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1中国经济学的目标
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少漏洞。
因此,建设一门能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
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必
要的。
这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体制结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三个部分。
体制结构目标主要从中国的渐进式改
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体系
较为完善。
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目标和宏观经济
运行目标。
微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及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
主义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规则较为完善。
宏观经济运行目标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顺利实现、政府职能得到完善等。
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
2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萎缩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甚至已无立身之地。
目前,高校马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已被严重压缩,中国经济学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虽然打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招牌如《劳动价值论》,却在宣扬资产阶级要素价值论的观点。
其次,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研究。
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们在学期间发表的经济学论
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不到10篇。
经济学专业的教学队伍中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者也
日益缩小。
2中国经济学传统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于国际化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改革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仍严重滞后于国际上经济学专
业的新发展。
首先,教学内容重复。
以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例,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在高中就曾经完整
的学习过,研究生阶段则开设专题性课程,但在体系性、知识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没有差异。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被人为割裂。
一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马克思主
义体系中分割出来。
二是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在范畴与原理上没
有科学衔接,尚未建立整体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再就是,教学方式的“封闭性”。
当前中国经济学教学缺少足够的教学参观或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
3经济理论脱离经济现实,教学方式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理论脱离经济现实,难以满足本土化的要求。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目前,中国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选定一本教材,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国内经济学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较长,教材内容与现实经济问题极易产生距离与脱节;再者,由于国内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论,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本身也有距离。
其次,“满堂灌式”教学,忽视教学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讲清楚全部的经济学理论,这就要求老师主要传授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化训练,则缺乏课堂交流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4理论研究缺乏规范性,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过去几十年间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
大成就,但相当数量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还认识模糊。
这一点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例如: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开始经济学分析?用什么
作为主线将这种理论体系贯穿起来?社会
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场经济
怎样才能真正与社会主义、与公有制有机结合起来?对这些根本问题的认识尚缺乏基
本规范,认识相当混乱。
在研究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的偏差问题。
学术界存在两种片面倾向:一是排斥和轻视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现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采取一种简单否定的态度;一是把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当作唯一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忽视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成分,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意义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
指导作用。
总起来看,后一种倾向在当前呼声甚高。
此外,中国经济学研究中也存在诸如选题过于宽泛、研究结论草率等其它问题。
3中国经济学的构建
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西方经济学中意识形态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相分离,将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成份嵌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实
现两种经济学说的整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1整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理论
劳动价值论更多关注的是市场经济运
行的本源性问题,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均衡分析理论更多描述的是市场经济运行
的外在表现,为揭示价格与供求的内在关系及其资源优化配置规律提供了分析工具。
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任务已转向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将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克服马克思经济学说价格变动分析的不足,赋予劳动价值论以新的时代内涵。
2整合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和西方经济学经
济人假设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
假设注重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
认为劳动仅仅是谋生手段,这种分析框架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生产关系及其行
为动机的本质特征,但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局限。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追求个人
效用最大化”假设,反映了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动机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却“往往具有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倾向”。
将两种行为动机理论整合为在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根本
利益一致基础上,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
整合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西
方发展经济学
马克思晚年时期未能构建起以发展中
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广义政治经济学。
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西方兴起发展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新古典学派,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理论;从宏观模式的经济增长理论到微观分析的人类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均从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经济落后国
家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工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规律。
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
学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理论,是中国选择适合国情的科学发展战略的需要。
4 整合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在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
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来生产方式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动力源及各劳动者阶级之间以及阶级成员内
部潜在的利益矛盾对其的影响。
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制度经济学则从供求关系、均衡价格的技术分析转向了产权关系、交易费用的制度分析,从而揭示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条件下,产权界定、国家干预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对技
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作用。
尽管新制度经济学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体系,但不妨碍我们将该学说中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阶级分析理论框架中。
4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1 走向规范和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