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决定,这对于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是新时期加强执政党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
文化引领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可以凝聚人、塑造人和激励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撑。
深入贯彻落实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就必须牢固树立“文化强县”的战略思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挖掘区域文化为中心,因地制宜地抓好文化建设,建立起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格局,以此来提高全县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从而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达到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的目标。
今后,我们将紧紧抓住全国文化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更加注重地域文化和县域经济同步发展,通过突出“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强化文化载体建设、扶持经济文化产业”这三个重点工作,使容城在思想道德建设、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
化产业和造就文化人才等五方面取得新进展,让“三贤故里”、“壮士之乡”、“服装名城”和“善美容城”成为容城的四张名片。
一、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也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内涵和独有的气质。
我们坚持把打造文化品牌做为提升容城形象的重要举措来抓,着力打造具有容城特色的“三大文化品牌”。
一是打造“名胜古迹”文化。
容城自秦置县,历史悠久,文化遗址、文化名人、民俗文化资源潜力巨大。
围绕“磁山文化遗址”、“杨六郎晾马台”、“明月禅寺”等县内名胜古迹,我们重新进行发展规划,着力建设文化旅游景区,打造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容城名片;二是打造“历史名人”文化品牌。
深入研究元初著名学者刘因、明朝名臣杨继盛、清初大儒孙奇逢、当代狼牙山五壮士胡德林、胡福才等历史人物身上的文化精神,成立容城“三贤”研究会和狼牙山五壮士研究会,并创办容城“三贤”及狼牙山五壮士的网页,推出特色鲜明的容城名人事迹,提升容城文化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打造“民间艺术”文化品牌。
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师庄舞狮、民间梆子团、老年秧歌队、少年武术队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在活跃生活、
强身健体的同时,探索产业化之路,创造经济效益。
二、大力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全面统筹城乡文化发展
文化载体建设,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也是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
对此,我们将以“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为出发点,突出抓好“四项工程”,即抓好城区文化设施建设工程。
紧紧抓住“城镇建设上水平”有利契机,实施文化馆、图书馆、县影剧院升级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包括三贤雕塑、文化展室及大型演出场所在内的县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抓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
全面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在全县90%以上乡镇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村庄文化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的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水平;抓好文化信息交流工程。
大力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不断创新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假日文化等文化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形成文化活动举办经常化、组织社会化、参与大众化的喜人局面;抓好精神文明创建工程。
深入开展文明村庄、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少年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建立起长效机制,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三、积极扶植特色经济文化产业,提升服装文化产业实力。
做为“中国北方服装名城”和“中华国服”唯一的生产基地,历经30多年的积累,容城用服装衣载国人,服装让国人认识容城,服装做为特色经济已成为容城的一张名片。
服装产业文化底蕴深厚。
对此,我们将乘借十七届六中全会东风,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利用三个资源、打造三个增长极、培育两个市场,着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容城服装工业园区、中国服装博物馆和其他服装特色城市建筑步伐,全面营造服装城市文化氛围;深入挖掘服装文化,在每年秋季举办“服装文化节”、“服装文化展”,通过开展“服装文化高峰论坛”、“新款服装设计大赛”等活动,推动产业整体上档升级,打造具有很强承载力、竞争力的“文化航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企业建立独特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产品形象、品牌形象等,提高产品中的精神文化含量;依托白洋淀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展服装特色文化旅游,在荣乌高速公路下道口设立集服装购物与展览于一体的服装旅游休闲区,全力将
容城打造成为“积聚人气、增加财气、提高名气”的服装名城,以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