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制进校园讲课提纲【最新版】

法制进校园讲课提纲【最新版】

法制进校园讲课提纲——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2019年8月同学们,你们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后备力量,党和国家对同学们寄予厚望。

为了更好的报效祖国,做一名合格的建设者,同学们正在努力学习,用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不学习法律知识,不遵纪守法,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给社会、家庭、自身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今天,借这个机会,与同学们谈一下与同学们直接相关的一些法律知识,应该怎样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我今天主要讲五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学法?法律赋予中小学生的基本权利有哪些?同学们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应该遵守哪些纪律呢?我们为什么要遵守这些纪律?因为,没有纪律,学校就不会有一个安定有序的秩序,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好好学习、开展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

在上课的时候,比如现在,如果同学们在下边说话、做游戏,那么我们的上课就不能进行了。

再比如。

我们大合唱的时候,如果一个参赛队没有纪律,声音不按照规定发出,那么演唱的效果肯定是很差的,肯定会失败的。

所以,学校的纪律是同学们在学校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因此,可以说,学校纪律是同学们在学校健康成长、学习知识和技能、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的重要保障,我们每个人一定从小培养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那么,你们知道法是什么吗?一个学校需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离不开纪律;那么,我们国家要繁荣、发展并保护每个公民有正当权利,也必须有一个保障,这个保障是用许多规范来组成的,这就是法律。

同学们知道,马路的交叉口是车辆和行人的交汇处,人多、车多,如果车辆和行人没有秩序地来来往往经过,很容易发生车辆、行人相撞的交通事故,导致人员伤亡、车辆毁坏。

因此设置了信号灯。

“红灯停、绿灯行”就是保障交通安全的一条法律,不能违反,违反了就要承担责任。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不遵守这条法律,结果车毁人亡,既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

因此,国家的法是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法律是国家制定的体现人民意志的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社会定位规范。

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不是同学们的校纪校规,法律的规定内容是一种社会的行为规则,是有强制力的行为规则。

这个强制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往往在你违背法律之后体现出来,以惩罚或者强制矫正的形式体现出来。

所以我们要按照它的规定去做事,而不能违反它。

遵守法律,不但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各种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也使其他人能够和你一样的生活。

就像违反纪律一样,如果你违反了国家的法律,则不但使自己受到法律的惩罚,还影响其他人的正常生活、工作。

因此,我们每个中小学生,不但要遵守学习的纪律,还要遵守国家的法律。

我们国家的法律很多,效力最高的法律是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们的根本大法。

规定了我们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定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还规定了国企、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其他重要的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个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根据宪法我们国家还制定了许多法律。

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如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收养法》、《义务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等。

下面,我就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其他法律规定,讲一下同学们所享有的一些基本权利。

(一)你们有被抚养的权利。

我们都知道抚养未成年子女都是父母的法定义务,如果有父母亲不抚养自己的子女的话,他们就违反了有关法律规定。

这种情况下未成年人可以向有关部门主张自己的权利,从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保护。

对那些不幸失去父母的孩子,或者父母因经济困难、身体有病没有能力抚养自己的未成年人怎么办呢?我国《婚姻法》规定,遇到这种情况,未成年人年满18周岁的哥哥、姐姐如果有抚养能力的就应该抚养自己的弟弟、妹妹。

祖父母、外祖父母如果健康状况良好、并且有经济能力抚养自己的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按照法律的规定未成年人也可以要求他们支付生活费和教育费。

再如果这些亲属都没有能力或者说都不在了,可以找到当地政府,国家和政府有法律规定的义务来帮助这些未成年人。

2008年5月12日我国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的大地震,在这次自然灾害中有很多的小朋友都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成为孤儿,这个时候就是我们的党和政府承担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义务。

(二)你们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对于你们的这一权利,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都明确规定:“年满6周岁的孩子,不分性别、民族和种族都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在经济比较落后和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7周岁。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必须让年满入学年龄的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不可以让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所以,如果有的家长因经济条件不好,或者孩子的成绩差而不让孩子继续读书,那么,未成年人就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比如,未成年人因父母离婚后直接抚养未成年人一方的父母因经济困难,而对方不肯支付教育费导致未成年人辍学的,起诉到法院后,对方父母都是被判承担教育费的。

所以对于教育权受到侵害的未成年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权利,要知道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三)你们有保护个人隐私的权利。

对此,我国《民法通则》也有相应的规定。

你们作为未成年人,虽然年龄小,生活比较简单,但也有自己的隐私,法律同样保护你们的隐私。

如:个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等及其他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被他人收养的事实、身体的某些疾病等都属于个人隐私。

