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双语教育探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011级教育学原理李晓丹一关于双语教育的界定双语(bilingual)、双语现象(bilingualism)、母语教育(mother tongue education),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等问题的研究,国外始于1929年国际教育局在卢森堡召开的双语教育会议。
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W"F·麦凯(加拿大)和N·西格恩(西班牙)合著的《双语教育概论》。
现在,人们己出版或发表的学术成果中,可供我们参考的主要有下列成果: 关于双语教育的概念,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英国教育家Derek Rown rtree 认为:“双语教育是培养学生以同等的能力运用两种语言的教育,每种语一言讲授的课业约占一半””。
《朗曼语言学辞典》认为:“双语教育指学校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主课”,。
世界双语教育专家M·尸·麦凯指出:“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体制,其中一种语台‘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本族语言,作为教育教学实施的工具。
二世界语言中的双语现象及分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了解和掌握其它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已经成为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使得双语现象和双语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多民族国家,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众所周知,法国本身早己是双语国家了,法国没有人不学英语。
近年来,法国政府提倡中学生学习外语。
一个普通的法国中学开设的外语课程就能达到十几门,相当于一个外国语大学的数量。
日本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择优而从。
一位日本教授讲:在古代,日本学习西洋200年;古代使用中文和日文,近代使用英语和日语,都是双语一言。
日本在一次大战前,贸易利用英语,科技利用德语。
二次大战后,日本的双语言又有新的发展。
充分利用了英语,引进新技术,发展国际贸易,把军事战败国变为经济战胜国。
日本学者说,日本学习中国文化时,从汉语吸收大量外来语,时间久远,习以为常,己经忘记了那是外来语。
今天从英语吸收大量外来语,是日本吸收外来语的第二个高潮。
加拿大自从1969年建立双语制以来,取得了不断的进步。
通过联邦和省级在双语方面的合作协议,省级学校的多数做法承认了少数民族在他们母语中的指导权利。
例如,1994年安大略中小学的大部分学生都选择法语作为第二语言。
同时在魁北克省,他们的同族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法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联邦公共服务中的使用,在质和量上都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为了减轻官方语言在其他方面,如商业、法庭或医院等方面使用上的困难,联邦和省级的措施不断增加,这是令人鼓舞的。
关于双语在加拿大的前景,可以说,如果双语系统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之间的相互积极影响得到保证,双语在加拿大就会得到深远的进步。
Ehot Trudea。
关于在加拿大双语文化和多元文化的最初的和伟大的理论,创造了国内和平。
通过双语和多元文化教育也理解了少数民族。
同时,这一理论也是未来加拿大教育系统发展的动力,将对加拿大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国特别行政区香港己形成相当稳定的双语制。
中、英文各有自己的语台‘领域:英文是行政、法律、教育、工作的语台,而中文是交友、家庭、娱乐、传媒的语言。
在1983年至1993年间,掌握并使用英语的人数不断增加,能用英语进行一般性交流的人数由44%增至70%。
三,世界各地双语教学进程3.1 中国浸入式双语教育中国双语教育从理论上讲是由大卫·菲利普斯和奥克斯发明的四阶段的教育借鉴模型是一个框架,这个借鉴模式的四个阶段主要是跨国家的吸引力,决策,执行和国际化/本土化。
主要用于分析政策迁移,从国家宏观层面来考虑。
中国的英语浸入式教学就是用这个模式进行分析的。
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语浸入式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项目。
它的目的为中国儿童寻求学习英学生精通目标语言在不受自己母语的影响下。
因此,采用该模型作为一个分析框架的目的是:测试的四个阶段模式的适宜性和适用性来分析教育模式的迁移,通过系统地探索了复杂的迁移过程,从法国和其他外国语言浸入到中国. 从而发现在中国的教育模式转移的情况下英语浸入式的性质和独特的功能,预见借鉴国未来的传输模式。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微型和非国家层面的教育迁移更频繁地发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该模型分析教育的迁移可以更好的理解教育迁移的复杂过程.用更好的方式解释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跨国影响。
在案例研究中,我们要采取“四个阶段的教育借鉴”的模式,使用口述的方法来分析中国的英语沉浸课程。
我们认为模式迁移的案例是否经过四个阶段,以及这些阶段之间的关系。
我们有兴趣确定行为体,以及他们的行动在哪个阶段采取,我们同时也注重迁移的影响,这些影响是由借鉴国的背景引起的。
项目成立几年以后,评估表就发放给幼儿园,小学的学生.以评估语音意识,认知能力,英语和汉语语言的发展,学科学习成就等,研究表明学生在这些方面表现得更好了。
他们更积极和创造性地学习英语,更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并展示更好的口头沟通技巧,他们表现出更好的文字识别能力,对汉字的识别能力和非浸没的同学是一样的。
此外,浸没班级学生在科目,如语文和数学与非浸没学生相比在期末考试测验中排名要高,。
评估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英语浸泡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素养,能力和计算,对他们的第一语言学习,数学成绩也没有多大影响。
