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兴趣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当下中学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可见这三者的威力了!对于农村中学生而言,尤以写作最让人头疼。
农村中学生与社会接触面较窄,文化信息量偏少,活动方式单调。
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每到写作文时,常常听到学生叹息或无力的反抗:“老师,我不会写!”确实,在作文课的教学中,往往是老师挖空心思的“教”,学生硬着头皮的“挤”。
其结果是他们写出的作文大多数还是语言干巴,内容贫乏空洞,缺少真情流露。
这与新课改的要求大相径庭。
据我的观察和了解,绝大多数的学生想学好语文,写好作文,但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提起笔来不知从何下手,总觉得没事情可记,没道理可议,没情感可抒。
但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又不得不写,于是,只好编故事,说谎话,作文读起来空洞枯燥,没有闪光点,缺乏想象力和真情实感。
要么是“克隆”作文,对此,我做了深刻的反思,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写作方法,不了解新鲜而丰富的生活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对生活素材掌握不够,挖掘写作素材的渠道不宽广,导致了写作水平不高。
作文要学会积累。
中国有句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古人云:“厚积而薄发。
”都强调了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
可见积累素材的重要性。
素材积累,简单来说,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资料,从而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素材。
写作素材是作文的“粮草”和“米”。
因此,积累写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帮助儿童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观察社会,用不同的方法发现、搜集和整理素材,既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素质、面向未来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
新课标下中学作文素材积累的研究,就是研究如何抓住生活、阅读两大主线,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博览群书,引发心灵的感触,感受思考的触发点、醒悟点,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丰富学生自主作文的素材,最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尤其是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半壁江山,而作文教学又是许多语文教师的难点。
学生也没有写作兴趣,每次写作,就如老虎吃天,没处下爪。
写作文成了他们沉重的心理负担,目前多数中学生把写作看成是难以应付的苦差使。
学生无写作兴趣,我对此也深感困惑。
基于以上情况,我从“素材积累与写作兴趣”入手,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使他们写作兴趣和热情得到提高,从而完满的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二、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丰富学生习作素材积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切实提高写作能力。
3、形成高效的作文教学模式及探索开发学生作文资源的教育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构建创新素材积累体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常常为此苦恼。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中学生积累材料,主要有以下途径:1、阅读和摘记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主要还指大量的课外阅读.只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
⑴、从课本中积累素材。
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
这些文章不论是从选材立意、思想情感,还是从表现技巧上看,都是中学生学写作文的蓝本。
所以,认真阅读教材,充分运用课文,跟着课文学作文,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比如写人,可从《藤野先生》、《我的母亲》等课文中学写以事表现人;可从《范进中举》、《故乡》中学用对比手法刻画人;可从《变色龙》中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比如想把事写得感人可以学《背影》,描写时不断注入与强化个人的感受;想把事写得生动吸引人,可以学《社戏》一波三折制造波澜。
再比如写景,《春》、《济南的冬天》便是很好的范例。
可见,我们的习作范例,在课文这个“聚宝盆”中都是可以找到的。
⑵、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教材中的范文虽具有写作的示范性,但数量有限。
因此,必须加强课外阅读。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因此,要多读古人写的诗词歌赋,多读今人写的优美诗文,多读中外精美的小说,多读报刊杂志上的时文。
在读的同时,要多记,记下精彩的段落和句子,记下名言名句,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在积累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词语的积累。
因为词语可以组成千姿百态的句子,形成千差万别的篇章。
当然,积累绝不仅仅是字词篇章的积累,同时更要注意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
为此,我们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每个班级都设立小图书角(发动学生捐书),每周安排课余时间阅读。
此外,教师鼓励学生购书或到图书馆借阅或上网查询。
解决了书源,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好书可看,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外阅读效率,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2、看电视与上网和读书相比,电视与网络能让学生更快,更有选择性地接受到更多的,更新的信息。
在这里可以了解到瞬息万变的世界所发生的最新信息。
有人以新闻引路积累素材,带动写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点很是值得我们借鉴。
所以我们鼓励学生每天看《新闻联播》,第二天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讲新闻给同学们听,利用开“新闻发布会”、“课前三句话新闻提要”竞赛等方式进行。
