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下肢靠拢,足见向前。
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两部分构成,中央部为髓核,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为胚胎时期的残留物;周围部为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按同心圆排列组成,富于坚韧性,牢固连结各椎体上、下面,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
臀大肌:位于肌部浅层、大而厚肥,形成特有的臀部隆起,覆盖臀中肌下半部分及其他小肌。
起自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肌束斜向下,止于髂胫束和股骨和臀肌粗隆。
作用:使大腿后伸和外旋。
下肢固定时,能伸直躯干,防止躯干前倾,以维持身体平衡。
与肌肉注射有关。
食管的狭窄部:第一狭窄位于食管起始处,距中切牙15cm(吞咽);第二狭窄在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相当于胸骨角或第四与第五胸椎椎间盘水平,距中切牙25cm(深呼吸);第三狭窄为食管通过膈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40cm(深呼吸)。
喉软骨:喉软骨构成喉的支架,包括不成对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等。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为肾门,是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出入的部位。
在腹前壁相当于第9肋前端;约平第1腰椎体平面,距正中线约5cm ;在腹后壁位于第12肋下缘与竖脊肌外侧缘的交角处,称肾区或脊肋区,肾病时肾区常有压痛或叩击通。
肾的结构:额状切面上,肾实质分为浅层的皮质和深部的髓质。
皮质富含血管,新鲜标本为红褐色,可见大量细小颗粒(肾小体、肾小管组成)。
髓质色淡,由大量小管道组成,形成15~20个锥形、尖端圆钝、朝向肾窦、基底朝向皮质的肾锥体。
2~3个肾锥体合成一个肾乳头。
肾乳头顶端的小孔为肾乳头孔,肾形成的尿液经此流入肾小盏内。
浅层皮质伸入肾锥体之间形成肾柱。
肾窦内约有7~8个呈漏斗状的肾小盏,小盏边缘附着着于肾乳头基部并包绕肾乳头,以承接排出的尿液。
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2~3个肾大盏合成一个前后扁平、呈漏斗状的肾盂。
肾盂出肾门后,向下弯行变细移行为输尿管。
肾盂的变异形态有二支型、三支型、壶腹型和中间型等。
输尿管狭窄:输尿管全程有3处狭窄:1、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直径约0.2cm。
2、跨越骨盆上口,输尿管与髂血管交叉处,直径约0.3cm3、输尿管壁内部。
膀胱的形态:膀胱空虚时呈三棱锥体形,分为尖、体、底、颈四部。
膀胱尖朝向前上;膀胱底呈三角形,朝向后下,尖与底之间的大部分为膀胱体;膀胱的下部有尿道内口,与前列腺或女性盆膈相接且变细的部分为膀胱颈。
膀胱各部间无明显的分界。
膀胱三角:在膀胱的底内面,位于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区域,由于缺少黏膜下层,黏膜与肌层紧密相连,无论膀胱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无皱襞,称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膀胱镜检时要注意。
男性尿道:男性尿道全长分三部(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粗细不一,有三个狭窄(位于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最窄】)、三个扩大(位于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和尿道舟状窝)和二个弯曲(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女性尿道:女性尿道较男性尿道宽、短、直。
睾丸:位置:正常男性有两个睾丸,分别位于阴囊内左、右侧,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右侧睾丸下降迟于左侧,一般左侧略低于右侧1cm。
