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几何---圆》综合练习姓名:1.如图,射线0A丄射线0B,半径r=2cm的动圆M与0B相切于点Q (圆M与0A?没有公共点),P 是0A上的动点,且PM=3cm,设OP=xcm,OQ=ycm.(1 )求x、y所满足的关系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2)当厶MOP为等腰三角形时,求相应的x的值.O P A2.已知:如图,在Rt△ ABC中,/ A = 90° AB= 3, AC = 4 . O A与O B外切于点D,并分别与BC、A C边交于点E、F .(1)设EC = x, FC = 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2)如果O C与O A、O B都相切,求AD : BD .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2,/ A=60o,以AB为直径的O O过点D,点M是BC 边上一点(点M不与B、C重合),过点M作BC的垂线MN,交CD边于点N .以CN为直径作O P,设BM = x , O P的半径为y .①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②当BM为何值时,O P与O O相切.4.已知菱形ABCD的顶点A,B在x轴上,点-BAD =60,点A的坐标为(-2,0),动点Ar Dr Cr Br A的顺序在菱形的边上匀速运动一周,设运动的时间为何值时,以P点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与对角线A在点B的左侧,点D在y轴的正半轴上,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按照t秒,求t为5. (2011年南京)如图,在Rt A ABC 中,/ ACB=90°, AC=6 cm,BC=8 cm, P 为BC 的中点.动点Q从点P出发,沿射线PC方向以2 cm /s的速度运动,以P为圆心,PQ长为半径作圆.设点Q运动的时间为t s.⑴当t=1.2时,判断直线AB与O P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⑵已知O OABC的外接圆,若O P与O O相切,求t的值.6.等腰直角厶ABC和O O如图放置,已知AB=BC =1,/ ABC=90 ° ,O O的半径为1,圆心O与直线AB的距离为5 .现△ ABC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右移动,同时△ ABC的边长AB、BC又以每秒0.5个单位沿BA、BC方向增大.⑴ 当厶ABC的边(BC边除外)与圆第一次相切时,点B移动了多少距离?⑵ 若在△ ABC移动的同时,O O也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右移动,则△ ABC从开始移动,到它的边与圆最后一次相切,一共经过了多少时间?⑶ 在⑵的条件下,是否存在某一时刻,△ ABC与O O的公共部分等于O O的面积?若存在,求出恰好符合条件时两个图形移动了多少时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OABC 的边所在直线相切的t 的值.7. ( 2005南京)如图所示,形如量角器的半圆 O 的直径DE=12cm ,形如三角板的" ABC中,/ ACB=90。
,/ ABC=30°, BC=12cm 。
半圆 O 以2cm/s 的速度从左向右运动,在运 动过程中,点 D 、E 始终在直线 BC 上。
设运动时间为 t (s),当t=0s 时,半圆O 在"ABC 的左侧,OC=8cm.当t 为何值时,"ABC 的一边所在直线与半圆 O 所在的圆相切?8.如图,点 A , B 在直线 MN 上,AB = 11厘米,O A ,O B 的半径均为1厘米.O A 以每 秒2厘米的速度自左向右运动,与此同时,O B 的半径也不断增大,其半径 r (厘米)与时 间t (秒)之间的关系式为 r = 1+t (t > 0).(1) 试写出点 A , B 之间的距离d (厘米)与时间t (秒)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2) 问点A 出发后多少秒两圆相切?9.如图,已知点 A 从(1,0)出发,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x 轴向正方向运动,以 O, A 为顶点作菱形OABC ,使点B, C 在第一象限内,且• AOC =60;;以P(0,3)为圆心,PC 为半径作圆.设点 A 运动了 t 秒,求:(1) 点C 的坐标(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2) 当点A 在运动过程中,所有使O P 与菱形10.(2000年上海)如图,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AP, PH丄OA,垂足为H, △ OPH的重心为G.