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PPT课件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PPT课件

HIV的血制品 • 母婴传播: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
喂奶等传播 • 高危人群: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
静脉药瘾者、反复接受血制品者 • 发病年龄:主要是50岁以下青壮年
7
8
Worldwide HIV prevalence rates in adults at the end of 1999
9
0
16
艾滋病:临床表现
• 艾滋病:多种机会性感染和特殊肿瘤发生 肺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胃肠道 感染及全身播散性感染 卡氏肺囊性肺炎、弓浆虫病、隐孢子虫 病、鸟型细胞内分支菌病和多种病毒及 真菌感染 常见多种病原体混合性感染 卡氏肉瘤、名种淋巴瘤、鳞状上皮癌及 直肠、肛门恶性肿瘤
17
18
19
11
艾滋病: 发病机制
• HIV的靶细胞是T淋巴细胞尤其是辅助T细 胞(Th),即CD4+细胞
• 表面带有的CD4+能与HIV胞膜糖蛋白gp120 结合
• 病毒借此进入CD4+靶细胞 • 复制并破坏靶细胞 • 以芽生方式释出并感染其他细胞 • 导致CD4+细胞减少 • HIV还可破坏单核/巨噬细胞 • 结果导致各种感染和癌肿的发生
risk categories • Vigorous control and treatment of
genital ulcer diseases
30
日本血吸虫病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科
王宇明
31
日本血吸虫病:概述
• 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致疾 病
• 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 • 主要病变:肝与结肠由虫卵所致肉芽
20
21
22
23
24
艾滋病: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检查:贫血和白细胞数降 低,淋巴细胞减少
• 免疫学检查:T细胞减少,其中 以 CD4+T 细 胞 减 少 为 主 , CD4/ CD8﹤1.0
• 血清学检查抗HIV抗体阳性
25
艾滋病:诊断
• 高危人群具备以下征象 - 短期内体重下降10% - 腹泻≥1月 - 咳嗽≥ 1月 - 发热≥ 1月 - 全身淋巴结肿大 - 反复发作带状疱疹或播散性单纯疱疹感染 - 口咽白色念珠菌感染
细胞免疫功能受损 • 表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热、乏力、食
欲不振、体重减轻、腹泻、盗汗等 • 常见多种机会性感染和特殊肿瘤发生
3
艾滋病: 病原学
• 免疫缺陷病毒(HIV): 逆转录病毒科
• HIV-1和HIV-2
• 单链RNA病毒
• 外层为类脂包膜
• 内部由RNA逆转录酶、DNA多聚酶及结构蛋白 组成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艾滋病)
1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2
艾滋病 :概述
• 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 由HIV所致性慢性传染病 • 通过性接触和体液传播 • 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CD4+细胞,使机体
33
日本血吸虫病: 流行病学
• 传染源:病人与保虫宿主(牛、猪和鼠类) • 传播途径三环节
- 粪便入水 - 钉螺孳生 - 接触疫水 • 人对血吸虫普遍易感 • 感染率随年龄增高而升高(青壮年多见) • 感染季节在夏秋季 • 感染后有部分免疫力
34
35
• 严禁卖淫、嫖娼,劝阻同性恋 • 提倡使用避孕用具 • 公用医疗器械特别是泌尿生殖道
医疗器械消毒
29
Strategi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HIV infection
• Safe sex: condom use • Screening of blood products • Needle exchange schemes • Antenatal screening • Voluntary testing of those in high-
• 病毒包膜是糖蛋白gp 120及gp41
• HIV-1有9个基因
• 其中3个基因编码结构蛋白
- gag编码核心蛋白p24
- pol编码多聚酶
- env编码包膜蛋白gp120及gp41
4
5
6
艾滋病: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现症患者和病原携带者 • 性接触传染:约占95%以上。以同性
恋为主,异性恋为次 • 注射传染:药瘾者共用针头,输注含
12
13
14
15
艾滋病:临床表现
• 潜伏期长约2-10年 • CDC将其分为三期 • HIV感染:无任何症状及体征,血检HIV阳性 • 艾滋病相关症候群(AIDS related complex,
ARC) 早期临床表现类似传单,以后出现全身淋巴结 肿大 伴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消瘦、体重减轻、 持续性腹泻、盗汗等 淋巴结活检显增生性改变 血检HIV抗体阳性
•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 - 尼维拉平、地拉夫定
• 蛋白酶抑制剂(PI) - 沙喹那韦、吲哚那韦、利托那韦、奈非那韦
• HIV<5 000copy/ml:2种NRTI(A+B) • HIV>5 000copy/ml:2种NRTI(A+B)+1种PI或NNRTI
28
艾滋病:预防
• 隔离艾滋病患者及无症状病毒携 带者
肿 • 急性期有发热、肝大与压痛及腹泻,
嗜酸粒细胞↑ • 慢性期以用肝脾肿大为主 • 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
32
日本血吸虫病: 病原学
• 可分毛蚴、虫卵、成虫及尾蚴4个阶段 • 中间宿主是钉螺 • 生活史
- 成虫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内 - 雌虫在肠壁粘膜下层末梢静脉内产卵 - 虫卵随粪便入水 - 在适宜温度(25-30℃)下孵出毛蚴 - 毛蚴侵入钉螺,经7-8周繁殖以尾蚴逸出 - 最后经皮肤、粘膜侵入人体 - 成为童虫并随血流进入肝脏,发育为成虫
• ≥2项并有CD4+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抗-HIV阳 性或HIV RNA阳性者可确诊
26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 首选叠氮脱氧胞苷(ddC)或双 脱氧肌苷(ddI)
• AZT与干扰素(IFN) • AZT与阿昔洛韦 • 免疫促进剂的使用尚有争议
27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 - A组:齐多夫定(ZDV/AZT)、双脱氧-脱氧 胸苷(d4T) - B组:双脱氧肌苷(ddI)、双脱氧胞苷 (ddC)、拉米夫定(3T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