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
2、广博深刻的人文精神:所颂扬的进取精 神、淑世情怀、人道主义和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的意志,以及一系列光辉的人 物形象,为后世所追慕、景仰。
悲剧人物的着力刻写与感慨。
1
3、文章技巧、风格、语言,成为 后世散文家推崇备至的范本。
4、故事情节广为流传,为后世小 说、戏曲等叙事文学提供了丰富 的创作源泉。构思情节和塑造人 物形象的手法也为小说家们效法。
1
谢谢观赏
1
3、主旨: (1)《史记》前期:总结历史、
润色鸿业;后期:发愤著书, 抒身世之叹,立不朽之言。私 人著述。
1
四、叙事艺术 1、叙事态度:文学性; 2、叙事方式: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3、由一系列栩栩如生故事构成传记; 4、不少故事富于戏剧性; 5、运用了很多传说性的材料,在细节方
面进行虚构; 6、互见法:
1
5、成书: 《史记》的编撰,在太初元年(公
元前104年)就已经开始了。李陵 案受刑之后,司马迁入狱,出狱后, 司马迁忍辱含垢,又开始继续写 《史记》。前后经过了14年,《史 记》的写作才基本完成。
1
二、司马迁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 1、《史记》是一部批判性而非歌颂性
的著作;这些揭露与批判,并不带有 丑化的倾向,也不是单纯的否定,而 是具体可信的、体现人物的真实性格 的史实记录。从中体现出一种深刻的 怀疑和思考:
1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司马相如与 司马迁》:
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 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 《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 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 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 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 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 《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 即欲养士”也。
5、在《史记》中,是存在一定的伦理 评价标准和褒贬意识的。但它的标准 并不完全符合统治阶层的利益原则或 世俗的道德意识,也不是狭隘单一的。
1
三、体例、结构与主旨 1、体例: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或称纪传志书体),起自黄 帝,至于汉武帝太初年间,近 三千年史事;
1
2、结构:
(1)整体结构 《史记》十二本纪、十表、八书、
“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 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流泪说:“小 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 阙。”。
1
(2)立言传名的不朽思想:以圣人自居, 他写《史记》就是要继孔子序《春秋》 和《易传》;
(3)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 : 李陵事件的发生使其遭受“宫刑”,
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 结束,于是“隐忍苟活”
1
五、人物塑造 数量众多; 类型丰富; 个性较鲜明;
1
人物阶层广泛,上自帝王将相,下 至三教九流、市井小民,涉及人物 四千余人。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大量平民如刺客、游侠、商人、方 士等的入传。这与司马迁开阔的历 史视野和独特的历史认识、自身的 遭际有密切关系。
1
1、对各种历史人物,司马迁亦有 偏爱。那就是“好奇”——喜爱非 凡的、具有旺盛生命力与出众才华 的人物; 2、在描写人物一生的过程中,司 马迁特别注重表现人物命运的巨大 变化,表现人与环境、地位的关系, 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
1
4、将人物置于戏剧性的场景作为展示人物 性格的绝好手段;因为在尖锐的矛盾冲突 的焦点上,各种人物都依据自己的利益立 场、处世习惯、智慧和能力、与他人的关 系,紧张地活动着,既各显本色,又彼此 对照,个性能够表现得格外鲜明。
如在“鸿门宴”一节,我们可以那样清楚 地看到刘邦的圆滑柔韧,张良的机智沉着, 项羽的坦直粗率,樊哙的忠诚勇猛,项伯 的老实迂腐,范增的果断急躁。
1
2、《史记》首创的以“纪传”为主的 史学体裁,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 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 作用的高度重视:
3、作为一个忠于生活的观察者和深刻 的思想家,他也确实认识到并且公然 提出:是人的物质欲望、追求生活满 足的要求,支配着人的历史活动:
1
4、衡量历史人物的地位,司马迁所依 据的是他们的实际成就,而不是获得 何种名位:
1
(宋)郑樵《通志·总序》:仲尼既没,百 家诸子兴焉,各效《论语》,以空言著书。 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迨汉建元、元 封之后,司马氏父子出焉。司马氏世司典 籍,工于制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会 《诗》、《书》、《左传》、《国语》、 《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之 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勒成一 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 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 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 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
