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套习题一、填空题1.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也可以称之为人化。
2. 《易传》共有七篇,包括系辞传、彖传、象传、文言、说卦、杂卦、序卦。
3. 《周易》一书内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筮占之书,也是一本哲学书,历史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进取精神,坤卦则代表道家的柔顺精神。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民族凝聚和民族复兴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指儒家、道教、佛教。
9. 宗法制形成于西周,秦代以后名存实亡。
10. 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有差等之爱,墨家之爱11. 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存在可以认为是儒道互补以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果。
1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
13. 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及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14. 《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辞、变、象、象四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 人性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16. 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 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特征或个性。
18. 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层次结构,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19. 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为人文主义。
20. 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
它是一种国家学说,提倡和谐,追求道德,21. 传统思维方式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1.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____的态度。
A.整理国故B. 全盘否定C. 完全肯定D. 批判继承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____的哲学思想。
A. 神秘主义B. 相对主义C. 虚无主义D. 浪漫主义3. 孔子以六经教授学生,其中____自汉始渐成为众经之首。
A.诗经B.礼经C.乐经D.易经4. 文化是群众创造的,所体现的是群体本质,因而文化具有____。
A.超个人性B.历史性C.地域性D. 民族性。
5. 虽然孟子和荀子都认为应当以仁义治理天下,但其理论基础却不相同,其中旬子理想的人性论基础是____。
A.性善论B. 性恶论C. 性无善恶论D. 性有善有恶论亦或者是一本是指兼爱。
三教合流的趋势,也心态文化层。
以群体为主6. 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其中他所认为的伪指____。
A.虚假之言B. 圣人之言C. 帝王之言D. 百姓之言7. 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____。
A.文化特征B. 文化现象C. 精神文明D. 物质文明8. “至圣不凡,嬉戏六龄陈俎豆”,至圣指____。
A. 老子B. 孔子C. 孟子D. 庄子9.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最大特征,是追求____。
A.个人理想B.国家民主C. 群体道德与和谐D.个人尊严与自由10. 荀子提出化性起伪,因而主张____。
A.隆礼重法B.性恶论C.性善论D.四端说11. 下列观点属于孔子思想的是____。
A.人之初,性本善B. 性相近,习相远C. 性善者伪也D. 生之谓性1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____的观点。
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荀子13. 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精神是以____为基础。
A. 个体道德B. 君主至上C. 法律D. 群体道德14. 中国文化被誉为“乐感文化”,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习惯于用____的眼光看问题。
A. 以悲为乐B. 排恶崇善C. 生命发展D. 绝对差异15. __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最要影响。
A. 儒家治理B. 家国同构C. 宗族关怀D. 宗产继承16. 中国哲学发展的高潮期是在____时代。
A. 殷周B. 近代C. 宋明D. 先秦17. 佛教汉化的最为重要的成果是____。
A. 改变全部原来教义B. 分化为大、小乘C. 创立唯识宗D. 创立禅宗18. 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_____________ 。
A. 道德观B. 逻辑观C. 阴阳观D. 五行观19. 中国古代“多子分继财产制”取代“嫡长子继承制”的财产分配形式渊源于汉代的____A. 分封制B. 世袭制C. 贵族制D. 推恩制20. 中国文化系统保持动态性的其中一个表现是____。
A. 具有完备的吸收外来文化的机制B. 具有独特的时空观C. 具有整一不变的思维结构D. 具有稳定的历史观三、判断题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断变化演进的。
2. 中国文化是不求变化的文化。
3. 中国的系统观是到了近代才出现。
4. 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不做任何行动。
5. 《周易》只是一本筮占的封建迷信书。
6. 老子对“道”这一概念作了革命性变革。
7. 孔子明确提出人性善的观念。
8. 中国文化只有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
9. 庄子所提倡的自由是指不受任何约束。
10. 庄子的平等观是指人人平等。