(1)当点P在弧AB上运动时,线段GO、GP、GH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⑵设PH = x,GP = 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⑶如果△ PGH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的长.10.如图,已知Rt△ ABC 中,CAB =30:, BC =5 .过点A作AE 丄 AB,且AE =15 , 连接BE交AC于点P .(1)求PA的长;(2)以点A为圆心,AP为半径作O A,试判断BE与O A是否相切,并说明理由;(3)如图2,过点C作CD丄AE ,垂足为D •以点A为圆心,r为半径作O A;以点C为圆心,R 为半径作O C .若r和R的大小是可变化的,并且在变化过程中保持O A和O C相切,且使D点在O A的内部,B点在O A的外部,求r和R的变化范围.311.如图,梯形ABCD 中,AD//BC, CD丄BC,已知AB=5, BC=6, cosB=—.点O 为BC5边上的动点,以O为圆心,BO为半径的O O交边AB于点P .(1)设OB二x , BP二y,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函数定义域;(2)当O O与以点D为圆心,DC为半径O D外切时,求O O的半径;(3)联结OD、AC,交于点E,当△ CEO为等腰三角形时,求O O的半径.解:〔t)作DIM 丄吕I], 则BF=2BM . 在直箱△跚。
中-BBM 3COS E=OB =5 -3."■BNI=OB*CQS B=^X ,则BP=2BM=^K ,「■函数的解析式星:y=|K (O<x^J(3)在RtAACH 中> AC=E >设@0的半径为 当EXEC 时,ZEOC=ZACE - V^B=AC, AZB=ZACB, AZB=ZE0C>AABZ/ODj3Z.VADZ /BC >/-0B=AD=3 » 「Go 的丰径加》当 OE 刃C 时 J ZECO=ZCEO ,7VAD//BC, 二 ZEAE=ZECO >YZAEI}=ZCEO , AZDAE^ZAED J运动型问题中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1.解:(门过点M 作册丄0A”垂足为D ,显然0D 悯为矩形, (2 )①若0胆NIF >此时葛=4 tA0D=MQ=2 J NID=OQ=y « APD=x-£ * 在Kt AW 中> /+(旷 当如图所示1fi 况时> 0D=2 ; 当与DAl 目切时, 可知OF 二酋躬, ・S 职值范围为叹 M2+長; 2.解:C 1 ) V^RtAABC 中」ZA=90・,AE=3> ACM, ..EC=5 . ■*©A^©B 外切于点D 』井分别与班、AC 边交于点乩F > AAD=AJ > BD=EE i .■.AF+A£+BE -2AB=& J.■.CE+CF= ( AB+BC+CA) - ( AF+AB+FE ) =6 ・ VEC=x > FlC^yj «\x+y=& « ② 若MF=OF 时J 此时沪3 ,③ 若ONIPF 时』TOM 二4+/» A4+y^=x 2JC 3 )若@C 与⑥氐 刖都栢切,代有两种惜呪: ①与⑥氐都外切(如團一)j'/CE.跋宵O 谢两条半屋』 ■*-CE=CF > 设g .> CF=5-K J ■ <x^6'_x t ■ • i —3 J '-AD : BB=1 : 2;② ®C 与®A 、①E 都内切(如圉二)J!?J CA +JJ =CB +BE ,\TA=4 » AJ=AC-CF=4-5+s=x-£ >CE=5J BE=BC-CE=5-K J■可 4+ C i~2 ) =5+ C 5~x ) * ・X=4 j/.AD : BD=2 :仁5.•点C 运动的时间为 (5- . 2厂-(2 0.5) =22 2__5_(2)连接DD.作AN 丄哉. 卞在臣角A ABN 中丄cosB=^=| .AD □3/.BH=KB*CQS B=5X^-3 .则AN=CD=4 ・在RtACO 中, YCBSnC^OD 2! 6-x) ^=( 9-X )3 解得:沪手(不合题意舍去) 当 CE=C0时,ZCEQ=ZCOEj VADy/BC /综上所述 > 当△匸酌为等瞳三瑪瑾时"©0的半径为3或46.解:⑴直线AB 与O P 相切.如图,过点 P 作PD 丄AB,垂足为D . 在 Rt △ ABC 中,/ ACB = 90°•/ AC=6cm , BC=8cm , 二 AB n;:;AC2BC 2 =10cm . v P 为 BC 的中点,二 PB=4cm .•••/ PDB = Z ACB = 90° / PBD = Z ABC.." PBD ABC .PD PB PD 4,即,••• PD =2.4(cm).AC AB6 10当 t =1.2 时,PQ =2t =2.4 (cm)• PD 二PQ ,即圆心P 到直线AB 的距离等于O P 的半径. •直线AB 与O P 相切.1⑵ / ACB = 90° • ABABC 的外切圆的直径.二 OB=—AB = 5cm .21连接OP .v P 为BC 的中点,• OP AC = 3cm .2•••点P 在O O 内部,• O P 与O O 只能内切 •5 - 2t =3 或 2t 5 = 3 ,• t =1 或 4.