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摘要:本文从系统论和协同论角度出发,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在对各社会实践进行梳理整合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将社会实践全面纳入教学体系,完善实践育人模式,以期为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依据。

关键词:社会实践;系统论;课程体系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知识远离生活、厘清为何而学和学而为何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完善知识与技能,丰富情感和体验,磨练品质和意志,增强学习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修养和理想抱负水平,培养完满个性的人的过程。

因此,全面和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必要环节。

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条件下,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内单向灌输轻课堂外自主探索、重共性塑造轻个性化发展等弊端进一步凸显。

近年来,虽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得到改进,但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社会实践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差;虽然进行了课程化建设的有益探索,但针对性和灵活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

社会实践总体上仍处于一种零散、无序、多变的状态,急需社会各界统一认识,集聚社会力量创造条件,建立相应的运作机制和保障体系,推动实践教育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发展。

本文从系统论和协同论角度出发,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在对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梳理整合的基础上,将社会实践进行了系统地分类并据此形成各自独立的实践课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针对性、多样化、柔性化的课程体系,并将其全面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总体框架中,强化对大学生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式的实践育人模式,为造就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个性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制度性保障。

一、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是促进社会实践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的需要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生动性和多样性不足;二是各类实践活动之间相互分离,缺少内在关联性和逻辑性;三是在活动进程上随意性大,往往缺少延续性;四是参与面不宽广,一般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优等生、特长生参与较多;五是指导力量和经费供给不足,并缺少必要的协调和资源整合,等等。

分析当前广泛开展的各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都具备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以及相对稳定的特点和功能,相互之间既有独立性和冲突性,又有关联性和一致性,必须从系统与整体的角度,来考察与协调各类社会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实践系统的稳定、和谐与健康发展。

通过研究和设立各类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的教学目标、内容、手段、形式,明确考核要求,在实现该类社会实践课程化设计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完善社会实践课程体系,促进社会实践课程间的系统组合和优化,发挥实践育人的整体效应。

(二)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是协同运用全社会资源实现实践育人目标的需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涉及面广、投入大、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系统工程,没有全社会的支持难以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

当前社会各界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深度还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从政府层面看,还没有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承担应有的责任,没有从提高人才层次、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高行业素质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角度积极为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从学校层面看,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普遍将社会实践看作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作为一种软任务来对待;从企业层面看,还没有将社会实践与企业的长远发展联系起来,只把参加实践的大学生当成廉价或者免费劳动力;从家庭层面看,家长往往把参加社会实践当作一项不务正业的活动,或者对孩子在参与实践过程中的安全和吃苦受累心存疑虑;从学生自身来看,也没有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

因此,有必要从推动社会实践大系统发展的角度,全面改善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学生各子系统在社会实践方面的认识和作为。

社会实践课程化和体系化在大系统的宏观层面搭建了新的构架并规范了各子系统之间的结合点,在制度层面保障了相互之间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合作性,促进各子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社会实践的体制和机制,进而产生整体优于部分之和的宏观协同效应,从而运用社会资源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

(三)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是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脱离人民群众的说教难以产生对人民的深厚感情,缺乏国情社情深入了解的理论灌输难以产生深厚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有研究表明,社会实践在人们的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形成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单纯的课堂教育和理论讲授,由于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基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流于表层化和片面性,而社会实践则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自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促进书本知识和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和内化。

通过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外部条件进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个体的偏好和潜质进行柔性灵活的课程选择,可以按照学生的成长阶段和认知规律分别进行以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专业素养形成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侧重点的分层实践教育,全方位、全过程、多视角地为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国情社情创设条件,从而为培养充分个性化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

(四)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需要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尚处于课程化和非课程化并存、总体上尚未形成课程体系的阶段,当前包括“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学术活动、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等在内的实践活动参与面还比较有限,尤其是平时表现一般的普通同学参与不多或者参与不深,与大众化教育条件下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下充分实现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合。

基于社会实践过程中集聚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和有利条件,在教育要体现公平公正的视野下,这种面向部分学生的“精英教育”实践模式必须得到纠正。

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为每一个同学参与其中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制度保障,能有效避免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二、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实现途径(一)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框架1、指导思想。

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根据系统论和协同论原理,充分整合和优化学校与社会两个课堂、教师与工农群众两类教员、书本与实践两种教材的资源优势,体现针对性、多样化、柔性化的课程设置特点,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提供有效载体和保障。

2、基本内容框架。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等文件有关精神,将社会实践分为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暑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科技学术活动、大学生社会工作、勤工俭学、校园文化活动等九大类型,并据此确定九大课程科目,分别规定基本学时(工时),并赋予相应学分。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科目的设定应该体现科学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学校培养目标进行适当的整合和调整;课程内容应本着注重实效和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和学校自身特点进行确定;课程安排则根据学生的专业、年级等特点进行柔性化设定。

(二)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的运行机制与运作模式1、组织领导机制。

应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动的领导组织机构,建立双方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定期研究体制机制、政策导向、社会协调、财力保障等方面的事宜。

高校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大学生实践教育指导委员会。

地方各级政府要把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列入常规性工作议事日程,认真制定社会各方面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政策与措施,鼓励社会各界接纳大学生社会实践,同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2、师资队伍建设。

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高校干部和教师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支由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专业教师、社会各界有关人士广泛参加的社会实践课程师资队伍。

以社会实践教育学科建设为载体,以专业化课程建设和集体备课为手段,以干部、教师职业化发展为途径,以聘任校外兼职教师为补充,使实践课程教师力量得到有效保障。

3、课程体系设计。

一是根据实践课程特点划分必修课与选修课。

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需求,将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暑期社会实践等作为必修课;将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科技学术活动、大学生社会工作、勤工俭学、校园文化活动等作为选修课,并对选修课有一定的学分要求。

二是根据学生成长阶段和认知规律,实施分类教育。

一年级以思想教育为主,如进行军政训练、校园文化活动等;二年级以培养能力为主,兼顾思想教育,如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工作、勤工俭学等;三年级以专业素养培养形成为主,结合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如进行专业实习、科技学术活动等;四年级以社会服务为主,融合思想教育、能力培养和专业素养形成,如进行教学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等。

4、课程体系实施。

在学校实践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教务处负责课程的计划安排,校团委负责协调各单位组织开展活动,学工部负责对学生的奖惩和归档,宣传部做好舆论氛围营造和宣传报道,各学院做好活动的宣传、总结和评比。

各课程指导教师负责编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接受学生选课,制定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在规定周期内评定成绩,向学校推荐先进典型。

5、考核评价机制。

把干部、教师、校外聘任教师参加指导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并发放相应的课时酬金和业绩酬金。

社会实践课程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必修课需要重修,选修课则不能取得相应学分。

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成绩作为综合素质评价、奖学金评定、推荐入党、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在实施学分制条件下,对实践课程的学分有总体要求,没有达到规定学分的学生不能毕业。

学校每年举办社会实践总结表彰大会,对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团体、单位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6、场地经费保障。

制定和不断完善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社会为主体,教学经费和专项经费为主导、课题经费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形式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