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我国各民族建立起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①含义: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②依据:A、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别是历史的、地理的、社会的诸多因素造成的,而民族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各民族人民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对历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各民族应一律平等。

B、事实依据:我国各民族都对人类历史发展做过贡献。

C、法律依据: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表现:第一.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第二.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第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

在我国,各个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领域,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真正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因而影响了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

所以,我国采取一定的特殊政策,对少数民族给予帮助和照顾。

2)民族团结:①含义: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②意义:加强民族团结对国家统一、社会的稳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各民族的共同愿望,也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同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斗争,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③妨碍因素: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的破坏活动,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影响。

3)各民族共同繁荣:①含义: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得到发展,各民族自身得到发展进步,民族素质得到提高。

②依据:在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和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是统一的。

目前,我们各民族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民族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只有坚持共同繁荣原则才能最终达到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也只有民族共同繁荣才能为民族平等和团结提供保障。

③实现途径:首先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同时需要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还需要发达地区的支援,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1、民族区域自治政策;2、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5、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6、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8、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9、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政策;10、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第六部分,在论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时,指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就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1)、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

2)、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权利。

3)、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和主人翁地位。

4)、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5)、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加强边防建设,巩固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

现阶段我国实行民族政策的取得的成就:对比:解放前1、生产关系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展现了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

在原始社会阶段有60——70万;在奴隶社会阶段有100万彝族;在农奴制阶段有400万藏、傣等民族;在封建社会阶段有3000万回、满等民族。

2、极度贫苦的历史起点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等民族的主要生产工具是自制的弓箭和扎枪,以农业生产的独龙、布郎等民族的主要生产工具以木制、竹制为主,和汉族邻近的少数民族,铁制工具少,多从汉族地区输入。

3、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困苦以新疆为例:1949年,全疆工农业总产值仅有41761万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其中,农业总产值33743万元,工业总产值为8018万元,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9.2%。

全疆只有38个邮政局,50%以上的县城没有邮电机构。

解放前,新疆的卫生事业十分落后,是我国严重缺医少药的地区之一。

当时全疆的医疗卫生机构仅有54所,从业人员534人,其中医师只有18人,平均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0.08人。

有病床696张,平均每千人占有病床0.15张。

有两台X线机和4台显微镜;卫生防疫及妇幼保健工作一片空白,婴儿死亡率达420‰~600‰。

孕妇死亡率为150/10万人,人均期望寿命只有30岁。

20多万平方公里的阿勒泰草原上,只有3所极为简陋的卫生院。

世世代代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牧民,几乎没有见到过医生。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几乎没有现代工业。

1949年,全疆仅有工业企业363家,其中347家是私营手工业作坊和个体手工业,只有16家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工厂,工人900多人,工业总产值9800万元。

工业产品仅有煤、盐、皮革、红砖、面粉、食油、硫酸等10多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工业品和日用品,主要靠内地供应和从国外进口。

解放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变化1、经济增长2008年,新疆生产总值达4203.41亿元,比1952年增长341.46倍;按可比价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66元提高到2008年的19893元,增长119.84倍。

2、现代工业从无到有工业:1951年——1954年在国家、人民解放军及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建成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厂、苇湖梁电厂、十月拖拉机厂等一批现代化企业,结束了新疆没有现代企业的历史。

3、交通迅猛发展铁路:兰新线1952年设计,1962年12月19日通车到乌鲁木齐,1963年正式通车,从此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

1974年4月—1984年8月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通车;1994年兰新线复线建成通车;1999年南疆铁路库尔勒西至喀什建成通车。

公路:1950——1957年先后修建了新疆至西藏、喀什至和田等重要公路。

1958——1979年修建了乌鲁木齐至库尔勒、独山子至阿勒泰等三条干线公路;南北疆主干线路全部黑色化;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沙漠公路,是世界上首次在流动性大沙漠上修筑的长距离高等级公路。

民航:新建扩建民航机场11座。

石油:1959年克拉玛依至独山子原油输油管线建成,标志着新疆长距离管道运输事业发展的开始。

邮电:截至2001年,全疆共有2781处邮电局和电信营业网点。

4、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教育:2004年与1949年相比,小学由1335所增加到6221所,中学由9所增加到1929所,中等专业学校由11所增加到99所,高校由1所增加到29所。

人均寿命:平均期望寿命延长到71.12岁。

1985年新疆被国际自然医学会列为世界上四个长寿地区之一。

每百万人口百岁老人数居全国之冠。

收入:2005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90元。

5、国家从各方面帮助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1955年国家设立“民族地区补助费”,1964年设立“民族地区机动金”,并采取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财政预备费的设置比例等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仅上述三项优惠政策,到1998年国家累计补助达168亿元。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多年以来,在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据不完全统计,1955年至1998年,中央财政累计对新疆定额补助和专项补助共664. 4亿元,1998年至2004年,中央对新疆各项补助累计1197.21亿元,新疆的基本建设投资中,80%是中央安排的;新疆的财政支出中,50%以上是中央财政补助的。

7、党和国家还从政策、人才和干部等方面给与了新疆巨大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千人,目前已近50万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0倍。

民族干部得到最好的培养的发展,各项事业得到了大发展。

目前,自治区地(市)、县(区)行政首长86%为少数民族干部,全新疆少数民族干部达到34.8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2%以上。

8、民族区域自治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充分保障各族人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最主要的是要保障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像新疆的一些县级人民法院在诉讼中就是使用维吾尔族语言开庭,用维吾尔族文字出具法律文书,对维吾尔族与其他民族当事人的诉讼,法院给当事人提供翻译。

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和日常生活各方面,更是广泛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在新疆各民族人民都可以看出党和政府的投入是越来越大了。

我国的宗教政策包括四方面: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宗教情况作了科学分析,提出了中国宗教具有“五性”的基本特点,即: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问题、制定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我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还是一个多宗教国家。

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特点决定了我国宗教关系也是十分复杂的。

宗教方面的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需要进一步重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能否处理好宗教问题,关系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关系到我国的对外关系。

妥善处理好宗教关系的主体是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即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同时巩固和发展对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

努力提高处理宗教矛盾的执政能力。

1、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强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

2、国家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强化用法律手段处理宗教矛盾。

3、果断妥善处理因宗教因素引起的社会矛盾乃至突发事件。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5、依法稳准狠地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破坏和颠覆的敌对势力。

6、努力做好爱国宗教人士工作。

7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