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人地关系

第二章 人地关系


(三)评价
积极作用:批判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过度开发利 用 局限性: 尚未找到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尚未找 到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合理途径 启示: 人类利用自然应适应自然地理环境;人类 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包括社会地理环境
五、人类生态学
(一)背景 经验背景:生物学借用“生态”术语关注生物与 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社会学将“生态”还原为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社会背景:批判将自然地理环境作为地理学研究 的中心;地理学关注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 科学背景:规范地理学研究范围;将自然地理学 分支学科从统一的地理科学中分离出去
(二)观点
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反应 地理学统一的主题是人地关系--人类生态 代表学者: 美国地理学家 巴罗斯(H·H·Barrows) (1877—1960) 地理学为“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 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 然环境的反应。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侧重于分析人 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三) 评价
1.积极作用
反对唯心主义神权决定论 客观上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2.危害
束缚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 自然宿命论 助长种族主义 发达社会侵略扩张
3.启示 正确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影响程度 社会发展由内因决定 把握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度
二、人类意志决定论(唯意志论、生产关系 人类意志决定论(唯意志论、 决定论) 决定论)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发展 意识形态决定经济发展 人类可以征服自然 文化决定社会发展 环境感知决定社会发展 历史渊源 : 中国古代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英国近代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英国近代洛克: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
(三)评价
积极作用: 批判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 客观上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危害: 破坏自然环境 破坏生产力 否定自然地理学 启示: 正确认识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对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反作 用的程度 正确评估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后果 人地关系不是相互决定的因果关系
人地关系相关论 三、可能论(或然论) 可能论(或然论)
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一)背景
经验背景: 社会发展不只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还受社会因素的 影响,同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可能形成不同的社会现象。 社会背景:批判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 科学背景 : 物理学中测不准原理;数学中概率论形成 发现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和人文现象的不定性
地理学界,德国地理学家F.Ratzel(拉采尔) (1844——1904),《人类地理学》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一样,其活动、发展和分 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 人类的命运”。
自然地理环境
生活条件 生理特征
生产条件 生产内容 生产布局
心理特征 生产水平 生活方式 生产关系 生活习俗 社会制度 文化特征
/flash_manage/share/

第1章 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思路 人地关系演变规律案例分析
人地关系概念与内涵
人: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从事各种 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人类群体。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广义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 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3、评价
积极作用:批判了地理学只关注自然地理环境本身的倾向; 将人类生态引进地理学,作为统一地理学的主题;人地关 系研究的一种方法,注重人地关系作用过程的研究 局限性:将地理学等同于人类生态学;尚未找到社会发展的 决定因素;尚未找到人类选择对地理环境作出合理反应的 依据 启示:人类对地理环境作出合理的反应;人有主动选择与地 理环境关系的可能性与能力
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在利用中的适应 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具有多种可能性,英国人文地理学家 罗士培(Perey Roxby)(1880—1947) 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 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 关系。 这里所指的适应与生物的遗传上的适应不同,它是通过文 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这种适应, 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 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三)评价 积极作用: 批判人地关系上的必然论、决定论, 有助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发展 局限性 :尚未找到人类社会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决 定因素;尚未发现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合理途径; 将人地关系仍视为因果关系,不利于认识人地关 系的复杂性 启示:在自然地理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发 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分析不同时空的人地关 系特性
地理学研究方法
认为地理学研究应集中在具体的区域上 重视小区域的研究,直接注意人及其周围 的紧密关系,认为这是训练地理学家的最 好途径。
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1869——1930年) 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 者。 在人地关系方面, “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 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
(二)观点 :
人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 人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自然地理环境 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由人类能动地择。 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由人类能动地择。
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于20世纪初 提出: 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 性; 人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 式而有所不同。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 不同的意义。因此,生活方式则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将 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被人类改造利用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一个与绿 色廊道相对应的概念,是“拥有特殊文化 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 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 建筑的适应 建筑 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 。
遗产廊道示意图
美国的黑石河流域国家遗产廊道位于马萨诸塞和罗德岛内, 多年以来,一直在塑造着人类的发展和繁荣。这个大于25 万英亩的独特的峡谷目睹了人们定居、工业化和环境退化 的整个过程。 黑石河流域国家遗产廊道规划强调了在该流域内重新复兴 文化和历史资源。它的解说系统包括如下13个主题:工业 发展、工业退化、交通、科技、劳动和管理、民族和移民、 宗教、早期定居点、社区开发、社会变革、商贸、农业和 美国当地的土著居民。这一解说系统的规划为旅游者提供 了多种主题以供探讨,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了当地的风貌 。
(二)观点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复杂 的人地巨系统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对立统一 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应协调发展 人类必须约束自身行为来协调人地关系 代表学者与论著:庄子《齐物论》; 李特尔 M.J.怀特 吴传钧
和谐论) 人地关系协调论 (和谐论)
(一)背景
经验背景 协调人地关系的历史悠久: 经典案例:人地和谐的民居;水利工程;华人融入海外社会;生态农业 现代人地关系恶化的严重后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社会背景 各国关注人地关系: 1980年,国际地理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如 何去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 研究任务”。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回潮 科学背景 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回潮 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长足进展 地理学的统一趋势和人本主义趋势
洪堡认为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人是该 个自然统一体的一部分,他认为地理学是研 究“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域结合”。 李特尔是最早提出人地相关思想的地理学家。 他称,地理学的中心原理是:“自然的一切 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
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决定论 人地关系相关论 人地关系否定论 人地关系协调论
沈阳、济南 高 低 2574-1780
身高
女 男 女 矮 高 154- 172- 159157 174 162 110 小 大
平均 发育 指数 备注






89.5
7-25岁 年龄组
18岁
18-25岁


人类
“地方”病 地方” 地方 缺 元素 碘 地方 疾病 甲状腺肿 克汀病 (呆小) 刚果河 阿尔卑斯山 北美大湖 安第斯山 硒 肠 癌 克山病 (心肌坏死) 美国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六盘山 云贵高原 铜 氟 锌、钴 乏 富 集
天文决定论 16世纪初,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琼·博 丁(Jean Bodin)在其《论共和国》中探 索了行星对地球上居民的影响: 南方受土星影响,过着宗教修心的生活 北方受火星影响,好战、善用机械装置 中部受木星影响,能够在法律统治下过文 明的生活方式
历史渊源 :
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 《政治学》; 18世纪法国的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1689—1755 年),《论法的精神》;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年)对社会历 史发展的分析。
形成了法国地理学小区域研究的传统
普雷斯顿·詹姆斯
美国黑石河谷地区
(Preston E.James)
印第安土著文化 农村的欧洲人文化 城市工业文明
目前,美国国家公园系统已把这个占地二十五 万英亩的地区特别划为“国家遗产走廊”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绿色廊道(green way) 的概念在美国逐渐成熟。绿色廊道(green way):green代表绿色,表明存在自然或 半自然植被的区域;way表示是人类、动物、 植物、水等的通道。
人地关系决定论
一、(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 、(自然) 自然 (一)背景
1.经验背景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理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口的生理特征关系统计分析表
自然 地理 环境 秦岭-淮河 以 南 A 以 北 A+1.2 至 A+1.6 大 经度相近 广 州 B 北 京 B+ 0.6 成 都 C 同纬度 武 汉 C + 1.5 上 海 C+ 3.3 日照时数(小时) 福州、成都 1200-1900 男 165168 海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