11. 孔孟荀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因而其思想并没有差别。
12. 老庄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重自由,庄子重自然。
13. 推恩令的实施,是古代社会实施“多子分继财产”的开始。
14. 中国文化不关注个性,只讲中庸之道。
15. 在不同的个体中建立统一关系,必须有一方是权威,以控制对方 四、简答题1. 简述文化的特征。
(1) 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2) 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3) 人及人类群体的心理差异决定了文化内容的多样性。
2.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因素有哪些。
(1)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整体性,研究协调与协和,可为现代智能理论提供启(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和人际协调理论对调节工业社会中各种人际 大的作用。
(3) 中国儒学的管理思想越来越引起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重视。
3. 简要说明孔子的仁学。
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含义是人所本有的对于他人的关爱。
这种对于他人 的关爱是人人都可 以做到的,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
孔子更强调的是内 在的自觉追求,它是要通过艰苦的追求 才能取得的。
作为君子,在任情况 下都不能没有仁。
仁是全德之德, 恭、宽、信、敏、惠、敬、忠、 礼、恕、 勇、孝、刚、毅、木、纳及爱人等德目与仁相较而言也能说成是对仁的某一方面的限定。
仁应是孔子所认为的道德的最高标准,孔子并不轻意以仁许人。
仁的本质内涵是给他人与社会 带来益处。
4. 简述孔子的礼学。
孔子认为春秋明期礼崩乐坏,礼乐所代表的等级秩序观念已丧失殆尽,社会 动荡而不稳定, 因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复 礼,即复归周礼。
仁是礼的基础,但内心之 仁外现的行动要以礼来规范,最 终并表现为合礼的规范,因此也可以说复礼是仁的目标所在。
5. 简述庄子的相对论。
庄子认为,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等一切都是相对的。
人们的认 识能力有强弱, 知识涵养有大小,立场观点有不同,因此对于同一问题解答 方式、应答内容就会有不同。
井底之蛙、望 洋兴叹都表达了人的认识有限性 的思考。
与其以人的有限性观察各种存在物, 不如尽量舍弃身从道,从道的 角度思考问题。
6. 简述《周易》一书的构成。
现行本的《周易》一书,由经与传两部分组成,传为七篇十翼。
每卦皆有卦 爻辞组成。
义理与象 数都是周易不可缺少的部分,辞、变、象、占四者皆可 成为学易的门径,但四者皆知才能真正懂易。
7. 什么是文化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一般指“软文化” 部分)特征或个性。
8. 简述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强为,顺应道而为。
道并非不作为,而是无心于作 为,无意于作为,而 是为而不宰治,为而不居功,为而不图报。
无心于万物, 无心于为仁,任其自然,顺其自然。
而 无不为并非目的,它只是顺从道作为 的自然而的结果。
9. 中国古代系统论有何特点。
(1) 着眼于整体稳定、协调的对立互补,以及有别有序的阴阳交感的矛盾观。
(2) 着眼于整体的完善和连续的物极必反,生生不息的回圈运动观。
如阴阳 双方,有别 有序。
示。
关系会发挥更(3) 以应变为目的,以全体用中为要点的实践辩证法。
10. 简述儒道互补的原因。
(1) 儒家需要方法,道家需要沟通。
(2) 儒家需要内化,道家需要外合。
(3) 儒家需要远,道家需要近。
11. 举例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其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征,即其地域性。
但其文化又能超出原有地界,因而带有一种普遍性质。
这是因为①各地文化虽然不同,但总有一些东西为全人所共有。
②有些文化开始时只在某一特定地方发生和成熟,以后传播到其他地方,成为世界性的。
如儒学。
12. 简述“智圆行方”。
圆,是中国道家“环”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学的理想规范。
圆是“和”,方是秩序;圆是共性,方是个性;圆是心体,方是意象。
智慧来自多种信息的吸收消化,故是圆;行为应该恪守一定的规范和道德,故是方。
13. 简述老子的“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
(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自以为然,自本自根的。
“道法自然”,非谓道之外更有其自然。
“自然”不过是对道之状态与作为之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实体之自然。
所谓“道法自然”即是道以自己为法。
“道法自然”实际上即是“道性自然” 。
(2) 如果说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则是道的运作方式。
无为不是不做为,而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不敢为即不做违背自然之道的行为。
(3) 自然无为既可合而言之,亦可分而言之。
合而言之:自然即无为,无为即自然,故曰自然无为。
分而言之:自然是道之本性,亦可称为道体;无为是道之运作,是人之所应效法者,亦可称为道用。
(4) 老子认为自然无为的结果必无为而无不为。
14. 简述荀子的化性起伪。
荀子认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 他认为人的自然需求、趋利避害的本性会导致恶的结果,因而人性是恶的。
所以要消除人性恶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就必须用后天人为的礼义法度去限制它,即用人为之性去化除人之自然本性所带来的恶。
15. 简述儒家的人文精神。
(1) 儒学对人的关注,是希望个体通过对人世间伦理关系的践履下学而上达,安顿生死之间,养浩然正气,成大人成贤人成圣人。
所以儒家以做人为人生根本,以希贤希圣希天为做人规模,以内圣外王为做人之极至。
概言之,儒学是教人做人以通达人生。
(2) 儒学对个体道德的关注只是其学说的基础,其思想的主旨是在经由内圣道德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学在本质上更近于一种国家学说,它提倡和谐,追求道德,以群体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