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
网络与信息安全
一、特色、要求和培养目标
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安全保障能力成为综合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政府把信息安全技术与产业列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
信息安全专业培养能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且“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信息安全方面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能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其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研究开发、操作管理和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的工作。
本专业培养模式注重理论基础学习、系统设计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专业的方向涵盖通信系统安全、信息系统安全和计算机系统安全。
所培养的学生可以到政府、金融行业、公安部门、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类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维护以及信息安全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也具有从事通信、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研究开发的能力。
(一) 素质结构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团体意识强。
2.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
3.专业素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求实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较强,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综合分析素养和创新精神。
4.身体素质:具有健康的身体,能适应较为艰苦的工作环境。
5.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心理素养,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 能力结构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具有外语阅读、听说及撰写论文的能力;自学能力较强,具有获取新知识和追踪本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通信技术应用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信息系统安全的设计、仿真、实验及软/硬件开发等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综合应用所学计算机、通信和信息安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3.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和一定的创业意识。
(三) 知识结构要求
学生应具有较扎实的数理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电子电路基本理论知识、信息系统理论知识;具有进行通信系统和网络设计的能力;掌握信息安全的相关基本理论和技术,熟悉信息安全系统研究、分析、设计、开发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外语、文献检索的应用能力;具有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与趋势的能力。
二、学制与学分要求
1、学制
标准学制为四年,学生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
2、学分要求
学生至少应修满174学分方可毕业。
其中:课堂教学150学分,实践教学24学分。
学校平台课程中,学生应修满54学分,其中:必修44学分,选修10学分;课堂教学46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素质拓展6学分。
学院平台课程中,学生应修满42学分,其中:必修42学分,选修0学分;课堂教学42学分,实践教学0学分。
专业平台课程中,学生应修满78学分,其中:必修64学分,选修14学分;课堂教学62学分(必修48学分,选修14学分),实践教学16学分。
具体课程与学分详见本计划的课程设置部分。
三、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信息与通信工程。
四、主要课程
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操作系统、C/C++/.NET语言程序设计、信息安全数学基础、信息安全概论、通信网络基础、现代密码学、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信息安全综合实验、数据库系统及应用、无线通信安全理论与技术、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范、网络管理、信息安全新技术。
五、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六、教学活动时间安排
每学年设置2个学期,共40周,其中教学时间36周(每学期18周),考试时间4周(每学期2周),并适当安排入学教育、军事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毕业教育、就业指导等时间。
七、课程结构比例
课堂教学共150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86.2%;实践教学共24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13.8%。
1、课堂教学
2、实践教学
专业实习2学分,课程设计6学分,学年论文2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素质拓展6学分,共24学分。
八、周学时分配表
九、课程设置
(一)学校平台课程(普通教育课程)
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16学分必修课程)
2、大学科综合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4学分限选课程)
本课程模块旨在增强学生文理兼容的综合素质,扩大学生多学科知识面,拓展学生多学科综合视野,培养学生多学科思维方式。
课程设置:在哲学、经济、法学、管理、教育、文史、数理、地理、化学、生命等大类学科中开设部分适当的学科基础课程,作为限选课开设。
理科学生限定在哲学、经济、管理、法学、教育、文史等大类学科的课程中选修;文科学生限定在哲学、经济、管理、教育、数理、地理、化学、生命等大类学科的课程中选修。
原则上在前两学年内修读。
具体课程于每学期选课前公布。
3、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4学分必修课程并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以学生自主锻炼为主,四年不断线,学校每年集中组织一次测试,测试不合格者不能毕业。
具体要求见《西北师范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试行)》(西师发[2004]135号)。
4、大学外语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任选一个语种修读,完成16学分必修课程)
5、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2学分必修课程及军事训练)
6、综合教育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6学分限选课程)
本课程模块旨在拓展学生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体育素养等方面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课程设置:分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三类,作为限选课开设。
要求学生在该模块课程中选修6学分,原则上每类选修2学分,也可在两类中修满6学分。
学生应在第2-4学期安排选修。
具体课程于每学期选课前公布。
“大学语文”为理科类学生必选课。
7、素质拓展创新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必修6学分实践活动)
本模块旨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从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
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六个方面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各种活动项目。
本模块共必修6学分,其中学术科技活动2学分,校园文化活动2学分,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2学分,学生应在前3学年内修满。
具体要求见《西北师范大学本科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试行)》(西师发[2004]159号)。
以上所列学校平台课程的学分修读要求如下:
必修44学分,限选课10学分,共计54学分。
其中课堂教学46学分(含必修36学分,选修10学分),实践活动8学分(含形势与政策2学分,素质拓展6学分)。
(二)学院平台课程(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必修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42学分必修课程)
以上所列学院平台课程的学分修读要求如下:
必修42学分,任选课0学分,共计42学分。
其中课堂教学42学分,实验教学0学分,实践教学0学分。
(三)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教育课程)
1、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43学分的课程)
2、专业限修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该方向6学分限选课程)
3 、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8学分)
4、课程设计与专业实习(学生须在本模块中完成8学分)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有上机实习和实验两种类型,采用课间实验与集中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安排。
其中课间实验与相应课程同步进行。
集中实验一般在相应课程结束后集中进行,以综合性、设计型为主,旨在锻炼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每个学生必须从二年级开始参加一个兴趣小组,承担相应的课外研究、开发工作。
5、学年论文(2学分必修)
学年论文要求学生结合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探讨与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论文资料的收集、整理与运用,以及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与规范。
通过学年论文,为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条件,并为毕业论文(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年论文从第5学期开始进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寒假、暑假进行调研、撰写,第7学期开学后完成。
学年论文计2学分。
6、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必修)
毕业论文(设计)在第7学期开学初安排学生进行选题,以使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及利用专业实习时间收集资料、开展调研。
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环节应在第7学期完成,研究、设计、撰写环节在第7、8学期进行,答辩于每年5月上旬结束。
以上所列专业平台课程的学分修读要求如下:
必修课64学分,限选课6学分,任选课8学分,共计78学分。
其中课堂教学62学分(含必修48学分,限选6学分,任选8学分),实践教学16学分(含专业实习2学分,课程设计6学分,学年论文2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