• O P 与O O 相切时,t 的值为1或4.7.⑴假设第一次相切时, △ ABC 移至△ A B ' C '处,A 'C '与O O 切于点E ,连OE 并延长, 交B ' C '于F .设O O 与直线I 切于点D ,连OD ,贝U OE 丄A ' C ', OD 丄直线l .由切线长定理可知 C ' E= C ' D ,设C ' D=x ,则C E= x ,易知C F=\ 2 x• x= 2 -1 • CC =5 — 1 —( & —1)=5 —在直角虫0口)中,OC=BC-OE-6-x > CB-4 ,则咻」花“)电6・当两圜相切时:?(g_x )2+ig=i+4 解得:AZU)E=ZC0E, ,/ZA EB=ZCEO J■■■Z AED =Z ADE ^ .\AB=^E=3, ■-TE+AE=AC J /.6-Kf3=5, 「心4」 二刖的半径放■、•、2 x + x=1•••点B 运动的的距离为(2-25^) 2 =4-452⑵•••△ ABC 与O O 从开始运动到最后一次相切时,路程差为 6,速度差为1•••从开始运动到最后一次相切的时间为6秒⑶•••△ ABC 与O O 从开始运动到第二次相切时,路程差为 4,速度差为1(2000上海)解:⑴ 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 GR GH 中,MH J O H = 1、36 -x 2 .2 2在 Rt △ MPH 中 ,MP 「PH 2 MH 2 = . x 29 - 1 x 2 二1 i 36 3x 2\4 2重叠部分面积为(9、3+6 n ) cm 2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NH=?丄 OP=23 3 2(2)在 Rt △ POH 中OH = OP 2 - PH 2 = . 36 - x 2•从开始运动到第二次相切的时间为4秒,此时△ ABC 移至△ A "B ”C 处,A 'B =1 + 4X 丄=328EO重叠部面积为9 n cm 2D Et=16s21 ----- T••• y =GP= MP= , 36 3x (0< x <6).3 3(3) △ PGH 是等腰三角形有三种可能情况 :① GP=PH 时,—36 + 3x? = x ,解得x = *'6 .经检验,x = \:6是原方程的根,且符3合题意•② GP=GH 时,1,36 3x^2,解得x = 0.经检验,x = 0是原方程的根,但不符3合题意•③ PH=GH 寸,X = 2 •综上所述,如果△ PGH 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线段PH 的长为-.6或2.9. (1) 一-在 Rt△ ABC 中, CAB =30, BC = 5,.AC =2BC =10 .7 AE // BC , . △ APE CPB . PA: PC AE: BC =3:1 .■一 在 Rt△ ABE 中,AB =5.3 , AE =15 ,AE 15厂 tan ABE3, ABEAB 5^3又; PAB =30 , ABE PAB = 90[・ APB = 90〃, BE 与O A 相切.3^10 .PA: AC =3: 4 , PA = 3 4152C B图2(3)因为AD二5, AB 3,所以r的变化范围为5 ::: r ::: 5、3 .当O A与O C外切时,R r =10,所以R的变化范围为10-5、-3:::R:::5 ;化简,得(t 1)2 -18 3(t 1) 27 =0,解得 t 1 =9,3一6、、6,Tt =9.3-6、6-1 ::0, t 旳/3 6~6-.1-所求 t 的值是 3 3 _1 , 3、、3 -1 和 9 3 6 6 -1. 212.(仆解1当㊈户札穰功屮h&iMI 切时”垠幼点为“剜乙4MP 二90".AP PJLfMPM -MBC. A —=——AR BCV AB = ylAC^BC- =5P当O A 与O C 内切时,R —r =10,所以R 的变化范围为1^: R :: 10 5 3 . 11.解:(1 )过C 作CD _x 轴于 ;OA =1 t ,OC = 1 t ,.OD = OC cos60 二口 , DC2=OC sin 60"= 「3(1 t) 2 , 「点C 的坐标为卩七圾1+T (2)①当LI P 与OC 相切时(如图i ),切点为c ,此时PC 丄OC ,.OC =OPcos30: , 1 t 赵乜,t =痘-1 .2 2②当LI P 与OA ,即与x 轴相切时(如图2),则切点为O , PC1过 P 作 PE _ OC 于 E ,则 OE 二 OC ,2¥=O pcos30—乎,^33-1 .③当LI P 与AB 所在直线相切时(如图 3),设切点为F , PF 交OC 于G ,则 PF _OC 「FG=CD=^p , .PC 二 PF =OPsin30.-3(1 t) 2 过C 作CH _ y 轴于H 则 PH 2 CH 2 二 PC 2, 、2-3怡+3'2 I 2 2丿x x x匕JiilMh / BC丄AC. FD 丄AC. BC // DP.苛恥AP二竺55心4詈音适’屁16pf) 4 PB -------- — --------t3 4时.列辿筋PQ号E为乎和凹也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