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状态检修规程解读

状态检修规程解读

油田电网状态检修规程解读供电公司生产技术部引言长期以来,油田电网检修与全国电力行业一样,一直延用1954年从原苏联引进的定期检修制度,即设备运行到一定时间周期,无论状态怎样都要安排停电检修,按照规程规定的项目进行检修试验,也就是“到期必修”。

这种制度在设备可靠性不高、数量不多的情况下,确实对保障用户安全可靠供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油田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设备制造质量的不断提高、各种先进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定期检修的弊端愈发明显,主要表现在停电修试的盲目性,不是修试过剩就是修试不足,不仅增加设备停电时间和生产维修成本,影响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效益,而且增加了人身和设备事故风险。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油田电网就发生11起由于设备停电检修造成的误操作和大面积停电事故,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1 状态检修规程的来源1999年,供电公司第七届一次职代会上提出了油田电网开关无油化、保护微机化、检修状态化、值班无人化的“四化”工作目标,做为”四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检修状态化概念一经提出,就备受供电公司各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员工的普遍关注。

2010年,随着国家电力行业标准《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的发布实施,标志着电网状态检修模式正式开始,状态检修成为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全面做好状态检修工作,供电公司结合电网实际,依据国家、电力行业生产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编写了油田电网状态检修规程,涵盖供电公司管辖范围内油田电网各类输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管理工作,内容包括检修方式分类、状态评估、检修项目、周期、标准等方面,本规程力求体现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用于指导油田电网状态检修工作科学有效开展,细化、量化、规范化管理油田电网状态检修的全过程。

2 状态检修规程内容供电公司编写的油田电网状态检修规程分为输电线路、变电运行、变压器检修等9个专业规程,格式上主要包含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检修分类、检修项目标准等5个方面内容。

范围:依据检修维护管理分界,规定了本规程的适用范围为仅限于大庆油田电网输变电设备。

规范性引用文件:在规程编写过程中所参照的国家及行业的相关规程标准,包括国家电网公司相关规定、设备厂家技术说明书等文件资料。

总则:明确了“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状态检修原则,提出了检修后、事故缺陷时、年终三个阶段的状态评价工作要求。

检修分类:规定了油田电网状态检修采取A、B、C、D四类检修方式,并对每类检修方式给出准确定义,确定状态评价原则和依据,提出检修基准周期概念及周期调整的条件。

检修项目标准:针对本专业检修维护设备范围,确定A、B、C、D每一类检修方式下,各种设备对应的检修项目、技术要求、标准等内容。

3 状态检修与定期检修的区别状态检修是科学的检修模式,可有效避免定期检修存在的过度检修和检修不到位的问题,是电网检修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油田电网今后将长期实行的检修管理模式。

按照供电公司第十一届三次职代会暨2015年工作会议要求,经电力集团审核同意,油田公司生产运行部批准,2015年供电公司在油田范围内的35千伏以上电压等级变电所全面推行状态检修,开启了油田电网状态检修管理新模式。

与以往的定期检修模式相比,状态检修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改变、具备优势。

一是将每年一次的定期检修改为依据设备状态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的检修方式。

状态评估表明设备处于不良、异常、注意等不正常状态时,安排相应类别的停电检修,修复设备的不正常状态;状态评估表明设备状态良好,各项指标完好,设备健康,可不安排停电,执行不停电检修方式,通过巡检、带电检测掌握设备状况,采集设备状态信息,为下一循环状态评估做判定依据。

二是将以往的整所停电检修方式改为设备单元停电检修方式。

当大部分设备状态良好,个别设备状况不良时,不必全部设备停电检修,只需将相应设备单元停电,针对状态不良设备实施相应的检修方式,消除其不良状况,而其它设备可正常运行。

3三是增加了巡检、带电检测的项目,对状态良好不停电检修的设备,执行巡检、红外测温、紫外检测、绝缘油化验和色谱分析等D 类检修项目。

四是通过状态评估,部分变电所实施不停电检修方式,减少了因停电检修、运行方式改变而引起的负荷变化,可有效减少最大需量的发生。

五是执行停电检修变电所的数量大幅度减少,降低了因停电检修造成误操作、发生停电事故的风险,提高了电网运行安全和供电可靠性。

4 状态检修流程(七个环节)4.1 收集设备信息设备信息收集是开展状态检修的基础,要在设备投产、运行、检修、试验的全过程中,通过对基础信息、运行信息、试验检测数据、检修报告、事故缺陷记录、同类型设备的参考信息等特征参量进行收集、汇总,为设备状态的评价奠定基础。

4.2 开展状态评价依据收集到的各类设备信息,确定设备状态和发展趋势。

设备状态评价是开展状态检修工作的基础,是状态检修的核心,只有确保设备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才能实现检修方式的针对性。

