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五第四单元练习(学)

必修五第四单元练习(学)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阅读训练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完成1-3题。

1.阅读第一、二自然段,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世代经验的积累所创造的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B.中国建筑体系分布很广,在地理区域上已经分布到日本、越南、蒙古等区域。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大同小异如同兄弟的关系。

C.殷代遗址证明,中国建筑体系已经在公元前15世纪基本上形成,它的特征一直保留到近代。

D.中国建筑体系具有独特性、分布广、历史久、多样性的特点。

2.阅读第三自然段,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至(二)说明了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分别讲到立体构成和平面布置。

B.(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特点。

分别从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法、斗拱的作用、举折、举架的作用方面进行介绍。

C.(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的屋顶、颜色、装饰部件、用料等方面的特点。

D.整个第三自然段按照空间顺序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的九大特征,重点从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3.下列对“斗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结合起来称“斗拱”。

B.斗拱是用来消除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的可能。

C.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的结构,如屋檐、露台等。

D.斗拱还有装饰的作用,在木、砖石建筑上都有应用。

阅读课文4-10段,完成4-9题。

4.下列有关“中国建筑的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是中国建筑的文法,所有建筑的实物都应遵守建筑的文法。

B.中国建筑的文法有拘束性、灵活性、多样性和可译性。

C.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则和惯例,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D.原来用在木材上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常常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说明中国建筑文法的延续性。

5.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建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在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是使用得最大胆的“文法”。

6.下列对“建筑的‘文章’”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制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建横跨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7.“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8.全文的整体结构是怎样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B.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C.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D.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9.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B.(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C.(五)举折、举架以及它们的作用。

D.屋顶及装饰。

阅读《作为生物的社会》1-7段,完成1-6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中“这种话”所指代的内容的一项是()A.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B.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

C.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D.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信息。

2.下列对“人与动物关系”的表述,属于作者看法的一项是()A.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B.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

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绝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C.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D.昆虫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作者以高空作为观察点,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把人类生活小型化,形象地表明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不同。

B.描述昆虫行为的书籍的作者会从“有异于人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认为昆虫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完全是非人性的、非世俗的。

C.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明确的观点: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相比照的。

D.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在作者看来,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

4.下面对第一、二段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句中的两个“人”字含义不同。

B.“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

”句中的“我们”是泛指人类。

C.“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

”“两种生活”指的是从个体来看是没有思考的生物,而从整体来看却是“思考着”生命体。

D.“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

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绝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跟我们有关”指的是“跟人类相关”。

5.下面对第三段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这些东西”指的是“有集体性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跟人类一样能够“思考”的生物。

B.“就那么几个神经元”,句中的“就”,是“仅仅”的意思,用轻蔑的口气表明单个蚂蚁不大可能有“思想”。

C.“瞎猫撞着死老鼠”,这是用比喻的方法,说明几只蚂蚁在觅食中简单协作的成功还存在偶然因素。

D.“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句中的“它”是指一个个活跃起来的蚂蚁。

6.下面对第四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白蚁搭拱券的例子说明生物群体的“联合智慧”。

B.作者断定白蚁是通过释放外激素来传递信息的。

C.句中“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和“特定阈值”意义相同。

D.它们“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是形容群体白蚁有很高的智慧。

阅读《作为生物的社会》9-12段,完成第7题。

7.下列各种说法中错误的两项是()A.“粘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

”“这样的事”指粘菌的细胞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

B.作者看到人类“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从而对于人类的前进抱着悲观的态度。

C.从选文中,我们可以推断:作者不赞成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观点。

D.作者列举了粘菌的群体性生活以及大海中的鲱鱼和天空中的成群飞鸟,说明了集群在种群生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相互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E.作者引用齐曼在《自然》杂志上的著文指出,人类应该像生物一样加强社会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

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

B.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

C.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D.不过作者把人类和其它动物相提并论,还对人类的行为不无讽刺,有贬低人类的意思。

9.对《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文的观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B.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

C.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来谈,即把人类行为看做是“拟人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生物化的”的。

D.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的情结。

10.文章结尾,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是为了说明什么?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尾,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

B.个人的孤独静默也许有助于一些发明创造,但这些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

C.所以,我们要像昆虫那样,发扬光大“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的古老传统,经常接通我们与社会组织这个庞大网络的电路。

D.增加自己文章的说服力,否则自己的文章不容易被人接受。

阅读《宇宙的未来》一文,完成1-7题。

1.作者是怎样探讨“宇宙的未来”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先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引出话题,说明从科学的角度谈论宇宙的未来是非常严肃的事,科学有别于宗教的地方是它的求实精神。

B.探讨宇宙是继续膨胀还是有可能收缩是这篇讲演的主体部分,计算宇宙的密度又是这一主体部分的关键,有关宇宙中物质密度临界值的探讨,则把问题引向深入。

C.最后,介绍两种新的理论——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则体现了科学界最新的探索。

作者从可见物质谈到暗物质,从成熟的理论谈到科学的假说,把问题讲得透彻明白。

D.最后没有做出一个明确的预言,因此他根本就不能对宇宙的未来做出科学准确的预言,这也正呼应了文章开头说的“科学预言也许并不比那些巫师或预言家的更可靠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