形态:睾丸是微扁椭圆球体,色灰白,表面光滑,分上端(附睾头遮盖)、下端(游离),前缘(游离)、后缘(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睾丸门)和附睾、输精管睾丸部相接触)和内侧面(较平坦,与阴囊中隔相依)外侧面(较隆凸,与阴囊壁相贴)。
结构:睾丸表面有坚厚的白膜(纤维膜),白膜在后缘处增厚并凸入睾丸内形成睾丸纵膈,从纵膈发出睾丸小膈,将睾丸实质分成100~200个睾丸小叶。
睾丸小叶内含有2~4条盘曲的精曲小管(上皮产生精子),小管间结缔组织内有间质细胞(分泌男性激素)。
精曲小管汇合成精直小管,进入睾丸纵膈交织成睾丸网,发出12~15条睾丸输出小管,出睾丸后缘的上部进入附睾。
卵巢:卵巢是成对(左、右各一)的实质性器官,属于腹膜内位器官,位于盆腔侧壁的卵巢窝(相当于髂内、外动脉的夹角处,窝底有腹膜覆盖)。
腹膜:腹膜是薄而光滑、半透明状、全身面积最大、配布最复杂的浆膜,由间皮及少量结缔组织构成。
肠系膜:将空、回肠系连固定于腹后壁,面积大,褶扇形,附着于腹后壁部分为肠系膜根,长约15cm,自第2腰椎左侧起,斜向右下跨过脊柱及其前方结构,止于右骶髂关节前方。
最长的。
阑尾系膜:呈三角形,将阑尾系连于肠系膜下方,阑尾血管等走行于系膜游离缘内,阑尾切除时应从游离缘进行血管结扎。
最短。
横结肠系膜:将横结肠系于腹后壁,根部自结肠右曲起始,想左跨右肾中部、十二指肠降部、胰头等器官前方,沿胰前缘达左肾前方,至结肠左曲,内有中结肠血管等。
以横结肠系膜为标志将腹膜腔分为结肠上、下区。
乙状结肠系膜:将乙状结肠固定于左下腹部,根部附着于左髂窝和骨盆左后壁。
系膜较长,乙状结肠活动度较大,系膜易扭转产生肠梗阻。
内有乙状结肠和直肠上血管等。
体(大)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搏出→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网(与周围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右心房肺(小)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搏出→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肺泡壁毛细血管网(进行气体交换)→肺静脉各级属指→左、右肺静脉→左心房心脏的位置:心脏斜位于胸腔中纵膈内,偏左,约2/3位于正中线的左侧,1/3位于正中线的右侧。
心脏前方对向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平对第5~8胸椎,两侧与胸膜腔和肺相临,上方连入心的大血管,下方邻膈。
心的长轴与身体正中线构成约45°角。
心脏的外形:心脏大小约与本人握拳相似,形似倒置的、前后稍扁的圆锥体。
心的外形可归纳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四沟。
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圆钝、游离、活动度最大,由左心室围成,在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可扪及心尖搏动。
心底:朝向右后上方,与出入心的大血管相连,不活动,主要由左心房和小部分的右心房构成。
心底后面隔心包后壁与食管迷走神经和胸主动脉等相邻。
胸肋面(前面):朝向前上方,与胸骨和左侧第4~6肋软骨相邻,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
胸肋面上部可见起于右心室的肺动脉干行向左上方,起于左心室的升主动脉在肺动脉干后方向右上方走行。
膈面(下面):朝向后下方,隔心包与膈毗邻,几乎呈水平位,大部分由左心室构成,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
下缘:接近水平位,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
左缘:大部分由左心室构成,上方一小部分由左心耳构成。
右缘:由右心房构成。
冠状沟(房室沟):呈冠状位,近似环形,前方被肺动脉干所中断;是心房和心室表面的分界。
前、后室间沟:分别位于心脏的胸肋面和膈面,是左、右心室表面的分界。
前、后室间沟在心尖右侧会合处稍凹陷,称心尖切迹。
后房间沟:位于右心房与右上、下肺静脉交界处的浅沟,是左、右心房表面的分界。
后房间沟、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相交处称房室交点。
肺循环的动脉:肺动脉干起自右心室,在升主动脉前方向左后上方斜行,至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
左肺动脉较短,分2支进入左肺上、下叶。
右肺动脉较长而粗,向右至右肺门处分为3支进入右肺上、中、下叶。
