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制剂
量过大 质量不稳定 黏冲、崩解困难
三、中药注射剂
(一)概述 P343 中药注射剂:从中药材中提取活性成分制成的供
注入人体内的灭菌溶液或乳浊液,以及供临用 前配成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特点:1. 药效迅速,作用可靠; 2. 可发挥定位作用,如穴位注射剂; 3. 质量不稳定; 4. 安全性差,易过敏、溶血、刺激疼痛。 选择原则:
加糖和炼蜜制成的半流体制剂。P79
特点:1、适于滋补、润肺止咳药。
2、浓度高,体积小,保存性好。
3、美味适口,患者乐于接受。
制备 煎煮:2—3次 ↓ 精制 ↓ 浓缩:至规定相对密度(清膏,1.21—1.25) ↓ 收膏:加糖和炼蜜,继续加热至一定相对密度 (1.4左右) 。
第六节 中药成方制剂
一、丸剂(pill) (一)丸剂的含义与分类
浓度:除另有规定外 毒剧药材 100ml:10g
制法
1、渗漉法
2、浸渍法
乙醇
3、稀释法:流浸膏剂
酊剂
五、流浸膏剂(Fluid Extract):药材用适当的 溶剂提取有效成分,蒸去部分溶剂调整浓度 至规定标准而制成的制剂。
浓度:一般1ml:1g
制法:1、渗漉法
收集制备量85%初漉液
渗漉
合并、调整浓度
(5)糊丸: 淀粉糊
(6)蜡丸: 蜂蜡
2. 制备 (1)塑制法 药粉+粘合剂→可塑性丸块→搓条→制丸 适于:蜜丸、微丸、糊丸、浓缩丸。 炼蜜的种类:嫩蜜、中蜜、老蜜 炼蜜的目的 ①除去过多水分,增加粘性。 ②杀死微生物及酶类,增加稳定性 ③除去杂质
泛制 (2)泛丸法:药粉+液体粘合剂 丸剂 工艺
特点: 1. 可大量生产,久储 2. 口服液服用剂量小,味佳可口,患者易接受, 易于保存。
制备
药材
↓ 煎煮
↓ 精制:放置↓或加乙醇↓、加沉淀剂↓、高速离心
↓ 浓缩
↓糖、防腐剂 药液
↓ 滤过→灌装于大瓶→合剂(每剂30—60ml)
↓ 灌封于单剂量小瓶
↓ 灭菌………流通蒸气 100℃ 30′
↓ 质检………澄明度(玻屑)等
试验研究; ⑥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说明书的内容要更
详细。
四、其他中药剂型 软膏剂与凝胶剂 贴膏剂:包括橡皮膏剂、凝胶膏剂及贴剂 膏药:黑膏药(铅丹)、白膏药(碱式碳酸铅) 胶剂
(四)中药注射剂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存在的问题 ① 药材质量难以统一; ②有效物质不完全清楚,以致影响产品质量
的控制与安全性; ③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技术相对落后,无
法客观科学全面评价其质量; ④中药各成分在体内浓度过低,或在体内过
程复杂; ⑤临床应用不规范。
2.解决办法 ① 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规范; ②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药效物质的基础研究; ③提高工艺水平,加强工艺过程控制; ④建立更全面的质量控制标准; ⑤重视临床前及临床试验中安全性和毒理学
起模:小包衣锅,挤出制粒(关键) ↓
泛丸:包衣锅 ↓
盖面:药浆(浆头)—坚实、光滑 ↓
干燥:80℃以下 ↓
包衣:活性炭,FeO细粉,青黛等 ↓
打光:虫蜡
适于:水丸、水蜜丸、浓缩丸、糊丸、微丸
(三)中药微丸: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粘合剂 制成直径小于2.5毫米的球形或类球形的一类 制剂。
1. 特点 ①服用剂量小;
②可制成缓释、控释制剂;
③流动性好,分剂量准确,有利于装胶囊
2. 制法:离心造丸法、挤出滚圆法、流化制 粒法、液中制丸法
(四)中药滴丸 特点: 1. 服用量小; 2.可高效、速效或长效; 3.可控制药物释放部位或多途径给药; 4. 无粉尘飞扬,有利于劳动保护。
复方丹参滴丸
二、中药片剂
1. 种类
提纯片:单体或有效部位 全浸膏片 半浸膏片 全粉片
1. 含义: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 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
2. 分类 (1)按制法分:塑制丸、泛制丸、滴制丸 (2)按赋形剂分:水丸、蜜丸、糊丸、蜡丸 、浓缩丸
(二)传统丸剂
1. 种类
粘合剂
(1)蜜丸: 炼蜜
(2)水蜜丸: 蜜水
(3)水丸: 水或黄酒、药汁、蜜水等
(4)浓缩丸: 稠膏+药物细粉
第五节 浸出制剂
一、汤剂
汤剂(煎剂):指中药材加水煎煮,去渣 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
特点:1. 吸收快;
2. 发挥多成分综合作用;
3. 可随证加减
煎煮
汤剂制备:药材 + 水
药汁
二、合剂与口服液
中药合剂(浓汤剂、浓煎剂):将药材用水或 其它溶剂,采用适宜方法提取,经浓缩制成 的内服液体制剂。单剂量包装者称口服液。
↓ 包装→口服液
三、酒剂(药酒, medicinal liquor)药材用蒸 馏酒浸提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 酒浓度:40—500
酒有发散、助长药效的作用——适于风湿痹痛 制法 1、浸渍法 2、渗漉法
四、酊剂(Tincture)药物以规定浓度的乙醇
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 普通药材 100ml:20g
续漉液低温浓缩
2、其它方法:溶解法(浸膏剂)、煎煮法。
六、浸膏剂(Extracts)药材用适当方法提取
有效成分,蒸去全部溶剂,调整浓度至规定 标准而制成的固体或半固体制剂
浓度:一般1g:2—5g
制备 浸出:渗漉法、煎煮法
↓ 精制
↓ 浓缩
↓ 喷雾干燥 干燥
↓ 稠膏——烘干、真空干燥 调整浓度
七、煎膏剂(膏滋):药材加水煎煮,去渣浓缩后,
1. 重症、急症病; 2. 其他途径无法代替
(二)处方设计
1. 尽可能精制: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复方药 味少而精;
2. 附加剂尽可能少,特别表面活性剂。 (三)制备
有效成分明确——有效成分单体或有效部位。 有效成分尚未明确,特别复方制剂——有效成
分混合物,有效部位群。
精制方法:大孔树脂分离、分子蒸馏、超过滤 法与反渗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