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幸福感调查及分析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因而,对大学生幸福话题的观照应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是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内函。
为了了解我院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本人对我院大学生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我院大学生在友好关系、自我价值、健康关注等方面的情况。
基于调查,提出提升我院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一、调查目的及意义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校大学生正处在学习专业知识与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这一群体的学习、生活现状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各个方面。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方面。
许多学者和媒体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报道。
马斯洛根据他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低层次需要满足后,该层次的幸福感就会提高,进而便会追求高层次的幸福。
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的评价。
有关幸福感的研究是将主观的幸福感受进行量化,用具体的指标去测量。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早从国外开始,我国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可追溯到20 世纪80 年代,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在2004年做的“中国工作幸福指数调查”与2006年公布的“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都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凡响和激励讨论。
从幸福感的角度去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已经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中。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本人对我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我校大学生在友好关系、自我价值、健康关注等方面的情况。
基于调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二、调查研究内容、对象及方法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年龄、性别、生源等,其它情况如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
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
主观幸福感状况。
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
调查对象:一年级120人,二年级76人,三年级70人。
其中男生198人,女生68人。
省内人,省外人。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座谈会。
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 60 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 57 份,有效回收率为94 %。
开座谈会3场,共200人。
三、结果与分析(一)大学生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是考察他们幸福观的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对该问题的回答往往决定了幸福观中其它问题的看法。
在“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的问卷调查中,被试者通过罗列方式回答问题,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一致性最高的前五个标准是,美满幸福的家庭、事业上成功、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能和自己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有知心朋友,百分数分别为92.86%、75.56%、92.86%、77.1%、82.7%。
可见,我院大多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是积极的、向上的。
当然也有少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存在偏差,对这些学生学校应给予正确引导。
表1 你对幸福的理解(多选):(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对于即将迈人社会、走向生活的大学生,“幸福”是个充满诱惑力的名词。
在现实生活中,我院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觉又如何?调查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健康满意度”方面选择很满意、满意、一般的百分比分别为21.8%、42.1%、16.92%,加总为80.82%,说明大多数学生觉得健康。
“生活满意度”方面选择很满意、满意、一般的百分比分别为15.79%、39.47%、22.93%,加总为78.2%,说明大多数学生觉得生活满意。
“家庭满意度”方面选择很满意、满意、一般的百分比分别为34.2%、30.82%、12.03%,加总为77.1%,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家庭表示满意。
“友谊满意度”方面选择很满意、满意、一般的百分比分别为25.56%、41.35%、14.29%、加总为81.2%,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友谊表示满意。
“环境满意度”方面选择很满意、满意、一般的百分比分别为12.4%、39.1%、40.6%,加总为81.2%,说明大多数学生对校园环境表示满意。
“爱情满意度”方面选择很满意、满意、一般的百分比分别为11.65%、22.18%、48.87%,加总为82.7%,说明大多数学生对爱情有正确的认识。
“自我满意度”方面选择很满意、满意、一般的百分比分别为10.9%、43.98%、38.35%,加总为93.23%,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满意。
“学习满意度”方面选择很满意、满意、一般的百分比分别为7.14%、35.34%、46.62%,加总为89.1%,说明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对自己的学习感到满意。
“经济满意度”方面选择很满意、满意、一般的百分比分别为7.89%、31.95%、44.74%,加总为84.6%,说明大多数学生对经济感到满意。
表2 主观幸福感(每个项目里单选)(三)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状况我院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总体状况。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回答。
