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务员考试申论资料分析模拟试题5

公务员考试申论资料分析模拟试题5

公务员考试申论资料分析模拟试题51、一、注意事项1.本题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考试时限为150分钟。

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满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8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资料1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应该说实现双翻番的目标,按现在每年经济的平均增速可以达到。

城乡居民收入翻番不是每个人的收入都翻一倍,有可能有人翻几倍,有人还原地不动。

的结果是,实现收入翻番的同时减小贫富差距。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实现“翻番”的前提是做大“蛋糕”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全国城镇人均收入19190元,翻一番就意味着到2020年人均收入要达到38000元;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5919元,翻一番就是到2020年人均收入达到I2000元。

李实告诉记者,按照“两个同步”来测算,未来8年我国GDP增速只要达到7%,就能保证居民收入倍增。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处于上升通道,今后8年保持7%的经济增速是完全可能的。

“但是,从绝对速度来看,7%并不算是一个特别高的增速。

但考虑到2000年至2010年问,我国名义GDP增速超过300%,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仅在200%左右,这意味着,如果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改变,则未来数年里,名义GDP增速仍要保持一个两位数的高增长,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李实提醒说。

“居民收入倍增要以做大做好‘蛋糕’为前提和基础。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个倍增是剔除了物价上涨因素的,因为国内生产总值翻番是按不变价计算的,与之同步翻番的居民收入当然也是按不变价计算,只有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才能够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居民收入增长目标,这个倍增是从宏观层面做出的增长安排,其中要求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不是要求人均GDP翻一番,而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相应安排倍增。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不等于到2020年每个人都实现收入翻一倍。

”苏海南认为,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创新驱动等等。

这是做大做好“蛋糕”的根基。

“提低调高”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居民收入倍增,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富人增长幅度小一些,穷人增长幅度大一些,这样既能保持增长,又能缩小贫富差距。

这实际上是社会普遍关注的收入分配问题。

”李实说。

和他一样,一个普遍的共识是:较之10年前,各群体的绝对收入水平都已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各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已明显拉大。

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近期发布的2011年《中国薪酬发展报告》披露,2007年平安保险总经理年薪为6616万元,是当年全国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751倍,相当于农民工平均工资的4553倍。

全国总工会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两成职工5年问从未涨过工资,208家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相差近18倍,这一差距在1979年时仅为1.18倍,收入差距已明显拉大。

调节日益严峻的收入差距,必须重构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框架。

苏海南认为,最重要是“提低”“调高”。

“提低”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普遍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城乡贫困居民的保障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提高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一线劳动者的收入。

在工资劳动者中,这部分人群收入一直偏低。

“调高”主要有三方面:调节部分垄断行业企业的偏高收入、调节部分高管的偏高收入、调节某些社会群体的偏高收入。

在条件具备时,通过开征房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方式来调节其过高收入。

李实告诉记者,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全局性问题,仅靠单一的收入分配政策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要有完备的政策体系。

首先,要完善腰包鼓起来最终提高幸福指数腰包鼓起来,不仅是数字的增加,最终目的是要让居民敢消费,让生活水平真正提高。

这是记者在采访中一些专家的共识。

如果工资翻两番,物价也翻两番,那实际上购买力是下降的;数字上看工资是上涨了,实际收入并没有倍增。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永理认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不要简单地解释成加工资。

同时还要减负,将公共服务产品价格降下来,让老百姓有更多的钱去消费,更愿意消费。

苏海南认为,实现居民收入倍增,需要全方位推进、多方面配合。

在社会建设方面,要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说的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让收入倍增有岗位基础。

同时要下大力气提升广大劳动者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得到提高,这既是“两个同步”的固有内容,也将为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

还有,加快城镇化进程,让农民更顺利转变为市民,也有利于促进居民收入倍增。

专家表示,当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衡量一个地区或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准,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该地市民每年投入在文化、科技、教育类消费品上的比重。

