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评课稿

高中历史评课稿

美中不足的历史教学——评高一历史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20xx年5月17号我们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来到12中听课学习,今天的老师讲的是岳麓版必修二第十节《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在这一节课上我学到了很多在平时不可能学到的东西,这对于我以后的实习工作等等有很大的帮助,但也发现了一些细小的不足。

我首先从整体上去评价这一节课,这一节课算得上是一节好课,整体上适合高中教学的要求,从师生互动方面来讲,师生互动的还是不错的,从教学目标上来讲达到了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

结构方面也比较紧凑,但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过于拥挤,这可能是与课程比较急有关。

以一个人的一生来作为线索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创举,这点很好,整一节课方方面面都能涉及到,这一点也难能可贵。

但整节课给人的感觉不真实似乎是课前有演练过的,学生虽有互动,但积极性不高。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教学目标全面具体,切合学生实际。

老师通过教师出示教学目标,问题导学,层层设问,及活动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体系,建立了知识树。

教师语言表达准确、专业知识较丰富,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

从老师课堂的讲解可以看得出对于教材是比较熟悉的,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的也很不错,可以看得出老师使拥有几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从这一点看是很不错的了,但是整一节课讲下来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把握可能不是那么准确,这与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特意指出有关,也与整一节课老师安排的内容过多有关,这一点可能对于很多老师来说都有可能犯错。

把讲完当做是学生学完。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首先,从导入上讲,老师是从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讲起的,这一点很不错,可以温故而知新,但对于学生来可能就不是很好了,学生会觉得没有新意,这对于学生一节课的听讲,注意力的集中上来说不是很好。

从教学思路设计上来讲,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畅性比较流畅,用郑观应的一生来作为线索这一点把枯燥的历史课化为与一个人一生有关的事件,这一点比较新颖也比较好,值得倡导。

老师用学案教学的方式来上课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一点值得表扬,但不倡导,因为要上好学案教学的一节课难度很高,在这一节课里老师这么安排使得课堂结构安排比较满,这样的话使得学生听得比较辛苦,老师讲的也比较费劲。

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上来说是不错的,但是给人的感觉是不真实的,似乎是有演练过的,学生对于课堂眉宇之间似乎有点应付的感觉。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多媒体教学与老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这样对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整个教学环节体现了学生的参与,能关注到所有学生。

充分运用地图、图片和图示,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力和解释力,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听讲的兴趣。

用ppt演示也说明老师对于这节课比较用心,这一点是要求提倡的,毕竟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有指出注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积极利用多媒体的相关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学方法并没有创新,这一点与老师的平时事关可能有关,但对于学生来说会觉得不新颖而忽视课堂。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上来讲,这位老师的基本功还是不错的,能够驾驭课堂,至少能把基本的知识、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完成,从这一方面讲是不错的。

能够根据需要整合教材,这一点也做的不错。

从老师的教态上来说,比较优雅,肢体语言上也比较丰富,这一点可较好。

老师的语言优雅,语速适中,这对于教学来说是不错的,但就是声音方面有点小这一点可能要稍微提高,不然学生听不到的话就会不认真上课。

从板书上来说,老师没有板书这一点不是很好,可能老师觉得有ppt不用板书,但我个人觉得有板书会好很多,至少可以列出最基本的框架,这对于学生理解有很大的好处。

(六)从教学效果上分析从教学效果上来讲,老师能把教学目标所适合的东西交给学生,至少也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参与度也比较高,但是,从情感教育上来说这一部分有些缺失。

而且,由于老师课堂结构比较紧凑,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反思,要是学生课后没有进行复习的话,效果不会很好。

篇二:《鸦片战争》评课稿20xx年富锦市第九届中学“探索杯”教学竞赛——评课20xx年富锦市第九届中学“探索杯”教学竞赛富锦三中评课稿第一、三维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

所以分析一节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了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了解”的要求是准确无误,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多角度深入对比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以及一系列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理解”的要求是深刻全面,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情感”的要求是思想升华。

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符合高一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

第二、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

教学过程设计突出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鸦片战争,由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本层次重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例如:通过中国和英国的对比表格得出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两个设问得出了战争的直接原因,通过分析《南京条约》的内容得出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层次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按照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方法自主探究,通过自主探索,理解方法,提升能力;第三层次是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由学生讨论来完成,本层次重在知识的深化。

三个层次,教师层层点评,学生层层过关,思路清晰,内容简明扼要。

最后特别精心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激活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能为学生获取、利用信息和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情境和条件,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也是本堂课最为吸引人的地方。

第三、教学方法运用合理。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包括教师“教”的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本课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例如通过战前中英国情的对比——使鸦片战争的背景一目了然、易于理解,2、通过运用地图来形象直观的展示战争的经过,3、运用多角度分析方法解决战争的影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得法,而且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得改革与创新。

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伴有学法指导。

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学习战争的方法——四要素分析法(原因、经过、结果、影响),这为以后学习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奠定了方法基础,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这样的教法和学法的设计,使本节课有很强的科学意识,突出表现在学生活动的多样性,各种感官被调动,看,听,思,讨论,记录,眼手耳脑都在用,这种科学的设计,注定了本节课的成功。

我认为本课还有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1、作为新教师在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上应当提高。

2、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如出超、入超、领事裁判权等,应该明确化、规范化。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粗略看法,有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1 共1页页富锦三中教科研室 20xx年9月27日篇三: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版高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第课的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是第一部分说教材。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于教材,我主要分析一下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设置。

1、教材地位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从历史史料中汲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选取优秀的史料、图片或影视片断,结合课本内容,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推理法等多种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主动接受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3、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教材和学生是组成一堂课的两个基本要素,备好一堂课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更要了解我们面对的学生,下面我就说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具备了一些历史自学的能力,对本课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掌握而非理性的分析,还停留在感性阶段。

高一的学生与初中时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智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适合高一学生)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普通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当适当地给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教会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用世界史的眼光来看待所学知识。

(适合高二)第三部分:说教法学法在实际教学中,教法与学法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般来说,什么样的教法就决定什么样的学法,结合前面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教材为基础,辅之以现代教育技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与学的过程,注重情境创设、史料解读、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结合史料分析法、比较法、表格归纳法、合作探究法、等等来实现对本课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好的理论是实践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成功的实践又会证明理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接下来我就说一下第四部分教学过程,来践行前面对本课的分析与设计。

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布置。

首先是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或史料或影视片断)并提出几个小问题,通过展示鲜活的历史图片,(视频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设置的问题又增加了悬念,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预习提纲,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让学生通过知识抢答的方式将提纲补充完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本课的知识框架。

这样做既可以为课堂教学节约时间,又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去求知,为深入学习本课奠定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