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三年级轮滑课 教案

小学三年级轮滑课 教案

小学三年级轮滑课教案
一、设计理念
1.体育教学应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和情感的体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应给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展示、自我体验的机会,以完成运动参与、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等各领域的教学目标。

2.体育教学应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并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体验运动参与的乐趣。

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身体现状和心理需求,设计富有情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体育,积极参加锻炼。

3.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照顾学生个体差异,适当渗透自我保护的常识,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二、教材分析
轮滑,是一项新兴起的运动项目。

轮滑的基本姿势、单、双支撑滑行以及压步转弯是学习轮滑的基础。

对学生而言,学习轮滑不仅仅是进行体能、平衡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在不断的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培养孩子的自信及合作意识,逐渐形成勇敢、坚毅、不怕挫折,勇往直前地坚强性格。

三、学生分析
1.轮滑活动在大连市的开展有一定基础,本班学生已经了解轮滑运动基本情况,知道佩带护具和自我保护的方法,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轮滑的学习。

2.学生初步掌握了轮滑的基本姿势动作以及双支撑的滑行动作,对该教材有了初步的基础,因此,本课的重点应放在巩固强化基本姿势,初步学习压步转弯的动作。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小学三年级学生人数:28
教学程序情境和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活动
场地
设计
设计的意图
说明
一暖身活动5 分《学习解放军》
1.站队、行军
(排队、慢跑热
身)
2.进山剿匪
(模仿举枪走、端
枪跑、骑马跑、射
击、伏击等)
3.隐蔽
(跑的过程中,教
师发令,学生做出
轮滑的基本姿势
“隐蔽”
4.冰上跳跃
(轮滑基本姿势
的跳跃)
1.设计学
习解放军
的情境,提
高学生的
精神面貌
2.用林海
雪原的情
境,引导学
生跑步上

3.发出隐
蔽的信号
后,学生迅
速作轮滑
基本姿势
4.轮滑基
本姿势的
跳跃
1.练习走
与跑
2.在游戏
情境中,做
轮滑基本
姿势
3.练习小
组的隐蔽
动作
4.小组基
本姿势跳
跃动作
1.
2.分散在
场地
1.本班学生性
格活跃,轮滑
又是一项危险
性的运动,通
过设计展示的
情境提高学生
注意力。

2.用林海雪原
的故事引导学
生跑步进行热
身活动
3.用隐蔽、冰
上跳跃等活动
强化学生基本
姿势,提高平
衡的能力
二着装3 分1.配戴轮滑装备
2.教师讲故事
(教师侦察员机
智走成圆圈的故
事,突出交叉步)
1.指导学
生换装备
2.教师讲
侦察员机
智走成圆
圈的故事
1.学生在
指定的位
置换轮滑
鞋、护具
2.边换边
听故事
在场地四
周坐着换
在学生着装的
同时,教师通
过故事,渗透
本课教学的重
难点——交叉
步,为学生的
自主探究活动
提供基础
三辅助活动1.踏雪前进
(模仿在雪地里
踏雪前进,结合大
风吹,小风吹进
行)
1.启发学
生体验雪
地走
2.走与滑
的过程中,
1.穿轮滑
鞋的踏步

2.基本姿
势练习
通过穿轮滑鞋
走、双支撑滚
动前进、双支
撑滑行的练
习,使学生体
6 分2.快速隐蔽
(穿轮滑鞋做基
本姿势)
3.踩冰前进
(双支撑的滑行
动作)
4.山林追击
(围绕一定路线
双支撑滑行)
强化基本
姿势
3.带领学
生绕一定
的路线滑

3.双支撑
滑动
4.双支撑
滑行
验滑动的感
觉,提高保持
平衡的能力。

四学习活动10 分学习压步转弯动

1.设计情境,引
出目标
2.围着圆形“地
堡”滑动
3.转弯练习
1.师:同
学们,山路
崎岖,在转
弯时怎么

2.设计圆
形场地引
导学生练

3.帮助学
生获得知

4.设计情
境,引导学
生分组追
击敌人
1.探讨尝
试转弯的
方法
2.体会交
叉步
3.体验平
衡动作
4.练习圆
形路线滑

5.练习集
体滑行
这是本课的教
学重点。

教师
通过设计情
境,引导学生
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逐步掌
握压步转弯的
方法,并在练
习中体会要
点,巩固提高。

五游戏活动9 分1.《穿越雷区》
2.《包围敌人》
1.说明游
戏规则、方

2.提出安
全要求
3.观察指

4.监督学
1.布置地

2.探讨过
地雷区的
方法(曲线
绕过、跳
过、分腿
过)
1.布置场地,设
计穿越“地雷
区”的游戏,引
导学用不同的
方法(绕、跳、
转),创造性
地穿过地雷
区,提高学生
点评
大连市沙河口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鹿辉
孙勇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他抓住了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的这一个环节。

关注了基本技术+特长、学生发展+兴趣的两大组合,以巩固轮滑的基本姿势和初步学习转弯压步为目标,设计了《林海雪原》的教学情境,教学目标明确,有技能、有情感、有心理和社会适应目标。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围绕着教学的目标来设计、安排的。

有思想、有层次、由浅入深。

本课的特点:
①在情境中巧妙地设疑、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肢体运动与思维活动有机的结合。

②给学生创造了“自我设计,自我创造,自我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尝试,学生非常的投入,学生的兴趣,参与的激情都非常的高。

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教师组织引领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示,关注着学生的个体差异。

④教师不断的变换练习的组织形式,来调整课的运动负荷。

⑤对教材的理解比较深、非常生活化,有情,有境,注重了教材的发展。

⑥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的互动,教师评价的及时、真切,教师真情的投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