提高生活水平,不光在于收入高低,更在于积极的工作、悠闲的生活、平衡的收支、快乐的心情、发展的空间以及配套的社会公共体系。

“总之,收入倍增目标要求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秩序与分配制度,变哑铃型分配格局为橄榄型分配格局,以期实现共享发展成果,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确保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够稳步实现。

”李实说。

资料2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传统。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现分配公平奠定了根本制度前提。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曾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人们之间收入差距不大,但趋于绝对的平均主义,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改革开放后,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践证明,这一制度适合现阶段国情,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

但也要看到,在人们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分配不公的现象,许多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

当前,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已成为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

在绝大部分百姓的收入来源都是劳动收入的情况下,解决分配不公问题,提高普通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穗者收入,扭转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的趋势,使劳动者工资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相匹配,让人们“劳有所得”、“干有所值”,势在必行。

资料3从基尼系数看,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常用的一种收入差距的测量指标,数值在0至1之间。

按照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的平均状态,在0.3至0.4之间为正常状态,达到或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或超过0.6则属于危险状态。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介绍,对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各机构认识不一,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47。

我国基尼系数在2000年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认为,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正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也很明显,的与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从20世纪80年代起参与了4次大型居民收入调查。

他说,收入10%人群和收人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

“干得多,挣得少”是许多工薪阶层的共同感受。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说:“从统计数据看,近几年穷人和富人的收入都在增长,但考虑到他们在消费支出上的差异,大量贫困家庭的支出集中在最易涨价的食品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上,分配差距正呈现危险的‘穷降富升’两头拉大趋势。

”资料4清华大学教授魏杰、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等人说,长期以来,我国收人分配领域一直存在着“屁股决定腰包”的怪现象,收入高低靠的不是聪明才智和勤奋劳动,而是靠“抢身份”和“抢行业”。

如果能“抢”到电力、电信、石油、金融、烟草等垄断行业,或是“抢,,到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身份,就等于“抢”到了高收入、高福利、高阶层。

许多人对以垄断和“身份”为代表的“权利分配”表示极端不满。

他们认为,国家必须弱化权利在分配格局中的作用,合理调整各行业、群体间的收人差距,才能降低社会矛盾“燃点”,实现和谐与稳定。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的2倍到3倍,如果加上工资夕b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差距可能更大。

截至2008年底,机关公务员退休金是企业的2.1倍,事业单位月均养老金是企业的1.8倍。

专家们认为,这种依赖于政策保护和资源垄断的“权利分配”,有悖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严重侵害了个人发展权,扭曲了收入分配格局。

其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间造成收入悬殊落差的同时,也在人们心里划上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资料5“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造成了国民大量“隐性收入”的存在,使得社会财富底数不清。

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工薪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只有1/3,国家能够监控的只有“白色收入”,这意味着大量收入脱离了所得税调节范围,游离于监管之外。

由于收入分配渠道复杂,同时缺乏基础性的国民收入记录制度,我国居民的收入渠道也呈现五花八门的状态。

2010年5月,在对全国15个省区市的调查中,大量专家学者和基层干部群众比较认同可以用白色、黑色、灰色、血色、金色5种“颜色收入”来概括当前形形色色的收入。

5种“颜色收入”既相对独立,也有交叉的地方。

具体来讲,“白色收入”指正常的工资、福利等合法收入;“黑色收入”指通过贪污受贿、偷盗抢劫、欺诈贩毒等违法手段获得的非法收入;“灰色收人”指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收入,在我国当前非常普遍;“血色收入”指那些突破人类文明底线,以牺牲他人的生命和用鲜血榨取的收入,如黑砖窑、黑煤窑等;“金色收入”指利用黄金、股票、期货等资本获得的收入。

专家认为,这5种“颜色收入”既依据了收入的合法性,也参考了社会道德标准,基本概括了当前中国收入分配的主要渠道和方式,是一种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形象化的描述当前收入的表达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