状态评价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检修后的设备评价,每个变电所检修结束后,根据检修试验情况对变电所设备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作为状态检修方案制定的依据之一。

二是运行数据评价,对设备运行中的状态信息,是否有操作障碍、缺陷、事故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评价设备的健康状态,为状态检修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三是设备历史信息统计,是否存在同批次设备的家族性缺陷、是否经受过电压、过电流、系统短路等不良工况因素。

四是电网技术改造、反事故措施项目,充分考虑电网未来发展和技术进步,将技改、反措项目计划融入评价体系,依据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调整检修方式。

4.3 结合风险综合评价设备整体评价应综合其部件的评价结果。

当所有部件评价为正常状态时,整体评价为正常状态;当任一部件状态为注意状态、异常状态或严重状态时,整体评价应为其中最严重的状态。

设备风险评估是开展状态检修工作的重要环节,利用设备状态评价结果,综合考虑安全、环境和效益等因素,确定设备运行存在的风险程度,为制订检修策略提供依据。

4.4 确定检修策略检修策略是以设备状态评价结果为基础,参考风险评估结果,在充分考虑电网设备安全、可靠、健康水平的情况下,确定设备检修的必要性和检修方式,并制订具体检修方案。

状态检修规程将检修方式分为A、B、C、D四类,其中,A、B、C三类为停电检修,D类为不停电检修。

A检定义为新投产设备验收、5主体设备解体大修或设备装置定期的全项目检修,执行标准化验收作业指导书相关设备的项目标准;B检定义为单一设备的局部配件更换或针对性消缺检修,执行标准化验收、检修作业指导书相关设备的项目标准;C检定义为设备装置定期的部分项目检修,执行标准化检修作业指导书相关设备的项目标准;D检定义为设备正常运行条件下的带电检测、设备巡检及二次设备的维护检查,执行状态检修规程中相关设备巡检和带电检测的项目标准。

4.5 制定检修计划检修策略决定检修方式,依据检修方式制定检修计划,检修计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覆盖整个设备寿命周期的长期检修维护计划,用于指导设备全寿命周期的检修维护工作,在设备的基础台帐中体现;二是结合目前设备状态具体实施的检修计划,内容包括年度检修工作范围、检修方式、结合检修开展的技术改造、反事故措施项目,用于指导年度检修工作的开展,在年度检修技术指导方案中体现。

4.6 计划实施计划实施过程就是将检修策略确定的设备检修方式逐一落实的过程,不论是停电检修方式,还是不停电检修方式,都必须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的相关标准,确保通过检修实现对设备健康化水平的修复、翻新效果。

状态检修与标准化作业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状态检修是对标准化作业的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标准化作业是推行状态检修的保障。

通过标准化运行,了解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及时发现设备缺陷隐患,为状态评估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标准化检修,彻底消除设备存在的缺陷隐患,提高设备的健康运行水平,为延长检修周期夯实基础;通过标准化验收,杜绝不合格品入网运行,把好设备入网关,实现设备的本质安全,为进一步延长检修周期,实现状态检修的良性循环提供保证。

4.7 绩效评价在本周期状态检修工作收尾阶段,对状态检修各环节工作开展的有效性、检修策略的准确性、预期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等进行评价,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总结状态检修工作取得的成效,将成功经验用于下一周期的信息收集、状态评价等状态检修流程中,实现状态检修工作的闭环式管理、螺旋式提升。

5 D类检修项目介绍2015年油田电网D类检修变电所明细如下表7D类检修变电所共178座,其中,110千伏变电所15座,占110千伏变电所总数的46.8%;35千伏变电所163座,占35千伏变电所总数(含14座长期运行移动变,共281座)的58%,D类检修变电所的检修项目、标准见下表。

91113部分设备D类检修试验报告样表继自装置 D 检试验报告设备名称检验日期1.装置外观及接线检查2定值核对按照定值单内容对保护装置定值进行核对无误。

结论:合格()3压板检查软、硬压板投退正确,保证已投入的压板接触良好。

结论:合格()4端子排、二次电缆检查外观良好,接线端子无松动、氧化、接触不良、二次电缆预留度良好。

结论:合格()5带负荷检查I、II段电压互感器二次电压定相合格。

结论:合格()负荷电流、电压检查正常,数据见测相位报告。

结论:合格()6光纤通道检查查看装置内部误码率正常。

结论:合格()7时钟检查查看装置时钟正常。

结论:合格()结论检查人员15油质分析试验报告试验人:审核人:变电所:设备名称:试验日期:测试仪器:天气:风速:环境温度:℃环境湿度:%RH 负荷电流:图像分析:诊断分析:测试结论:试验人:审核人:17图像分析诊断分析和缺陷性质处理意见备注检测人员:审核人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