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题干】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选项】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D.上层建筑【答案】A【解析】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
【考点】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题干】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始于()。
【选项】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答案】D【解析】发达阶段的商品经济始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初期,产业革命兴起,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被打破,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分散的、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这就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考点】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3.【题干】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
【选项】A.在质上不同,在量上可以比较B.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不可以比较C.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比较D.在质上相同,在量上不可以比较【答案】B【解析】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而在量上是无法进行比较的。
【考点】商品和价值——商品及其内在矛盾4.【题干】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选项】A.个别劳动时间B.必要劳动时间C.剩余劳动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答案】D【解析】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条件、技术水平、熟练程度存在着差别,因而生产同一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不同,生产同一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存在着差别。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商品个别价值,而是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商品社会价值。
【考点】商品和价值——商品的价值量5.【题干】货币用来衡量商品价值时,执行的职能是()。
【选项】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答案】A【解析】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就是以一定量的货币来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
【考点】货币与信用——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模6.【题干】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
【选项】A.实现个人消费B.满足生活需要C.取得使用价值D.获得更多的货币【答案】D【解析】一般商品流通的目的是消费,是为了取得一定数量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则是交换价值本身,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
【考点】剩余价值的生产——货币转化为资本7.【题干】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
【选项】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对比B.生产资料的发展状况C.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程度D.工人生活资料的构成【答案】A【解析】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对比。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上,当资产阶级力量强大,无产阶级力量弱小时,无产阶级就会被迫接受较长的工作日。
【考点】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8.【题干】社会再生产就规模来讲分为()。
【选项】A.内涵再生产与外延再生产B.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C.生产力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答案】B【解析】社会再生产就其规模来讲,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考点】剩余价值的生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9.【题干】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是()。
【选项】A.生产阶段B.销售阶段C.消费阶段D.购买阶段【答案】D【解析】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用货币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和劳动力。
【考点】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割——资本循环10.【题干】资本家投在原料上的资本是()。
【选项】A.流通资本B.固定资本C.可变资本D.流动资本【答案】D【解析】流动资本是投在原料、材料、辅助材料上以及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考点】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割——资本周转11.【题干】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选项】A.生产部类的划分B.资本周转的速度C.社会资本的价值增殖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答案】D【解析】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来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如何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
【考点】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割——社会资本再生产12.【题干】利息率是一定时期的利息量与()。
【选项】A.职能资本总量的比率B.产业资本总量的比率C.借贷资本总量的比率D.生产资本总量的比率【答案】C【解析】利息率是以百分比表示的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例。
【考点】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割——剩余价值的分割13.【题干】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
【选项】A.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B.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C.自由竟争限制了生产集中D.生产集中消除了自由竞争【答案】A【解析】生产集中是指社会生产资料和商品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
生产集中是私人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是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
【考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14.【题干】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表着()。
【选项】A.中小资本家的经济利益B.少数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D.个别垄断资本的经济利益【答案】C【解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用国家的政治力量,维护其垄断手段,保证整个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考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5.【题干】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是()。
【选项】A.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B.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D.生产者之间交換劳动的方式【答案】C【解析】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区分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考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6.【题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
【选项】A.借助劳动证书的形式实现B.在全社会按统一标准实行C.根据人们的需要分配产品D.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实现【答案】D【解析】在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按劳分配家主语劳动证书等形式来实现,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价格、货币、市场等范畴和关系同时存在,按劳分配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考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7.【题干】単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实现经济增长属于()。
【选项】A.内涵型经济发展模式B.外延型经济发展模式C.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D.内涵与外延兼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答案】B【解析】単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实现经济增长属于外延型经济发展模式。
【考点】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从经济增长到科学发展18.【题干】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是()。
【选项】A.保持物价和币值稳定B.保持较高就业水平C.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D.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答案】C【解析】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考点】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从经济增长到科学发展19.【题干】生产过剩成为社会普遍现象时()。
【选项】A.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B.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C.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大体平衡D.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无关【答案】A【解析】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反映的是社会生产不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反映的是社会需求不足。
【考点】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保障体系——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关系20.【题干】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
【选项】A.绝对优势理论B.比较优势理论C.产业内贸易理论D.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答案】B【解析】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了为什么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也要参加国际贸易,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现代国际贸易理论都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的。
【考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21.【题干】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有()。
【选项】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E.社会主义社会【答案】ABC【解析】自然经济组织具体变现为原始村社、奴隶主庄园、封建主庄园和生产者家庭等形式。
【考点】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22.【题干】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到()。
【选项】A.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B.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C.追加的资本是工人创造的D.工人的个人消费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无关E.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再生产劳动力的必要条件【答案】ABE【解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1)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2)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3)工人的个人消费视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的必要条件【考点】剩余价值的生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23.【题干】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分割为()。
【选项】A.产业利润B.商业利润C.银行利润D.生产价格E.资本主义地租【答案】ABCE【解析】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各个剥削集团,如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土地所有者等,与之相适应,剩余价值也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资本主义地租等多种形式。
【考点】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割——剩余价值的分割24.【题干】垄断利润是()。
【选项】A.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B.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C.通过自由竞争获得的平均利润D.通过低价购买生产资料实现的利润E.通过高价出售消费品实现的利润【答案】ABDE【解析】垄断利润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依靠其垄断地位规定的产品价格,具体可以划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
【考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25.【题干】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有()。
【选项】A.社会历史的差异B.资源禀赋的差异C.分工水平的差异D.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E.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答案】ABCDE【解析】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有:(1)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2)资源禀赋的差异(3)分工水平的差异(4)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5)社会历史的差异【考点】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二、辨析题26.【题干】有了商品交换就有了货币。
【答案】错误【解析】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7.【题干】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答案】正确【解析】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来的,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28.【题干】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之一为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仅仅占有量的优势。
【答案】错误【解析】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