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带答案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带答案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带答案一、选择题1.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李白称赞他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称赞他的功绩是A.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B.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C.推行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D.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2.“连接亚欧风物,融汇东西文明”——“一带一路”勾画了开放包容、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蓝图。

在西汉时期,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是A.霍去病B.卫青C.蒙恬D.张骞3.2016年11月,中央开展监察制度的试点改革。

两千多年前,我国的秦王朝在中央设立的官职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A.丞相B.太尉C.郡守D.御史大夫4.修建骊山陵墓、长城和驰道以及阿房宫可以看出,秦的暴政最突出的表现是A.沉重的赋税B.繁重的徭役C.残酷的刑罚D.可怕的殉葬5.《史记》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

”这表明A.政权系统,尚不完备B.秦始皇帝,才能非凡C.君相矛盾,尚不突出D.皇权至上,大权独揽6.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A.大兴土木B.大兴文治C.休养生息D.平抑物价7.刘秀建立东汉后,励精图治,使汉王朝出现“中兴”局面,但东汉中期以后国势却日渐衰落,导致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A.黄巾起义的打击B.皇帝年幼,无法主政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D.州牧割据,威胁中央8.秦统一六国后,福建首次被纳入中央王朝行政建制,属闽中郡,其郡守产生的方式是A.世袭继承B.地方推荐C.皇帝任命D.考试选拔9.汉文帝曾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这反映了汉文帝提倡( )A.勤俭治国,反对奢华B.以德化民,废除严刑C.以农为本,劝课农桑D.轻徭薄赋,休养生息10.《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长达3000多年的史事。

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①诸侯争霸②文景之治③巨鹿之战④官渡之战⑤三国鼎立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⑤11.《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

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A.武将权力膨胀B.地主势力增强C.外戚专权D.宦官专权12.下面是四位同学排演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的片段,其中一项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B.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C.文帝的夫人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D.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官府奖励13.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A.光武中兴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文景之治14.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国家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出现这种景象的原因是统治者采取了( )A.分封制管理B.休养生息政策C.奖励耕战D.削弱王国势力15.七(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正在进行一个小论文写作他们搜集到的材料有:金缕玉衣图片;董仲舒的策论;汉代讲经图;五铢钱图片;霍去病墓资料。

最适合做他们论文题目的是A.文景之治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C.秦统一中国D.光武中兴16.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C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A.A B.B C.C D.D17.从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景帝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是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坚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其中休养生息的措施不包括( )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B.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C.汉高祖让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国D.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18.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这一措施A.使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B.导致农民纷纷弃农经商C.导致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削弱了D.是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之一19.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A.提倡节俭B.平抑物价C.休养生息D.依法治国20.如图是战国形势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了当时不同的诸侯国.其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的是()A.①B.②C.③D.④21.西汉政权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他们继续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并重视“以德化民”,使国库充盈、粮仓丰裕,历史上把这局面称为()A.开皇之治B.文景之治C.光武中兴D.开元盛世22.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归纳某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请你仔细观察如图,总结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A.统一国家的建立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中华文明的起源23.东汉中期以后“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宦官又盛”。

这则材料反映出东汉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是A.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D.政治清明社会稳定24.下图中,政府在标★号的区域设立的管辖机构是A.西域都护B.刺史C.伊犁将军D.澎湖巡检司25.近期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

那么中原人开始吃上石榴、核桃等食物应该是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可知李白称赞的是秦始皇。

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从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先后攻灭韩、赵、魏等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是秦始皇加强对秦朝统治的措施,不合题意,排除;故选择B。

【点睛】理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解题的关键,说的是秦王嬴政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的史实。

2.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丝绸之路,所以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是张骞,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3.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4.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所给“建骊山陵墓、长城和驰道以及阿房宫”等信息,可知这些工程在修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征发沉重的徭役,所以B符合题意;沉重的赋税说明人民受到的剥削严重,题干未体现,所以A不符合题意;残酷的刑罚说明秦朝刑罚的严苛,题干未体现,所以C不符合题意;秦代的殉葬已经不像奴隶制社会时期一样非常盛行,题干未体现,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

”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D符合题意;政权系统,尚不完备的说法不正确。

A不正确;秦始皇帝,才能非凡的说法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来。

B不正确;君相矛盾,尚不突出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不正确;故选D。

6.C解析: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7.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C符合题意;黄巾起义的打击、皇帝年幼,无法主政属于客观因素,故AB选项不符合题意;州牧割据,威胁中央与题干无关,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根本原因”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8.C解析: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前221年,秦朝建立后,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守由皇帝直接指派,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符合题意。

世袭继承是奴隶社会的官制,地方推荐是汉代的察举制,考试选拔是科举制,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可知,此内容体现了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华,故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以德化民,废除严刑、以农为本,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故B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2000多年的史事。

因此,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①诸侯争霸②文景之治③巨鹿之战,故正确答案为C。

④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⑤三国鼎立发生在三国时期,都在《史记》记述的范围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④或⑤的选项,故选C。

11.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可知,此内容反映了东汉中后期继位的皇帝年幼,太后依靠娘家人,导致外戚专权,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武将权力膨胀、地主势力增强、宦官专权,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2.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故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不符合史实,A符合题意;文帝的夫人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符合史实,排除C;汉文帝和汉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故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和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官府奖励符合史实,排除BD。

故选A。

13.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故选A。

14.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所述现象是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是统治者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故B符合题意;西周盛行分封制管理,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A;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排除C;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排除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