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语文常考文化与文学常识(最新最全)

2020年高考语文常考文化与文学常识(最新最全)

.文化与文学常识。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B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种经书:《诗》《书》《易》《礼》《春秋》《乐》。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答案】B学#科.网【解析】【考点定位】了解常见古代文化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10 分)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

冶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

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

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 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1)用斜线“/ 冶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 分)(2)除陈寿外,“前四史冶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3分)(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3分)【答案】(1)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2)司马迁、班固、范晔(3)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的书。

【解析】【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注意前四史的作者,在教材中《史记》《汉书》《后汉书》出现过,《三国志》较为生僻。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试题分析:注意文段中的“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和“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的内容,然后整合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5.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②豆蔻梢头二月初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A.③①②④⑤B.③②①⑤④C.②④③①⑤D.②①③⑤④【答案】D学#科@网2.【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5分)《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

②德: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1分)(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4分)【答案】(1)(1分)去无用之费(2)(4分)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

②合理地节约用度。

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解析】(1)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是指出“节用”的含义,文本中体现这个意思的词句主要是“去其无用之费”。

【名师点睛】这道题其实考查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是概括综合的能力。

因此,答题时应该首先读懂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据文段大意和题目要求进行归纳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名师点睛】这道题其实考查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是概括综合的能力。

因此,答题时应该手先读懂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据文段大意和题目要求进行归纳概括。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代表了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这些作品多表现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绪,士人的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还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B.哈姆莱特得知他的父亲被谋杀的真相,悲愤难抑,在发出“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赞叹后,明确表示不再对人类发生兴趣。

这说明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彻底绝望。

C.“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回中,月圆之夜,湘云、黛玉相约联诗。

二人越联越妙,渐入佳境,湘云出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出了“冷月葬花魂”。

这两句诗正是湘云、黛玉各自悲剧人生的写照与象征。

D.《论语·里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意思是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应该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

这说明了自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选B项。

B项中,“这说明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彻底绝望”表述错误。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哈姆雷特也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因此B项错误。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和归纳名著内容、概括名著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有纪传体的《史记》等。

B.《荆轲刺秦王》中“箕踞以骂”,“箕踞”是指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

在古代的礼俗中,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C.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散文家,诗人。

和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是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

“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晦”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项,“‘晦’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有误;应将“晦”“朔”两者的解释互换。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4.2.下列各句中,对相关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韩愈《师说》一文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

B.苏轼《前赤壁赋》中缅怀了曹操。

写曹操不可一世的骄态,面对长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实在是一个盖世英雄。

诗人极力渲染曹操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后,是为了表明自己虽然被贬黄州,但是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渴望为朝廷效力的心迹。

C.从整体结构来看,杜牧《阿房宫赋》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

如第三段对秦皇奢华生活的描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并没有像汉大赋一样堆砌华丽词语,而是写得不繁缛冗杂,恰到好处。

D.魏徵《谏太宗十思疏》,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先设置这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自己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案】B 学#科网【解析】【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B.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

与之相对应的是以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派。

C.欧·亨利,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

其中一些名篇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D.海伦·凯勒(1880——1968),20世纪美国残障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

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答案】C【解析】【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4.下列文化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A.在古代,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有所不同,例如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从小一起长大的异姓好友叫“竹马之交”,不因贵贱变化而改变的深厚友情的朋友叫“忘形交”等等。

B.在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形式,有称谥号的如:范仲淹称文正;有称籍贯的如:柳宗元称柳河东;有称官名的如:杜甫称杜工部;有称官地的如:岑参称岑嘉州等等。

C.在古汉语中,表示兼代的官职的词语有:兼、领、行、署、权、假、摄、守等。

D.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忘形交”应改为“车笠交”【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国语》是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左传》是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C.敬称即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如“家”。

用于称别人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6.戚。

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别人父亲);家母、家慈(称别人母亲)。

D.古人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

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发尊敬。

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

平辈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