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路阻力实验报告

管路阻力实验报告

实验三 管路阻力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管路阻力损失h f ,管子摩擦系数λ及管件、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ζ的测定方法,并通过实验了解它们的变化,巩固对流体阻力基本理论的认识;
2.测定直管摩擦系数λ与雷诺数Re 的关系;
3.测定管件、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二、基本原理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时,由于粘性剪应力和涡流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流体阻力损失。

流体在流动时的阻力有直管摩擦阻力(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流体流经管体、阀门、流量计等所造成的压力损失。

1.λ-Re 关系的测定:
流体流经直管时的阻力损失可用下式计算:
2
2u d L h f
⋅=
λ
;-直管阻力损失,式中:kg J h f / L -直管长度,m ;
d -直管内径,m ; u -流体的流速,m/s ; λ-摩擦系数,无因次。

已知摩擦系数λ是雷诺数与管子的相对粗糙度(△/d )的函数,即
λ=(Re ,△/d )。

为了测定λ-Re 关系,可对一段已知其长度、管径及相对粗糙度的直管,在一定流速(也就是Re 一定)下测出阻力损失,然后按下式求出摩擦系数λ:
为:
对于水平直管,上式变:
可根据伯努利方程求出阻力损失=2
)(2
22
212
1212
u
u p p g Z Z h h u L d h f f f
-+
-+
-=⋅ρ
λ
ρ
2
1p p h f -=
J/kg
其中,21p p -为截面1与2间的压力差,Pa ;ρ流体的密度,kg/m 3。

用U 形管压差计测出两截面的压力,用温度计测水温,并查出其ρ、μ值,即可算出h f ,并进而算出λ。

由管路上的流量计可知当时的流速,从而可计算出此时的Re 数;得到一个λ-Re 对应关系,改变
不同的流速,有不同的Re 及λ,可得某相对粗糙度的管子的一组λ-Re 关系。

以λ为纵坐标,Re 为横坐标,在双对数坐标纸上作出λ-Re 曲线,与教材中相应曲线对比。

2.局部阻力系数ζ的测定
流体流经阀门、管件(如弯头、三通、突然扩大或缩小)时所引起的阻力损失可用下式计算:
2
2
u h f ζ= J/kg
式中ζ即为局部阻力系数。

只要测出流体经过管件时的阻力损失h f 以及流体在相同直径的导管中的流速u ,即可算出阻力系数ζ。

三、实验装置和流程
本实验装置主要设备有水箱和离心泵,离心泵1从水槽15吸入水,经调节阀3送到管路阻力测量系统。

经直管的压口10、弯头11、涡轮测量计13后送回水槽15。

测定管子摩擦系数和阀件阻力系数时,打开离心泵进口阀2、出口阀3.直管阻力损失和弯头阻力损失用U 形压差计测定其压差,指示液为水。

管内水的流量由涡轮流量计测定。

用调节阀3可以改变流体通过管内的流速,从而计算出不同流动状态下的摩擦系数和弯头阻力系数。

1-离心泵 2-泵进口阀 3泵出口阀 4-真空表 5-压力表 6-转速表 7转速传感器 8-冷却风扇 9-加水旋塞10-测压法兰 11-弯头 12-流量显示表 13-透明涡轮流量变送器 14-计量槽 15-水槽 16-马达天平测功机 四、操作步骤
1.熟悉流程及使用的仪表;
2.实验前将水槽充满水,以后水可循环使用。

3.启动离心泵,使用离心泵时注意:
(1)离心泵在启动前要灌水排气;
(2)离心泵要在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启动;
(3)关闭前要先关出口阀。

