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发展中的人。

1.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

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感情的、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受教育的对象。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这种学习是
规范化的, 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受教育的对象。

3.学生是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人。

这一时期有以下特点:
(1)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
(2)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
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特别需要获得成人的关怀与教育。

二、学生的地位
(一)学生的社会地位
教师要用法制观点对待学生, 尊重并
保护学生享受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比如生
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等。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 又是学习的主体。

主体性指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应变能力和创造精神,这是现代人才的一个显著特征。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传统教育往往忽视人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而探索、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正是未来世纪人才的最为宝贵的素质。

不少教师,主观上也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有创造性的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又往往不自觉的扼杀了学生的原始创造精神,他们只喜欢学生循规蹈矩,谨慎老成,讨厌学生为探求事物的奥秘而寻根问底,批评学生提出有悖于书本和权威的见解,训斥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认为这是“思想混乱”、“荒唐”的表现。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一定要抨击这种陈腐的思想,构建新的教育理念, 要多方启发儿童和青少年对新事物执着地探究,鼓励他们的冒险精神,使他们敢于超越常规。

2.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
生, 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

第二节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 “教师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的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
1.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与传递者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价值引导的实践者,担负着塑造年轻一代心灵的作用。

3.示范者的角色。

4.管理者的角色。

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特点是由教师劳动的目的、
对象和劳动的手段决定的。

1. 特殊的复杂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复杂的;教师劳动的任务是复杂的:教师劳动的过程与操作都是复杂的。

2.独特的创造性
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 培养人的周期较长, 那么对培养目标的设计就是一项创造性极高的工作。

教师要针对学生群体与个人的实况恰如其分地施教。

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原则以及怎样运用, 都是创造;
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问题,进行教育、教学实验, 更是创造。

3.鲜明的示范性
这是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相比的一个最大的特点。

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影响学生。

教育力量的源泉, 一是知识; 二是人格。

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自己的嘉言德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

教师无小节, 处处皆楷模。

4.显效的长期性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人才的造就需要较长时间, 教师的劳动成果及其质量,
不是在教育过程中即时显效的。

有些具体的教育工作, 如转变差生, 也需通过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工作, 才能显示出成效。

5.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教师的劳动方式是个体的,但劳动的结果却是集体的。

三、教师素养
(一)具有良好的政治和道德素质
包括: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团结协作精神,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
1.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学高为师”的古话表现了对教师文化知识的要求。

教师知识越多,就越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国家对教师的学历有明确要求, 并不断提高。

教师必须终身孜孜不倦,敏而好学,才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合格教师的身份。

2.精深的所教学科知识
(1)精通所教科目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2)了解所教科目的相关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最新的
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

(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全面的教育科学知识
4.多样的音体美劳技术
优秀教师具有多才多艺的特点,学生特别喜欢这样的教师。

(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任教从师仅有良好的政治道德品质、高度的学识水平和专门知识还不够, 还须有特别的专业素养。

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包括新的教育观、学生观
教育活动观。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1)具有良好的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
(2)有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
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突出表现在有声语言的使用技巧上,还表现为善于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

(3)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
(4)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5)具有良好的交往能力。

3.具有一定的学科研究、教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4.获取和处理信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
(四)教师的人格特征
1.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师应具有既能使自己,也能使他人(特别是学生)充分享受人间文明与幸福的一系列的良好心理素质, 善于自我心理调节,保持自身的心理平衡。

包括:
(1)情绪积极乐观
(2)性格豁达开朗
(3)意志坚忍不拔
教师心理不健康问题,会对学生学习指导造成障碍,会损害学生情绪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2.积极的创新品质
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观念和能力。

第三节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理论发展概述
1.概念及发展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
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包含地位角色关系和心理关系。

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教师中心;(2)学生中心;(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2.师生关系理论模型研究
(1)相互作用模式
师生的交互作用分两类:控制型和综合型。

按领导方式分三种:专制式、放任式、民主式。

(2)社会体系模式
二、师生关系的本质特点
1. 师生关系的社会制约性
(1)主宰封建社会的是“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

(2)主宰资本主义社会的是商品化的师生关系。

(3)民主合作式的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

2.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1)师生在教学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
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

3. 学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1)民主平等;
(2)爱生尊师;
(3)教学相长。

(什么是教学相长?)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
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2.建立教师权威;
3.善于同学生交往;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