你的生活是否幸福?”的问题中,大学生中觉得自己非常幸福、比较幸福和满足的分别占13.16%、41.73%、34.96%,加总为90.99%,说明大多数学生还是觉得自己的生活幸福、满足。
同时,大学生中觉得自己生活不幸福、非常不幸福的分别占8.65%、0.376%,加总为9.01%,这说明也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幸福、不满足。
表3 总体幸福感(目前你的生活是否幸福?单选)(三) 影响大学生幸福快乐的主要原因影响我院大学生幸福快乐的主要原因。
从表4中可以看出,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家庭贫困、心理问题、恋爱问题、人际关系的比例分别为74.8%、32.7%、18.4%、、15%、9.4%、9.4%,可见就业压力的影响最大,学习压力为第二原因。
表4 影响大学生幸福快乐的主要原因(多选)1、幸福感与性别的关系。
女生55.8% , 男生44.2% , 女生总体上比男生更容易觉得幸福。
我们组认为在生活中,女生的性别特征让她们拥有比男生更细腻的情感,对家人、朋友更为关心,关系也更为融洽。
出现问题时,她们会主动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以及精神上的理解和安慰。
而男生的独立意识很强,相对于女生而言更为内敛,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家人、朋友的沟通较女生少。
所以,女生生活起来会觉得更加幸福。
2、幸福感与文理科的关系。
理科44.1% 文科55.9%,总体上学文科的人比学理科的人容易觉得幸福。
我们组认为,理科类的学生,看问题比较严谨苛刻,所以他们对事物更容易觉得失望。
而文科类的学生,更加感性,看待事物的标准也更加随意,所以生活起来会更惬意更幸福。
3、幸福感与经济条件的关系。
家境好51.4%,家境一般48.6%,总体上经济条件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影响不大。
我们大学生现在出的这个人生阶段,对物质的需求还并不是那么强烈,所以经济条件对我们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只要不是极端现象,那么大家的幸福感都是差不多的。
4、幸福感与是否是独生子的关系。
非独生62.8%,独生37.2%,总体上非独生的幸福感较强。
无独生子女他们有更多的家庭成员,有更多的倾诉对象,所以他们会觉得自己更幸福。
5、幸福感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成绩好39.5%,无所谓60.5%,总体上学习好坏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影响不大。
现在大家都更注重全面发展,愿意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投入更多,所以对传统观念上的学习成绩不会太在意,所以幸福感与学习成绩关系不大。
6、幸福感与个人交际的关系,交际广74.4%,总体上说明交际广的人更容易觉得幸福。
这个很容易理解,更多的朋友就能得到更多的关怀,自然就会觉得更幸福。
7、幸福感与性格的关系,混合型性格84.3%,说明内向与外向性格兼备的人更容易觉得幸福。
在生活中,很难说一个人确切是内向还是外向,有时遇事需要内敛一些,有时就需要张扬一些,所有在生活中那些内外向性格兼备的人更容易觉得幸福。
8、关于大学生对幸福感的自我评定,大学生对幸福感的自我评定是考察的最关键问题,对该问题的回答能够最直接地反映现今大学生的幸福感。
在“您认为你幸福吗”和“您的生活是否幸福,满足或愉快”的问卷调查中,百分之80都认为自己的幸福指数在6级以上(10为非常幸福),也有少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自我评价存在偏差,有百分之7的人觉得自己的幸福指数在4级以下。
四、建议针对我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建议从学院和大学生本身两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
从学院教育而言,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幸福的本质,这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体验幸福,增强主观幸福感的前提;加强大学生追求幸福的意志力的培养,提高他们追求幸福的挫折心理承受力,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正确协调自己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和享受需要与创造需要,认识和处理好个人需要和集体、社会需要的关系,使个人需要自觉地服从和融合于集体和社会需要之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挫折与成功的关系,充分认识自己,明确方向,避免盲目,树立目标,坚定信心I引导学生对挫败正确归因,消除悲观,战胜挫折,振奋精神,增强韧性,并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帮助,保证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适应环境,去创造幸福美好的未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不同侧面与不同层次为大学生创造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条件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在一定的集体或社会活动中的价值,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规范和主流文化保持一致,以“在业余生活过得充实、丰富,有意义,在健康、积极、优美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满足需求、增长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为他们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课程,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把握自身发展规律,改善自我认识方式,从而能够促进自我调适,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
从大学生自身而言,应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正确处理金钱与人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防止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拼搏、努力、奋斗和奉献中追求人生幸福,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抓住在校期间一切发展、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质的机会,同时多关注企业单位用人的要求、标准,把自己培养成符合企业单位需要的人才,切实加强与父母问的沟通和交流,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努力加强与同学、朋友、师长和社会的沟通与交往,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人际交往经验,不断提高人际交往技巧与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意志,提高容忍挫折,克服困难,战胜失败的能力}正视自己的人格缺点,不断完善自己,培养积极、乐观、严谨、开放、宜人、自信、自强、独立而稳定的有利于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