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探索摘要:针对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本文以桦川县为例,在分析县域自然资源条件、村庄规模及空间布局特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县域村庄空间布局的发展策略、迁并方案、建设标准以及设施建设等内容。
关键词:村庄空间布局桦川县新农村基础设施abstract: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and rural demand, this paper takes huachuan coun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village scal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ontent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county village layout scheme, relocation and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keywords: spatial layout of villages; huachuan county; new countryside; infrastructure中图分类号: f299.2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 引言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是以改变村庄“散、小、多、乱”,优化村庄空间结构,完善村庄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的空间引导规划,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纵观近几年对县(市)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实践和研究来看,发达地区的县(市)域村庄布局规划落实比较好,而多数欠发达地区虽然已做了完整的村庄布局规划,但由于规划目标与现状相差甚远,实施操作起来困难,农村的建设没有得到实质改善。
本文以桦川县国家级贫困县为例,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当地农村的现实情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对这类县域村庄布局规划进行探讨。
2 县域村庄发展现状桦川县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三江平原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
全县共辖9个乡镇,105个行政村,2010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约2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9%,其中县属人口210462人,非农业人口48983人,有汉、满、朝鲜、赫哲等民族。
人口密度为99人/平方公里,高于全市的77人/平方公里。
2.1村庄发展布局特点2.1.1村庄规模特征从人口规模来看,全县农村居民点以大中型村庄为主,小型村庄较少,其中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村庄为21个,占村庄总数的20%,规模在1000—2000人的村庄为62个,占村庄总数的59.05%,规模在500—1000人的村庄为18个,占村庄总数的17.14%,规模小于500人的村庄为4个,仅占村庄总数的2.81%;县域内人口密度为99人/平方公里。
2.1.2村庄空间分布特征桦川县现辖 4镇、5乡,共计105个行政村。
县域村庄平均分布密度为 0.05个/平方公里,各乡镇分布密度差异较大,总体呈现中心密集、周边稀疏的状态,村庄分布密度除星火乡和四马架乡外,其他乡镇村庄密度均在0.1个/平方公里以下,村庄分布密度最大的为星火乡,为0.18个/平方公里,其特征为乡域总面积小,村庄密度高;最小的为横头山镇和梨丰乡,均为0.03个/平方公里,其特征为乡域总面积大,村庄密度低。
从全县范围来看,村庄居民点密集区主要分布在以下三大区块,一是沿中新公路分布的新城镇村庄带,二是以创业乡和苏家店镇为主的中部村庄分布区,三是以四马架乡和横头山镇北部为主的南部村庄分布区。
2.1.3镇村沿交通线路分布为主桦川县域镇村的空间分布受区位条件的强而有力的制约。
镇村分布偏集于沿路(公路、铁路)呈带状分布,尤其集中分布于佳富路沿线,从西向东依次为星火、创业、悦来、梨丰、东河;其次苏家店分布在老哈同公路双桦段中部;四马架分布在同三公路旁;横头山分布在铁路牡佳线旁;偏离交通干线分布的镇村较少。
据统计分布在国道、省道及通乡公路两侧的占镇村总数的78%。
2.2镇村建设存在问题人均用地规模偏大,小家大院和一户多宅现象仍旧存在,大量浪费了土地。
此外,随着部分农村人口的城镇化,也产生一定数量的闲置土地。
桦川县村庄村民住宅多以一层砖混结构为主,布局松散,占底面积大,宅基地及庭院面积普遍在500—1000平方米左右,村庄内部存在大量的闲置宅基地,多数村屯都有废弃的沟渠,部分村庄仍存在泥草房。
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落后村庄居民点道路硬化率低,道路窄小,垃圾收集、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基本空白,除县城外,乡镇和村庄均采用明沟排水,没有污水处理厂,居民生活环境较差,不少村庄卫生诊所、文化教育、老年活动、商业网点等设施缺乏或布局不合理,造成居民生活不便。
部分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明显。
主要表现为养殖业分散经营,人畜没有分离,粪便随意堆放;柴草包围村屯,影响村庄卫生环境和消防安全等。
村屯规模普遍偏小,规模集聚效益低。
全省平均每个村人口规模为1887人,平均每个屯人口规模只有496人。
桦川村庄数量为105个,平均每个村屯人口约1500人,村屯的规模仍然偏小。
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低,使得农村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农村集聚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
