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讽刺艺术

讽刺艺术

浅谈讽刺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讽刺是在真实的基础上,用比喻、夸张等方式揭露腐朽落后现象,批判愚昧蠢笨的行为,使人发笑而予以否定的一种创作方法。

中外著名作家如吴敬梓、契诃夫等无不运用讽刺手法为世界文坛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深刻的主题。

选入初中课本的两篇讽刺小说《范进中举》、《变色龙》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范进中举》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范进那喜极而疯的形象。

《变色龙》不厌其烦地描写奥楚蔑洛夫态度的五次变化,通过他的不断变化,自我表演,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灵魂,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对他们所塑造的人物没有作一句主观的评判,而是将自己的好恶隐含在客观的描写里,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通过他们的前后矛盾,丑态百出来达到尖锐讽刺的效果。

应该说,两篇小说都表现出极高的讽刺艺术。

它们的讽刺艺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夸张手法的运用。

夸张是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某一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

《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的手法虚构出来的,这看来似乎很离奇,可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又是可信的。

当时的人热衷于科举,科举能改变许多读书人的命运,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中举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发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后受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而《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时,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态度发生了五次变化。

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

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运用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强化讽刺效果。

对比即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个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

《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面对狗的主人身份的变化不停地变化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卑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弄死它”,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刚才还说要为赫留金伸张正义,马上又说赫留金是敲诈勒索。

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
巴,尖锐地讽刺了人物的奴性人格。

《范进中举》则是通过他中举前后境遇和心态的变化进行了对比描写。

中举前,范进是饥寒交迫,受尽人间白眼和嘲讽,参加乡试回来“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出榜那日,家里已经断炊,他不得不去集上卖鸡换米,邻居找来报喜,他却怎么也不相信。

然而中举了,马上一切都变了。

范进对平日惧怕的岳父胡屠户也不怕了,由先前称其“岳父”改称呼为“老爹”。

时常嘲弄他的众邻居,素不相识的张乡绅也都来套近乎。

范进开始接受众人的朝贺,立即,房子、田产不招自来。

小说正是通过范进前后境遇和心态的强烈对比,把范进醉心功名,灵魂卑劣的腐儒形象刻画出来。

三、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对细微事物所作的描写,它能达到很好的讽刺效果。

如《范进中举》、中写范进的疯态:“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在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把报录的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是泥,淋淋漓漓一身水、、、、、、”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愿望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跑,跑到集上。

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脱”“穿”大衣的两处细节描写,生动地传达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与思想起伏。

变色龙的灵魂正是通过一热一冷、一脱一穿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出来,从而深刻地讽刺了这个沙皇的忠实走狗。

四、在客观的描写中隐藏着讽刺。

作者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作客观的描写,达到讽刺的目的。

奥楚蔑洛夫有副严肃的仪表,举止郑重,当他一听到有人叫喊时他把身子微微一“转”,“挤”进人群,“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严厉”地问话,这位警官的一副官老爷的架子,装模作样的丑态,只用“转”“挤”“咳”几个动作就形象地表现出来。

作者正是在这种严肃的客观描写中隐藏着讽刺。

吴敬梓也以白描写手法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

把一个醉心科举的腐儒描画出来,作者将主观情感融于客观叙述中,不动声色地鞭挞科举制度的罪恶和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增加小说的讽刺力量,也正是采用这些巧妙的讽刺艺术,才使得读者牢牢地记住奥楚蔑洛夫、范进这两个艺术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