4.排气: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实验前应进行排气。

(1)管路排气;(2)测压导管排气;
5.调节流量测取数据。

调节时可在流量变化的整个幅度内取8~10个读数。

每调一次流量后,应等稳定后同时读取各测定点的数据。

6.局部阻力的测定步聚与直管阻力相同,记录6~8组数据即可。

7.测定完毕,关闭出口阀,然后拉开电闸,停泵。

本实验的主要误差是压差计的读数,故每个点要多读几次数据,取其平均值。

五、实验结果以及数据处理
直管阻力数据表
图1 λ——Re 双对数图
计算范例:
涡轮流量计显示值×0.001=流量 4.19(L/s)×0.001=0.00419(m 3/s ) 流量÷面积=流速 0.00419÷3.14(0.0408/2)2=3.198473(m/s)
ρ
2
1p p h f -=
J/kg 589.9×0.001/996.7=5.78102(J/Kg )
22
u
L d h f
⋅=λ 5.78102×0.0408×2÷1.8÷3.1984732=0.0255987 Re=du ρ/μ 0.0408m ×3.198473×996.7÷0.8737=148869.3
管件阻力数据表
图2 管件阻力图
计算范例:
涡轮流量计显示值×0.001=流量 4.19(L/s)×0.001=0.00419(m 3/s ) 流量÷面积=流速 0.00419÷3.14(0.0408/2)2=3.198473(m/s)
ρ
2
1p p h f -=
J/kg 589.9×0.001÷996.7=5.78102(J/Kg )
Re=lu ρ/μ 1.8m ×3.198473×996.7÷0.8737=148869.3 ξ=2hf/u 2 2×5.78102÷3.1984732=0.966567
讨论与分析:
1.从图1上所绘的图线可得随着ln Re 的增大,ln λ随之减少。

对于本实验的讨论,从
22
u
L d h f
⋅=λ以及Re=lu ρ/μ来验证,得到管路中的流动情况并不是呈现为层流状态。

从实验数据Re 中可以得知,同时,图线也证实这一结论,假如流体的流动状态是层流,那么λ=64/Re 那么取对数后的就会是 ln λ=-lnRe +Ln64 在图线呈现的图线为直线,而图上的线段为高次的曲线,从而驳斥了层流的假设,一次流体的流动情况为非层流的论点得以
证实。

与此同时,从粗糙管紊流区的经验公式25.0)d 0.11(∆
=λ可以推断,本实验的流体流动
情况也不是粗糙管紊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雷洛数Re 与λ没有联系,图线会呈现为水平线,而从图线可知雷洛数Re 与λ存在联系,从而观点得证。

并且从无缝钢管的相对粗糙度为0.04~0.17以及Re 的数量级可以确定为非粗糙湍流区。

2.对于图2,我们可以从实验中得到的图线为一段水平线,也就是随着lnRe的变化
lnξ的变化极不明显,在考虑到有实验误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管件阻力ξ与雷洛系数Re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而在本次实验当中阻力系数的值都比较接近于1,这可能跟管件材料很有关系。

3.综上所述,直管管路的阻力与雷洛数Re,可能有关也可能无关,要对Re进行分类讨论,而本次实验得出的数据就在Re与λ存在联系的区间内。

而同时,实验可得出管件阻力ξ与雷洛数Re不存在联系,而跟它本身的材料有关系。

所以,在设计管路的时候,我们因该考虑到这几个参考数的决定因素,从而更加合理地进行设计。

思考题:
1.测压孔的大小和位置,测压导管的粗细和长短对实验无影响,为什么?
答:因为孔板式测压计的的测量原理只涉及到流量的密度、液柱差、孔板的面积,以及管道内径,与测压孔的大小和位置,测压导管的粗细和长短无关,公式Q=C0A0ρ
ρ/)
ρ
gR中可以看出与题目的量无。

2-
(
A
2.将实验曲线与教材上相应曲线比较。

分析其误差及误差产生的原因。

λ——Re双对数图
λ——Re 莫迪图
分析: 从总体趋势上讲,曲线都有下降的趋势,并且随着趋势的下降曲线渐渐趋于平缓。

成因是由于随着雷洛数的增大流动,管内的流动情况就转变为粗糙管的湍流,即雷洛数与直管阻力无关,所以两个图像在尾端都成趋于平缓的势头。

而两图在前端的趋势有所区别,莫迪图的在前端随着雷洛数的减少,越接近层流,就越接近直线而且斜率为 64/Re ,但是双对数图是因为雷
洛数越少,就越接近 hf=g
d lu 2R
e 642
方程,即 入=64/Re, 取了对数后,就越接近
水平线,所以比起莫迪图,双对数图在前端成较平缓的走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