3空间布局规划3.1村庄整合原则与思路(1)位于县城、产业集聚区、原镇政府驻地以及镇区规划范围内的村庄确定为城中村,对这类村庄实行村改居型建设。
(2)现状人口规模较大、产业经济基础较好、地势平坦、无地质灾害侵扰、区位条件比较优越、交通便利、具有一定的设施建设,与县城、镇区有一定距离的村庄,确定为中心村。
(3)村庄人口规模相对较大,位于农业地带,与城镇远景发展不相矛盾,村庄建设相对较好,无地质灾害侵扰,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或者是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需要保护的村庄,这类村庄确定为基层村实行保留。
(4)对于村庄之间距离小于0.5 公里的,村庄经济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能和周边村庄发展进行相互协作,有趋势向集中发展,有共同的地域认同感或存在一定程度的血缘关系实行合并。
(5)对于人口规划过小,如山地村庄人口小于100 人,丘陵村庄人口小于200 人,平原村庄人口小于300 人,考虑搬迁。
地处偏远地区,土地贫瘠、无经济来源、交通不便,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村庄,或者是位于水源地、自然生态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地方病高发地区的村庄近期实行搬迁。
受水利工程、特高压电力线走廊影响的,或者矿产资源开采区的村庄根据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近远期搬迁。
对于有意愿搬迁的村庄,规划中加以考虑。
3.2 村庄布局调整方案及实施引导根据以上原则,结合实际调查情况,经调整后,将桦川县原有的105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到规划期末,调整为67个农村居民点。
其中:中心村24个,基层村43个,迁并村庄38个,调整比例为36%。
另外,在减少自然村数量的同时,共有16 个村庄迁入到县城及镇区中。
根据以上方案的调整,使桦川县逐步建立起县城—中心镇(乡驻地)—中心村—基层村的城乡体系。
(1)村改居村庄全县共规划16个,主要是城(镇)中村和城(镇)边村。
对于这类的村庄进行城市化改造,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及镇总体规划统一安排,引导村民在管理形式、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活动等向城镇转变,实现城乡的完全融合。
(2)考虑农村生产生活服务半径,确定中心村共规划24个。
中心村作为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社会服务中心,承担着农业规模化生产和村民居住、文化活动等功能,是城镇与农村联系的纽带,应积极发展中心村建设,加快中心村人居环境优化的营造,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产业发展以及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科教文化、综合市场等多种功能发展的需求。
同时,合理确定中心村的产业结构,将村庄建设与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努力打造经济快速发展、村庄布局合理、人居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促使更多的村庄人口和产业向中心村集中。
发展方向上对于相邻村庄500米左右的引导其相向发展;紧邻交通沿线的中心村引导其向交通沿线发展。
(3)基层村全县共有43个。
基层村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单元,主要针对农业生产服务半径考虑其保留的自然村。
对这类村庄,规划中进行适度发展,重点控制人口规模,完善对外交通联系,加强与集镇或中心村的交通联系,依靠集镇或中心村提供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4)近期对地处交通极其闭塞的零星小村,环境恶劣、特别不适宜人居住的村庄及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实行搬迁至邻近的中心村或基层村,远期对达不到村庄最低规模要求的村庄逐步搬迁。
3.3 县域村庄设施配套建设加强县域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设施均等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
近期重点完善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标准配建商业设施、教育文化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生态休闲场所和农业服务设施等。
完善中心村与基层村、其他中心村、集镇、镇区、县城的道路网系统,加强给排水、环卫设施、电力电信等设施建设。
远期加大基层村建设的投资力度,治理村庄“脏、乱、差”的村庄面貌,营造生态文明村环境。
4 结束语村庄布局规划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和关键,必须从城乡统筹着眼,从镇村体系入手,合理布局村庄空间结构。
桦川县作为国家粮食生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经济欠发达是桦川县目前发展的瓶颈,在进行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中要尊重桦川县的现实条件,以保留、合并村庄为主,迁建村庄为辅的策略,注重生态保护,集约节约利用土地,采取村改居、积极建设、适度发展、引导合并和迁建的方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近远结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村庄建设。
参考资料:《黑龙江省乡村建设管理办法》《黑龙江省县(市)域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求》《黑龙江省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办法》作者简介:吴洋(1984—),工作单位:佳木斯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