若出现咖啡色样液, 则暂停进食,及时报告医生,若回抽物为未消化食物,则应根据 抽出量来调整鼻饲及间隔时间,肠内营养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应 静脉补充营养。
简要病史
• 患者男,47岁,因“车祸至头部外伤后头痛约1小时”于2017-09-07入院,入院时 神志清楚,伤后有短暂的昏迷史,醒后不能记起受伤经过,感头痛头昏不适,无呕 心呕吐及抽搐查体配合。双侧瞳孔等大等圆,D=3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顶部 一直径约3cm头皮肿胀区域,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体检未见阳性体征, GCS评分15分。院外未作特殊处理。急送往我院,门诊行CT检查后以“脑外伤”收 入我科。
脑室引流
• 脑室引流:是经颅骨钻孔或椎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 脊液引流至体外。 • 部位: 常选择半球额角或枕角进行穿刺。
脑室引流管
①引流管的位置:引流管开口需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 持正常的颅内压。
• ②引流速度及量:术后早期尤应注意控制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可使 颅内压骤然降低,导致意外发生。因此,术后早期应适当将引流瓶(袋)挂 高,以减低流速,待颅内压力平衡后再次放低。此外,因正常脑脊液每日分 泌400~500ml,故每日引流量不超过500ml为宜;颅内感染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因脑脊液 分泌增多,引流量可是当增加,但同时应注意补液,以避免电介质失衡。 • ③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应适当限制病人头 部活动范围,活动及翻身应避免牵拉引流管。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若 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上下波动多表明 引流液通畅;若引流管内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