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苗产业实施方案行业发展实施规划动物疫苗行业的发展为我国动物产品卫生安全状况的改善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和有力支持,智研咨询研究分析,我国动物疫苗行业规模将保持波动增长趋势,预计到2020年中国动物疫苗行业规模将超240亿、到2025年中国动物疫苗行业规模将超过340亿元。
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型产业和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由资本驱动型产业向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变。
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改规划方案,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第一部分指导思路以优势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重点产品服务应用为导向,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基地园区、产业集群为载体,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确保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发展原则1、因地制宜,科学发展。
充分结合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分地区、分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路线,指导推动产业现代化发展。
2、坚持协调发展。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需求,鼓励产学研用相结合、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3、坚持融合发展。
推进业态和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强化产业与上下游产业跨界互动,加快产业跨越式发展。
4、创新驱动,集聚发展。
加快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探索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集成创新模式,促进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承接,推动龙头项目落地和关联产业集聚,培育特色产业园区、集群,提高行业全要素生产率。
第三部分产业背景分析2011年我国兽药市场规模约334.7亿元,到2017年我国兽药市场规模达到了500多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93%。
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养殖业发达省份或东部和中原地区。
实施兽药GMP积极的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地理分布上形成明显的优势发展区域。
我国动物疫苗产品种类繁多,但整体上仍偏重于猪用和禽用疫苗,牛羊、宠物和水产疫苗不足,并且动物疫苗产品类型以传统疫苗为主,新型疫苗较少。
全国生产的兽用生物制品以家畜与家禽的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为主。
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动物疫苗市场运行态势与投资前景评估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活疫苗生产能力约4819亿羽(头)份,灭活疫苗生产能力约700亿毫升。
2017年活疫苗生产能力约5120亿羽(头)份,灭活疫苗生产能力约800亿毫升。
动物疫苗行业的主管部门为农业部及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监察机构为中监所及各级兽药监察机构。
农业部负责全国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兽药监察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中国兽药协会是动物疫苗行业的主要行业协会组织。
中国兽药协会,原名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是由从事兽药及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联合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
中国兽药协会致力于发挥行业指导、服务、协调、维权、自律作用,团结和组织全行业,整合资源、规范行为、开展活动、交流信息、提高素质,促进我国兽药行业健康发展。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近年我国兽用疫苗进口金额呈持续增长趋势,出口金额呈小幅波动增长态势。
2018年1-11月中国兽用疫苗进口金额、出口金额分别达到3.30亿美元、0.12亿美元。
2017年我国兽用疫苗主要从美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进口,其中美国占比最大,进口额占比达到72.42%。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兽用疫苗进口主要国家及地区分析如下:2017年我国兽用疫苗主要出口至越南、埃及、孟加拉国等国家,其中越南占比最大,出口额占比达到57.34%。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兽用疫苗出口主要国家及地区分析如下:随着畜牧业的规模养殖程度提高,新型疫病、毒株变异疫病更易发生和传播,比如危害较大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病均出自畜牧业的规模养殖体系。
因此,未来常规疫苗的改良、新型疫苗的研发仍是企业发展角逐的主战场。
动物疫苗行业的发展为我国动物产品卫生安全状况的改善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和有力支持,智研咨询研究分析,我国动物疫苗行业规模将保持波动增长趋势,预计到2020年中国动物疫苗行业规模将超240亿、到2025年中国动物疫苗行业规模将超过340亿元。
第四部分区域发展环境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可比价增长xx%,增幅连续xx个季度保持xx%及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xx亿元、增长xx%,税占比xx%,增速列区域首位。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xx%,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xx%,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xx%。
预计,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到xx万亿元和xx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xx%和xx%。
国家推动区域经济布局优化,提出“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将为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打开发展新空间。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市民高品质生活、城市高效能治理齐头并进。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性指标主要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xx%;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xx%;固定资产投资增长xx%左右,其中工业投资增长xx%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xx%;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xx%,实际使用外资xx亿美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xx%;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同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增速;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标准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在调控目标以内。
未来五年,地区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从国际形势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
从国内形势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十三五”地区发展面临着许多难得的机遇,主要表现为:国际经济和区域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为地区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开放性机遇;国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性机遇。
同时,当前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承载着既要如期脱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推动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
综合判断,当前时期是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和全面推进依法治省迈出坚实步伐的关键期,是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是“四化”同步的加速推进期,是抢抓机遇进行开放型经济建设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总体是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机遇大于挑战。
地区上下必须树立问题导向及机遇意识,积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认清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担当历史责任,走出一条超常规、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为着力点的跨越式发展的路子,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传统提升与新兴壮大并举,统筹全市产业布局。
进一步培育壮大现代和新兴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
立足的资源禀赋,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壮大产业集群,形成产业空间新格局。
在优化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形成“定位明确、产业明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五部分目标规划xx年,区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xx亿元,同比增长xx%;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同比增长xx%。
第六部分主要任务(一)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实施联合重组,大力整合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培育若干家集研发、设计、生产等于一体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型企业。
(二)大力发展产业联盟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形成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有效解决机制;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步伐,培育新的产业形态;建设各类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尤其要加强新兴产业企业与产业链下游企业、相关应用领域的合作、联动,形成既有产品研发优势又有产业链优势的产业联盟,通过提升集成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有效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工程加大对产业重点企业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鼓励龙头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并购重组。
引导中小企业开展专业化配套、承担重点产业化项目、参与制定相关标准。
(四)加强政策引导和促进作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在相关领域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引导作用,促进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加强政策衔接,强化部门联动,推动产业的发展。
(五)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多部门联动机制,研究制定促进产业行业去产能、供给侧改革、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研究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制定具体推进方案。
第七部分保障措施(一)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统筹区域相关专项资金,积极争取相关资金支持,加大产业建设资金支持力度。
鼓励产业建设项目投入和运营模式创新,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各类投资机构,推动成立产业建设投资基金,引导、社会投入的信息化投融资机制。
(二)加大政策支持充分利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支持产业服务高端产品发展。
加大政策对产业各方面的支持。
鼓励优势骨干企业推进联合重组,提高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产业发展。
(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