在肺动脉干分叉处有一动脉韧带,连于主动脉弓下缘,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出生后6个月尚未闭锁,则称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
体循环的主动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左右髂总动脉、左右冠状动脉。
主动脉弓凸侧从左向右发出三大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体循环动脉分布的规律:(1)左、右对称。
(2)行程隐蔽。
(3)动脉、静脉、神经伴行。
(4)局部动脉主干。
(5)就近分布(睾丸动脉、卵巢动脉除外)。
(6)(胸、腹、盆部)分壁支和脏支。
(7)从门而入,动脉管径大小与该器官的功能有关。
肱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至肘窝,平桡骨颈高度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
肱动脉的主要分支是肱深动脉。
肱深动脉斜向后外方,伴桡神经沟下行,分支营养肱三头肌和肱骨,其终支参与肘关节网。
量血压股动脉:是下肢动脉的主干,在股三角内下行,经收肌管至腘窝,移行为腘动脉。
主要分支为股深动脉,其分出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穿动脉(3~4支)分布于大腿。
桡动脉:沿前臂桡侧下行,绕桡骨茎突至手背,穿第1掌骨间隙到手掌,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成掌深弓。
桡动脉下段是临床触摸脉搏的部位。
桡动脉沿途除发出分支参与与肘关节网和营养前臂肌外,主要分支有:①掌浅支,在腕关节处发出,穿鱼际肌至手掌,与尺动脉末端吻合成掌浅弓。
②拇主要动脉,在手掌深部发出,分3支分布于拇指掌面两侧缘和示指桡侧缘。
静脉角:左、右各一,在两侧胸锁关节的后方由同侧的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汇合而成。
汇合处开口向外的夹角称静脉角。
上腔静脉系:上腔静脉系借各级所属分支主要收集膈以上,上半身(心和肺除外)的静脉血,既由收集头颈、上肢、胸壁及部分胸腔脏器血液回流的多条静脉组成。
主干为上腔静脉,汇入右心房。
下腔静脉系:由下腔静脉及其各级属支组成,收集膈以下下半身(包含下肢、腹、盆部)的静脉血,最后注入右心房。
淋巴干:全身共有9条淋巴干,即左、右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气管纵膈干,左、右腰干和单一的肠干。
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和胸腺等。
脾切迹:脾下缘较钝向后下方;上缘锐利朝前上方,并有2~3个深陷的脾切迹,是腹部触诊时辨认脾的标志,角膜:占纤维膜的前1/6,透明无色,无血管但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故角膜的感觉十分敏锐。
角膜曲度较大,具有屈光作用。
有弹性,无收缩性。
血管膜(色素膜):含丰富的血管、神经和色素,呈棕黑色,自前向后分别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三部分。
黄斑:视网膜视部的后部最厚,愈向前愈薄。
视神经的起始处有白色圆形隆起,称视神经盘。
其中央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行。
此处无感光细胞,称生理盲点。
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稍下方约3.5mm处有一黄色区域称黄斑。
其中央有一凹陷称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
眼的屈光装置: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锥细胞、视杆细胞房水: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眼房内。
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后自眼前房经瞳孔入眼前房,然后由虹膜角膜角入巩膜静脉窦,在经睫前静脉汇入眼静脉。
房水有屈光、营养角膜和晶状体以及维持眼内压的作用。
【青光眼】晶状体:因疾病或创伤变得混浊,称为白内障。
椭圆囊、球囊: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
中耳炎:幼儿的咽鼓管较成人短而平,咽部感染易沿咽鼓管侵入鼓室。
咽鼓管闭塞将会影响中耳的正常功能。
乳突炎:乳突窦和乳突小房是鼓室向后的延伸。
乳突窦是鼓室与乳突小房之间的小腔,乳突窦向前开口于鼓室,向后与乳突小房相连通。
乳突小房为颞骨乳突内的含气小腔,大小、形态各异,互相联通。