任何人包括父母、老师都不可以随意拆看、毁弃、隐匿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不可以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如果你们的隐私权受到侵害,同样也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进行捍卫。

(四)你们拥有生命权、健康权和维护人格尊严的权利。

《民法通则》第98 条规定定了"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

第101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所以同学们你们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你们的生命、健康和人格尊严都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

即使是你们的父母也不得以教育的名义随意打骂、甚至打伤自己的孩子,老师也不能体罚学生。

如果你们的人身、生命和健康受到侵犯,不管父母和老师的出发点如何都是违法的,严重的还会触犯刑律。

(五)你们有接受馈赠的权利。

比如说:逢年过节,长辈送给你们的压岁钱,就属于赠与的性质,这部分钱是属于你们个人的财产,父母只能代管,不能随意处分。

因为,接受别人的馈赠是纯获利益的行为,是不会对你们的合法权益造成任何损害。

只要赠与人是想把其财物赠送给你们本人而不是给你们的父母或家庭,则该财物是你们的个人财产。

父母或其他人都不能将赠送物收归自己所有,赠与人或其他人也不能要求你们返还赠送的财物。

(六)你们有继承的权利。

对此,我国《继承法》均有明确的规定。

你们作为未成年人可以依法继承父母的遗产。

如果父母先于祖父母、外祖父母死亡,你们还可以代已经去世的父母继承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遗产,这在法律上叫做“代位继承”。

另外,对于你们未成年人,《继承法》还对你们进行特殊的保护。

例如:有的被继承人在生前就会立下遗嘱,分配自己的遗产。

但是如果他在立遗嘱的时候,没有给需要抚养的未成人留下必要的财产份额的话。

那么,根据《继承法》的规定:该遗嘱就会部分无效。

(七)你们有肖像权、著作权和发明创造权。

你们作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一样享有肖像权,你们的照片、画像、雕像、录象、摄影等,都受到法律的保护。

如果你们有的同学的照片被影楼贴在橱窗里展出或被营利性的刊物登载,是未经你们的同意,也未支付一定的报酬。

那么,你们可以要求他停止侵权,赔偿损失。

此外,你们作为未成年人还拥有对自己创作的文字、艺术和科学作品的著作权,它包括有发表、署名、修改、获得报酬等权利。

可能有的同学会问,我还小怎么可能创作文学作品呢?其实,你们平时写作文、画画,就是在创作。

你们对自己独立完成的作文、绘画就享有著作权。

如果有报社、出版社要发表、出版你们作文、图画就须要征得你们的同意,并且还要向你们支付一定报酬。

此外,你们还对自己的发明创造享有申请专利的权利。

二、什么是犯罪?违法与把犯罪什么区别?什么是犯罪行为?我国刑法第13 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刑法第17 条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还做了年龄及犯罪行为种类上的限制。

第17 条第1 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意思就是凡年满十六周岁的人,实施了刑法规定的任何一种犯罪行为,都应当负刑事责任,就是说要被判刑,这样规定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在我国,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因体力、智力已相当发展,并有一定社会知识,巳具有分辩是非善恶的能力。

因此,应当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一切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刑法第17 条第2 款还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犯罪的后果主要刑法中规定的刑事处罚,主要有以下几种:拘役(短时间内剥夺其人身自由,时间很短一般六个月以下,执行一般在拘役所或拘留所进行)、管制(由公安机关执行,由于其行为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不大,所以不予羁押,由公安机关在社会上执行,被管制的人员要定时向公安机关报告自己的行为)、有期徒刑(在较长时期内剥夺其人身自由,一般六个月以上15 年以下,在监狱执行,未成年人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执行)、无期徒刑(剥夺其终生人身自由,可能在监狱里待一辈子)还规定一些制度,如假释或减刑制度,如符合条件可以提前出监狱,但法律明确规定无期徒到至少要执行10 年以上,意思说不管你怎么减刑或假释你至少要执行10 年才能出狱)。

死刑就是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权。

违法不一定构成犯罪,但狂罪必然是违法,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情节和程度不同。

下面给同学们举一例:张某平日好逸恶劳,不守劳动纪律,虽然帮助教育仍不悔改,一天下班乘公共汽车回家时故意逃票,售票员让其出示车票,他竟出言不逊。

同车乘客主持公道,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他竟恼羞成怒,殴打售票员,幸有乘客挺身制止才未造成伤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