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论坛·2009年第9期(下)———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从主要依靠物力资本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世界各国对资源的争夺,正在从以物质资源为主转向以人力资源为主。
人才的培育靠教育,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培养、聚集、吸引和发挥人才作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说,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国家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高校本身的人才状况也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兴衰,因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关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
1高校人才队伍的结构和内容广义的人才结构包括人才个体结构和人才群体结构两方面内容。
人才个体结构,一般说来有德、智、体等要素组成;人才群体结构是指一个系统或单位,按照人员的专业、职能、年龄等的不同,形成的一些比例构成。
一般我们所说的高校人才队伍结构特指人才群体结构。
人才群体结构研究可以从人才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年龄结构、地域结构等方面来分析。
人才层次结构,通常理解为显性的学历层次结构、职称层次结构和隐性的能力层次结构、素质层次结构等,马本立又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把人才分为“挂帅型人才、领衔型人才、专家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四个层次结构。
纵观我国各大高校,现阶段最重视、最提倡的是高学历、高职称、高能力、高素质层次结构的“挂帅型人才”、“领先型人才”和“专家型人才”队伍的培养,即所谓的“高层次人才”。
他们是人才队伍的领航人,是学校发展的领军人物,是学校师资队伍的标杆和灵魂,肩负着教学、科研和人才队伍培养的重要任务,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从人才类型结构来讲,大部分学者认为“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抓紧抓好教学人才、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
”也有学者认为,“高校人才应包括教学人员、科研人员、产业经营人员、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党政管理人员五种类型的人才”。
其中,教学人员在数量上是主体,质量上是精英,是学校人才工作的重点。
科研开发人才,一头面向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一头面向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的应用性、开发性项目研究,为产业开发提供科技支撑。
这两种人才都包含在我们所谓的师资队伍之中,是各大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
除师资队伍以外,作为学校发展建设的组织保证的党政管理人才也颇受关注。
但对于产业经营人才和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则相对乏人问津。
从期刊网上搜索的对这两类人才队伍建设的论述寥寥无几。
一所学校,是一个多元多层面的人才的集合,是教学队伍、科研队伍、管理队伍、后勤队伍等教职员工组成的相互依附的集体。
所以,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在重视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同时,我们也应积极发展产业经营人才和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注意人才队伍的多样性特点,培养各层次、各类型的人才,搭建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2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既是高校发展的核心与关键,也是衡量高校办校水平与地位最重要的标志。
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并不是学科越多越好,办学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而在于有没有特色领域、环境与科研优势,在于有没有颇具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2.1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适当、学科齐全、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的高校人才队伍。
近几年来,随着扩招各高校人才大量增加,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比例逐年上升,新学科、紧缺专业的人才得到了充实,人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人才作用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
教育部宋永刚的研究表明,至2001年,共有114所高等学校的689个学科获准设置特聘教授岗位;截止到2002年,全国高校中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57人,占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数656人的39.20%;中国工程院院士206人,占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550人的37.45%。
期间更有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科研工作的骨干。
35岁以下的副教授由1995年的7661人增至2000年的1.44万人,40岁以下的教授由1227人增至5250人。
1995年至2000年,全国高校教师约有12万人次参加骨干教师进修班、国内访问学者、高级研讨班等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明显提高。
□王伟[1]杨彩霞[1]佘占宏[2]([1]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716000;[2]延安大学校办陕西·延安716000)摘要:当今世界对人才的需求力度逐步加大,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而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进行的研究数量众多。
本研究对我国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有研究进行综合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人才队伍的结构和内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策略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人才队伍建设高校结构现状中图分类号:G64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码:1007-3973(2009)09-164-02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现状述评教育科学人才培养与164国家为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不断完善培养政策,逐步建立了以院士、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国家级人选为重点的国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机制。
教育部为了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行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高校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吸引、稳定、集聚高层次人才和充分发挥他们作用的制度环境。
2.2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高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凝聚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在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了高校自身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队伍素质的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开发与建设。
目前,高校人才规模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相比还相对不足,尤其是新时期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发展规律的观念和做法,给我国高校人才事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另外,规模和质量的双重要求也使学校教师队伍出现整体数量不足。
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使得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充分补充,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同时许多学校教师队伍进入新老交替时期,各校教师队伍普遍需要大量补充,高端人才无序竞争有增无减,人才成本迅速提高,也使得高校师资队伍问题重重。
大多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的人才层次结构普遍存在不合理问题,具体可概括为“五多五少”,即:中初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担任领导职务的高级人才多,专门从事教学科研的高级人才相对少;从事第二职业和外聘、外借的人才多,紧缺专业的教师相对任务重,学习进修或引进的机会少;非教学人员占据的基本教育规模编制数多,教学科研人才占据的基本教育规模编制数少;知识老化的旧人才多,知识更新的现代化新科学型教学人才相对缺少,使得高校师资队伍结构形不成良性梯队。
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和人才流动机制的逐步形成,高校人才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全社会的人才流动中,不再是一个稳定、静态的人才群。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有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不大,但人才流失却比较严重。
一方面,高校每年在不断的补充新人,形成了表面上的人才数量增长,但一流的、潜质明显的优秀人才却寥寥无几;另一方面,高校内在大量的流失优秀人才,蒙受着较大的损失。
如果不能将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协调好、解决好,必然会影响到高校人才队伍的构建与完善。
3小结我国现有的有关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数量众多,涉及到高校人才队伍的结构和内容,现存问题及建设策略。
人才队伍的结构和内容主要对我国需要建设怎样一支人才队伍进行了论述,在现存问题中提出了我国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建设策略中对如何改进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
但对一些问题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例如关于高校产业经营人才和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对我国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还不够透彻;对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的较少等。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高等教育要培养出合格的有竞争力的创造性人才,就必须储备一个具有雄厚实力的人才资源高地。
对这个高地上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是指导其发展的有力武器,必然为我国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1]叶美萍.“入世”对高校人事人才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3年第2期:117-119.[2][3]高田钦.我国高校对人才结构优化的影响及策略[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23卷第2期.27-29.[4][7]马本立.关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2期.9-16. [5]谢斌.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评析[J].琼州学院学报.第14卷第3期.29-31.[6]周家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才队伍建设[EB/OL].同济大学./ tjbao/shownews.php.sn=2044.2004年11月.[8]赵怀壁,张杨.浅论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5年教育研究及管理理论丛专刊:6-7.[9][12]宋永刚.人才战略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第23卷第3期.36-41. [10]王昊.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高校人才队伍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5卷专辑.172-175.[11]黄修权,胡正友.普通高校人才人事工作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3期.124-128.[13]张传军,王尚义.创新人才管理和开发机制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3卷第3期.25-26.[14]刘柏春.构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管理长效机制的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月(3):90-93.[15]胡春晓,朱晓东等.高校人才流失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9月第9期:45-47.[16]邹吉君,吴旺宗.关于人才流动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2期.117-121.[17]李荣坤.人才流动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刍议[J].林业经济问题(双月刊).第20卷第3期.190-192.教育科学人才培养与165———科协论坛·2009年第9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