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F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PPT课件
F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PPT课件
博士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仪”者任之。
293年明确了国子学的入学资格,规定官品第五以 上的子弟方能入学。
国子学的设立,正是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 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
13
(二)东晋的中央官学 东晋时期的统治者有心重建太学和国子学,
但是由于政治上的动乱,其学官和生徒人数 较少。 两晋官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学占据主导 地位。东晋时期经学受到玄学的影响,且两 晋的经学几乎被古文经学所占据。
16
(四)十六国的学校 十六国时期的学校教育事业由于各少数民族
统治者的倡导,仍然处于恢复和发展中。虽 然它们大多沿袭魏晋的教育模式,并无多大 独特性,而且由于战争和佛教的兴盛影响了 学校教育,但它们为北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推动了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加速了 各少数民族提高文化水平的步伐,在促进各 民族的大融合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太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但与两汉太学中 今文经学垄断教学不同,此时是古文经学占据优势。
魏太学虽办太学数十年,但未能革除颓废之态。原 因:
(1)学官遴选不精,生源择取不严; (2)学官升迁及官员考选制度有弊;
8
2.地方学校 曹操,203年颁布《修学令》,要求“郡国各
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 而教学之”。 州设文学从事,郡设文学掾,县设校官掾, 以主持地方学校。
9
3.律学 曹魏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是律学的创办。 227年,尚书卫觊尚书请求置律博士,教授各
官吏法律诉讼之学。 这是我国律学设置的开端,打破了经学一统
的局面。
10
(二)蜀、吴的学校教育 蜀国立太学,置博士学官。州设州学。 吴立国学。
11
二、两晋时期的官学教育
两晋(西晋,265-316年;东晋31 第一:学校管理松弛;
“考课不厉,赏黜无章。” 第二:学官中缺乏名师,东晋尤甚。
学官“官师合一”
15
(三)两晋的地方学校 两晋地方官学绝大多数为地方官学自动设立,
因而没有统一规划,经费也无固定来源,没 有得到国家制度的保障,一旦热心者调离或 去世,这些盛极一时的学校就难逃衰废的厄 运。
17
三、魏晋时期的私学教育
魏晋时期私学一方面承继了汉代私学的传统,但另 一方面也呈现出时代特色:
私学设置范围延伸至边陲; 授业内容不限于五经,百家之言、文史之学皆在教授之
列; 开办的私学多元化,道家、天文、占卜等均有私学。
魏晋时期私学处于相对发展阶段,虽然没有两汉时 那样体系完备,但是它在教学内容的广博、设置地 域的广袤以及性质多元化方面均为两汉所不及。
420年,东晋亡。相继建立的朝代为宋、齐、梁、 陈,史称“南朝”。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北方 后历北齐、北周,史称“北朝”。
581年,杨坚称帝,国号隋,北周亡。589年,灭南 朝陈。南北重归一统。
4
5
第一节 魏晋的学校教育
一、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
(一)魏的学校教育
魏(220-265年)政权建立初年,对文教事业 比较重视。其官学设置,基本上承袭汉制。
263年,魏灭蜀,同年,司马炎废曹奂自立为帝,国 号晋。280年,晋灭吴,天下重归于一。290年,武 帝病卒,“八王之乱”生,随之又爆发各族人民起 义。
316年,汉刘曜亡晋。此后,北方建立了许多割据政 权,一场混战长达百余年,史称“十六国之乱”。
3
317年,司马睿称帝于建康,国号东晋(已亡之晋 称西晋),偏安江南一隅。
18
第二节 南朝的学校教育
一、宋与齐的官学教育 (一)宋朝学校教育 公元438年,宋文帝召名儒雷次宗至京师,开
儒学馆; 439年,又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馆;令何承
天立史学馆,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馆。
此时兴办的研究老庄学说的玄学、研究古今 历史的史学、研究词章的文学与研究经术的 儒学并列,这是学制上的一大改革,也反映 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
(一)西晋的中央官学 1.太学 西晋太学是曹魏太学的继续和发展。生源广,
人数多。对太学生有门人、弟子、散生、寄 学等不同的称谓。
12
2.国子学
这是西晋时期专门为贵族子弟创办的学校,这是其 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
276年,晋武帝下令立国子学,278年确定了国子学 的学官制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1人,助教15 人,以教国子学生。
19
公元470年,宋明帝诏立总明观,置祭酒,设 儒、道、文、史四科,每科置学士10人。
总明观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 而且教学任务实际上已退居次要地位。
20
(二)齐朝学校教育 482年齐太祖制立国学,学官建制仍沿宋制,
1.太学
修葺孔庙,加封孔丘后裔,兴修太学。
公元224年,魏文帝设太学于洛阳,置经学博 士,诏令各州郡,有欲学者,皆遣诣太学。
制定“五经课试法”。使考试与选拔统一起
来。
6
五经课试法规定初入学者称为门人(即预备生);
学满两年并考试能通过一经者称作弟子(即正式 生),不通者罢遣;
弟子学满两年考试通二经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 未能通过考试者,可随下班补考,补考通二经者, 亦得为文学掌故;
文学掌故满两年并能通三经者,擢 其高第为太子舍 人,不得第者,也听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 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满两年并通四经者,擢其高第为郎中,未 及格者,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郎中;
郎中满两年并能通五经者,擢其高第而随才叙用, 不通者亦听再试,试通亦叙用。
7
五经课试法这一考课制度规定了太学生的学习内容, 定期的考试制度,安排了仕进的梯级,对于太学的 稳定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教育
1
总论
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到公元589年隋 灭陈,史称魏晋南北朝的370年间,先后出现 过33个王朝。
政治上,世家大族把持做官的特权; 经济上,他们肆意扩大领地,建立起庞大的
庄园经济; 生活上,贵族子弟纵欲享乐,极尽奢靡;
2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立都洛阳。 次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蜀。222年,孙权自称吴 王,自此天下三分,史称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