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生物分离工程(孙彦)1-4章部分答案
生物分离工程(孙彦)1-4章部分答案
微滤(MF)
有明显孔道、弯 曲孔道,对称膜
0.1-1nm小分子 1.0-10MPa
盐、氨基酸、糖的 浓缩;淡水制造
1-50nm生物大分子 0.1-1.0MPa
蛋白质、多肽、多糖的 回收浓缩;分离病毒
10nm-10μm 0.05-0.5MPa 菌体、细胞和 病毒的分离
型号分类
操作原理 相同点 传质推动力 通量模型
(2)透析过滤: 保持料液量不变,则目标蛋白和小分子溶质得物料衡算为:
dcT V Qc T (1 RT ) dt
dcC V QcC (1 Rc ) dt
VD Qt
积分得:
VD cT cT 0 exp[ (1 RT ) ] V VD cC cC 0 exp[ (1 Rc ) ] V
生物分离工程 2~5章作业
第二章 细胞分离与破碎
2.2
(式2.32) (式2.33) (式2.34), 得: 方法一: (式2.33a) 求出多个Ki, 求均值: 忽略介质比阻α,未考虑虚拟体积V0和虚拟时间t0 方法二: 线性回归: • Q2-t 做线性回归: ,得K, 忽略虚拟体积的影响。
•
对于三级逆流萃取,依题意, n=0.005 由式(4-54)得:
0.005
EA 1 , EA 5.5 4 EA 1
基本做对,第二小题中 A 的平均纯度的理解
第五章 萃取
5.4
第五章 萃取
图5.22
第五章 萃取
第五章 萃取
(2 )
这次的作业,有好几位同学证明题没有做
24
0.2 3 23 10 6 . 023 10 /6 5 2.5 10
(式3.21)
第四章 膜分离
4.1
反渗透(RO) 结构 截留尺寸 差别 操作压差 应用范围
无明显孔道、海绵 状结构,不对称膜
超滤(UF)
有明显孔道、多为指 状结构,不对称膜
C A / C A,0 exp( k D , A t ) 200 exp(2.3 10 exp( ) 10 60) 8.314 293.15 =99.97%
29
C B / C B ,0 exp( k D , B t ) 99.99% 同理,当T 323.15 K时 C A / C A,0 exp( k D , A t )=53.6% C B / C B ,0 exp( k D , B t ) 28.7%
进水水质TDS、径
膜的选择性透过、筛分原理 压差 科泽尼方程,浓度极化或凝胶极化模型
第四章 膜分离
4.2
(式4.24)
第四章 膜分离
4.3 推导稳态操作条件下,表达超滤膜表面浓度极化层浓度分布 的微分方程
(式4.24)
第四章 膜分离
4.5 解: (1)开路循环:由
得
log 0.26 K S 9.0 (2) 由(1 )和(2)解得:K S 1.107, 9.378 所以Cohn方程为: log S 9.378 1.107 I
第三章 初级分离
当C3=3.5 mol时, I 3=1/ 2 (2 3.5 1 +3.5 2 )
d (Vc) Qc(1 RT ) dt
① ②
dV Qdt
得:
V0 RT c ( ) c0 V 代入数据得:
5 1000 0.99 ( ) 1 V
V 196.78(m L)
由②积分得:
dV Qdt dV 0.5 dt
V0 0 V t
t
V V0 1000 196.78 1606 ( s) 0.5 0.5
③
④
由蛋白质纯度为95%,即: cT 95% cT cC
cT cT cC
⑤
把③④代入⑤ ,又 VD Qt 得:
cT 0 exp[(1 RT )
95% Q Q cT 0 exp[(1 RT ) t ] cC 0 exp[(1 Rc ) t ] V V 0.5 1 exp[(1 0.99) t] 1000 95% 0.5 0.5 1 exp[(1 0.99) t ] 3 exp[(1 0.5) t] 1000 1000
第三章 初级分离
3.1 解:溶解酶浓度为2.8 mol/dm3时, 1 1 2 I1 C i Z i ( 2.8 22 2 2.8 12 ) 8.4mol / dm 3 2 2 同理,当溶菌酶的浓度为30mol/dm3时,I2=9.0mol/dm3
由Cohn方程 log S K S I log1.2 K S 8.4 (1 )
第三章 初级分离
3.4
(式3.13-式3.15)
第三章 初级分离
( 2)沉淀颗粒直径达到 100 m时,假设生长过程中 粒子总体积不变 , 则:=d 3CN / (式 6 3.19) 3.14 1.125 10 2.84 10 4 P 750 Kg /( m * s ) V P 4 P 1/ 2 [ v ] 759.55,由式C C 0 exp( [ v ]1 / 2 t ) V V 求得:t=2002.24S 又v 1.3 10 3 Kg /( m * s ),
2 2
=10.5 mol / L 所以 log S3 9.378 1.107 10.5 2.246 g / L 即S3=5.68 10-3 g / L
第三章 初级分离
3.
第三章 初级分离
dm3
dm3
dm3 dm3
有的同学没有注意到题中离子强度用硫酸铵浓度表示; 第二小题中计算杂蛋白沉淀量直接用 mx=100×(5-S’)计算,而没有考虑到体积 的变化
第三章 初级分离
3.3 将温度带入求出 A 和 B的热变性速率常数,后直接套用 公式3.8 即 c = c0 exp (-kDt ) 及 残留率定义c / c0
已知:A和B的热变性速率常数 200 29 分别为k D , A 2.3 10 exp( ) RT 250 37 k D , B 5.6 10 exp( ) RT 求:T 293.15 K 时,t 10 min, C A / C A,0和CB / CB ,0 T 323.15 K 时,t 10 min, C A / C A,0和CB / CB ,0 解:根据C C0 exp( k D t )得C / C0 exp( k Dt ) 当T 293.15 K 时,
∵细胞破碎率:
第二章 细胞分离与破碎 2.5 解: (1)对于珠磨法间歇破碎操作,细胞破碎动力学为 已知S = 90% = 0.9,k = 0.048 min-1,代入数据得: t = ln10/0.048 = 48.0 min (2)对于连续操作,使破碎率达到90%的平均停留 时间等于间歇操作时的破碎操作时间,即t = 48.0 min, 又 t = V/Q Q = V/t = 10/48 = 0.208 dm3.min-1。
加入原点对Q2-t 做线性回归,比不包括原点时回归数据的相关度增加了。
第二章 细胞分离与破碎
方法三: 二次回归:
利用二次回归所得拟合方程最为精确,也为恒压过滤中介质比阻可以忽略提供依据
第二章 细胞分离与破碎
2.3
第二章 细胞分离与破碎 – 第二次作业
第二章 细胞分离与破碎
2.4 (式2.44a)
Q t] V
代入数据解得:t=16500 (s) 此时
cT V cT VD exp[(1 RT ) ] exp(0.01 0.5 103 16500 ) 92.5% REC= cT 0V cT 0 V
第五章 萃取 (P175)
5.3
2.57 ,故n=3
第五章 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