从这些评估的结果,我们建议,借由北美的做法,可以使英语沉浸实行现实和有效的方案。
3.2 美国双语言计划在美国,语言的多样化和越来越多的移民导致人们越来越重视语言的教育,当今,学校校区报道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超过了400种。
学者(wiley and wright)提到人口的转变使得人们一直在争论什么方法才是最好的教育少数民族学生的方法。
在美国的历史上,很多群体试图去维护他们的本土语言。
在过去的20年当中,人们对双语和双语教育仍然是一种抵触的心理。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双语言教育出现了。
双语言是一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学习两种语言的识字和内容。
在美国,大部分的双语言计划是教英语和西班牙语,虽然越来越多的计划使用的伙伴语言除了使用西班牙语以外还有如,阿拉伯语,汉语,法语,夏威夷语,日语,韩语。
双语言教育项目中,在小学阶段,伙伴语言在一天的教学日当中至少要教半天。
双语言计划,一般在幼儿园或小学一年级开始,并延长至少5年,虽然许多持续到初中和高中学校。
在佛罗里达州有一个较高的教育(学士,硕士)计划。
这些活动旨在学生能有双语(能够流利地讲两种语言),两文(读,写两种语言的能力)的能力,而在学业上学生能具备跨文化的能力。
双语言侵入式项目与传统的双语教学所不同的是:在教室里主语和少数语的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两种语言都会教,而且所教的时间是一样的。
学者(lindholm-leary)认为,在美国,双语言教育有潜力消除双语教育的消极地位。
原因是双语言项目在一个有两种语言(主流语和少数民族语)混合的班级里结合了双语教育与侵入式教育两种模式,而这些学生的目标是能够使用双语与双文字。
3.3 澳大利亚双语双语教育中的双介质方法在传统的少数民族语境当中的双介质教育计划,主要是为了提升宣传少数民族语言而设计。
这个项目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一次性接受两种语言的学习,可以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
(christian and torres-guzma)在这篇论当中,学者将集中讨论在克拉根福斯洛文尼亚的德语学校以及澳大利亚南部联邦州-卡林西亚双介质模型在过去十年的发展。
这个案例主要研究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经历,主要是为了反映双介质项目如何来适应不同的学习者以及异质语言的倾向。
我们自己的研究总结语言履历方法和民族志方法来研究多语言。
在这个方法框架当中,多语言政策被认为是自上而下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很多执行者。
实施不同的双介质方法减少双语教育的过渡进程,我们已经解决了的学校比较特殊的情况下,仍然代表在奥地利的双语教育景观。
他们的经验有效的影响了澳大利亚的语言教育政策。
首先,学校获得主要来自周围的环境的承诺,部分是从政治当局,在某种意义上说,少数群体组织,大多是教师,家长以及学生- 从积极的合作谈判教育目标参与者。
这些先决条件广泛体现在代表性的条款里(如语言景观),在适当的教学和学习资源的可用性或上下文敏感的教学原则。
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在语言教育领域之外的进一步刺激学生使用不同语言。
教师的承诺还包括一个显著的双向和多语种角色模型,用来支持学生作为一个多语言者得的自身建设。
双介质模型的基于时间的元素,可能在这方面似乎是适当的,因为他们不分配单一语言老师:学生是非常清楚的,他们的老师是具备两种语言的能力。
3.4 新加坡过渡-保持双语教育在新加坡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语言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关系到把元民族统一为一种国家意识的建国大事。
而新加坡华人因接受英文教育或华文教育分为两大阵营,造成严重的隔阂,双语教育的实施逐步解决了语言的政治问题,消除了上述两大阵营之间的隔阂。
双语教育对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其它因素对社会历史变迁所带来的影响。
在新加坡40多年的双语教育发展进程中,虽然华校消亡、华文程度下降,但学习华语的学校以及使用华语的民众更多了,并营造出了新加坡有史以来最好的英汉双语环境。
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模式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双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它属于“过渡-保持双语教育模式”,“过渡”与“保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保持中过渡、过渡中也伴随着保持”,以“过渡为主、保持为辅”。
“过渡-保持双语教育”不仅统一了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教育源流、教学语言,也统一了新加坡的国家意识,促进了新加坡的政治及社会稳定、四大民族和谐、经济高度发展,而在普及英语的同时民族语言与文化也得以保持。
从目前的语言能力来看,大多数华族学生英语能力最强,华语口头交际能力也比较强,英汉双语能力一样很好的学生比例稳步增加。
“过渡—保持双语教育”是新加坡保持母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比较合理有效地把母语保持下来。
新加坡的双语教育目标已经达到,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是适合其国情的成功的政策,应予积极评价。
四总结与反思世界上出现的诸多双语教育类型, 其根源在于各国的国情不同, 各国的教育语言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所持的指导思想有差异。
这也说明了双语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世界双语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表明, 许多国家实施双语教育都是语言强迫同化失败后的必然选择。
它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语言教育工程。
世界多民族的客观现实构成了世界多文化的背景。
多样性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源泉。
目前, 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普及, 加快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地球村”的概念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