清代凌稚隆《史记评林》、赵翼《廿二史札 记》、梁玉绳《史记志疑》(或称《史记》第 四家注)。
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王叔岷《中 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史记〉》 斠证》。
《二十五史三编》“史记之属”,张舜徽主编, 岳麓书社1994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 52万字。
1
(2)具体结构: 本纪:帝王世系,包括实际掌权人物如项羽、
吕后;朝代编年。 表:大事记。如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 书:专门史。礼、乐、律、历、天官、封禅、
河渠、平准; 世家:诸侯世系,包括历史地位极高的孔子、
陈胜,以及汉初部分名臣如萧、曹、张、 陈、周等,还有外戚。 列传:功臣名士。
1
塑造人物的具体方法: 1、《史记》注意并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
得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 李广“为人长,猿臂”; 2、将生活细节的描写作为表现人物性格、展现其内
心世界的基本手段; 《李斯列传》: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
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 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 叹曰:“人之贤不肖,臂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史记学概论》,张新科,商务印书馆2003 《史记研究集成》(14卷),华文出版社2005 《史记全本新注》,张大可,三秦出版社1990
1
1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经历 字子长(前145-前86),夏阳龙门(陕西韩城县) ; 1、学习经历: 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 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2、漫游经历:
1
六、语言艺术:
1、《史记》单行散笔,口语通俗。为文 疏荡多变,章法、句法、用词别出心 裁,超迈众人。《史记》中极少用骈 俪句法,文句看起来似乎是不太经意 的,却很有韵致、很有生气。因为司 马迁在叙述中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 据不同的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 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缓从容,有 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 庄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
3、常常用比较的方法,表明:迎合 社会、迎合世俗的人,往往得到幸 福;反之,则容易遭遇不幸的看法;
1
对于《史记》所描写的人物,人们 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们面目活现, 神情毕露,如日本近代学者斋滕正 谦所说:“读一部《史记》,如直 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 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 止。”(《史记会注考证》引《拙 堂文话》)
1
“庄、荀以下论列诸子,皆对一人或 其学风相同之二三人以立言,其櫽括 一时代学术之全部而综合分析之,用 科学的分类法,釐为若干派,而比较 评骘,自司马谈始也。”(梁启超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书后》)
1Hale Waihona Puke 4、创作《史记》的动机: (1)太史令的出身,使其具有很强的社
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这种神圣的使 命感既有史官的职责,也有父亲临终前 的遗言促使:
1
3、注重用对话体现人物的生活经历、文化 修养、社会地位;
刘邦、项羽微时见秦始皇巡游的威仪,各 说了一句不甘于自己地位的表白。刘邦说: “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多有羡慕;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则更多仇恨 与野心,可以看出他们当时不同的处境。
韩安国下狱为狱卒所辱,他以“死灰岂不 复然”威胁狱卒,狱卒大言不惭地说: “然即溺(尿)之!”活现出小人物在可 以欺凌大人物时不顾一切的粗野和痛快。
1
3、家学: (1)司马谈,任太史令,“学天官于唐都,
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著有 《论六家要指》:阴阳、儒、墨、名、法、 道德,兼容并包而崇尚道家。“道家使人 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 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 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 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1
2、还广泛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既富 于概括性,又富于生活气息;
3、人物对话,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 语,也增加了语言的生气;
《史记》语言的主要特色,就在于它 充满情感、富于生气。
1
七、《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史记》:中国古代纪传体史学的鼻祖, 传记文学的开端。它继承了先秦《诗》 《骚》的抒情传统,创“发愤著书”说, 融会贯通,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