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够让学生既获得写作材料,又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这一活动的关键是老师和家长要善于引导,要大程度地发挥电视的积极作用,避免它们的消极作用,要把看电视与看书,参观,游戏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各种积累互相联系,更系统化,更容易记忆.3、观察与实践作文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实践,并随时随地用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做生活的有心人.⑴深入观察,培养兴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前搜集素材最有效的办法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
”那么到底怎么去观察生活,了解大千世界呢?引导学生观物、察人、品事,做“生活的有心人”。
物是相对静止的、简单的;人相对是活动的、复杂的,应该先易后难。
观察物的方法是:整体把握,细微观察,依照顺序,详细记录,认真仔细地看、摸、闻、想。
观察人的方法用比较法会好些,先观察自己的家人,按照外貌、服饰、神态、动作、语言、习惯、性格乃至品德等方面去比较他们的不同,然后依照这些性格特点,去找到能够印证这些性格特点的事情。
把它们集合下来,便已经积累了足够写人物的素材。
⑵实践活动,挖掘兴趣寻找材料,激发兴趣,还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生产劳动、民间采风等方式去获得。
比如本地方言里可以获得素材,民间谚语里可以吸收养分,民间节日里可以寻找民俗文化的沃土,春联、婚联等诸多对联里可以增加语言的素养。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我们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课外时间深入社区、街道进行采风,如寒假收集对联,体验过年的习俗,暑假去收集方言和民间故事、民间谚语等等。
此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生产劳动,比如对秦岭旅游与环境保护、蓝田的人文风俗、节能减排等社会焦点问题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这也是很好的收集素材和激发写作兴趣的方法,因为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当他们心中积聚有很多感慨后,需要表达的欲望就比较强,写作就是水到渠成。
(二)构建创新能力训练体系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1、参加、举办征文比赛。
将征文比赛的结果公布,发奖品,以此激励学生。
2、举行演讲比赛。
利用班会开展演讲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举行丰富多彩的课前三分钟活动,课前三分钟,由学生主持,开展成语接龙,绕口令,猜谜语,讲故事,脑筋急转弯,即兴演讲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提高作文能力。
开展多样化的写作方式,给学生以广阔的创作空间.(1)用插图进行片断作文训练。
如《芦花荡》《变色龙》两篇文章,就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依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扩展充实,把插图还原成富有个性特点的作文来。
(2)仿照文章句式仿写句子.这一方面的内容对仗句居多,主要让学生在工整的句式,限定的字数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力求使学生形成凝练,含蓄而又意味隽永的语言风格。
四、课题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进行。
研究过程中辅之以作品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针对学生的随笔写作情况进行导向式辅导。
五、课题研究实施过程课题方案确定之后,组织实施是关键。
有序的操作可保证课题实施顺利开展,精心的组织,严密的管理可保证课题高质量运行。
我们坚持严格执行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明确各自任务,要求课题组成员积极实践,及时总结,积累资料,汇总,统计,分析、及时总结,调整研究方案,工作策略。
1、学习理论,明确研究方向。
我们围绕课题,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以及上网下载的有关"创新写作"的文章和教改信息。
统一思想,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理论和研究水平,确定研究方向,并将课题分解落实,让每一个课题组人员都明确各自承担的职责.为研究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提供了理论指导。
2、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意水平。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艺术再现或理性表达。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实行知情意的统一,不仅激起并满足学生的认知要求,还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重点突出在:⑴、教学生作文,教学生做人。
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积极投入各种有益的活动,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用心思考,使他们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产生倾吐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交流汇报,练习表达。
⑵、让作文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
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课题组成员努力把作文的练与课内外活动统一起来,努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接近社会,把触角延伸到生活的广阔领域,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主动诉诸于文字。
⑶、把作文变为学生的乐事。
运用迁移规律,培养观察作文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一吐为快;改革课堂教学,根据学生情感特点,有的放矢地充实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生活;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课外写作活动;改革作文评分,批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
⑷、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
鼓励学生自由倾吐,表达真情实感。
怎么做,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不胡编乱造,不无病呻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表达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语汇和合理的表达方式,不生搬硬套,不机械模仿,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3、举办活动,激发热情。
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通过举办活动最能得到显性的表现,锻炼和检验。
活动不仅激发作文教学者和受教育者的热情,而且能留给他们永生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